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4-01-27 19:17孙康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国际贸易

孙康

摘 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本文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通过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融合设计,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遵守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服务于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思政元素;国际贸易;实务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21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2022年1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我国外贸实现新突破,外贸实现稳定增长。

随着中国外贸形势不断好转,外贸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人”不仅需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我国外贸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欠缺,无法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思政教育困境主要呈现以下3种现象:

1.1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缺乏育人元素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为对象,以国际贸易合同为核心,以合同的履行程序为主线,以合同的各项交易条款为重点,主要介绍了进出口合同履行的主要步骤:签订合同前准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未能把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甚至个别教师存在忽视理想、信念与职业素养培养等现象,导致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缺乏育人元素,进而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责任感、法律意识淡薄、无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1.2 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结合呈现“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需要专业课教师应将国际经济形势、国际贸易市场发展趋势、国际贸易惯例、最新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做法与传统的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目前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注意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课堂上的育人功能,但如何把家国情怀、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当前专业课教学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虽然大部分专业教师也在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挖掘出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但仍呈现零散、无体系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引入思政教育仍很明显,仍处于思政元素融入的初级阶段。

1.3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单一

目前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通常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案例的内容通常为文字、视频等资料,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导。为解决融入方式单一的问题,建立本课程甚至本专业的思政资源库必然会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内容。将丰富的思政资源库与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是课程融入的必要途径。当然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内进行,更需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中。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主要包括:明确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及素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改进。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需注意以下3点:

2.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的深挖应在凝练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的前提下,深入梳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经贸类课程特点、商人的思维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课程设计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1.1 梳理课程专业知识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包括交易前准备、业务磋商、签订合同、合同履行4个主要的业务阶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国际贸易商品进出口业务的运营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交易磋商、市场开发、进出口业务具体操作、通过互联网处理跨境电子商务的能力。因此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梳理出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点或者学习领域。

2.1.2 梳理课程思政元素

思政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只有与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心理发展特性相适应的挖掘才能够与专业教育有效契合,才能真正做到专业课课堂上思政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挖掘思政元素应紧紧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思政建设的方向、重点及主线进行。具体挖掘过程应注意把握3个维度:

在宏观维度要把建设方向与社会主义人才培養的目标相结合,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在中观维度,要区分课程类型及专业类别,突出专业特色。在微观维度的挖掘要与课程所属学科和专业紧密联系,要结合课程教学中的职业素养、使命感、责任感、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点挖掘。

2.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中需将思想政治元素、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有效的融入最关键的途径就是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思政教育首先要从挖掘思政元素、课程的教学设计开始。

2.2.1 课程设计思路

(1)对照岗位技能标准,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紧扣外贸岗位技能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专业课程与技能标准对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技能标准,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习得真功夫,把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无缝衔接。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紧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设计课程模块。通过企业、行业、人才市场的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获得本岗位的关键的职业能力,再根据职业能力清单开发课程模块体系。

(3)对接技能比赛项目,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技能比赛是衡量一个职业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技能大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精英”教育,而是要求把比赛赛程中涉及的训练项目落实到课堂训练中。让技能大赛实现“班赛”“校赛”“省赛”“国赛”的有序发展,让每一位在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比赛意识、精英理念、工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技能种子选手的有效途径。

2.2.2 课程的思政元素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根据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教师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国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渗透在课程中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充分挖掘出来,使其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素材,提炼出系统完整的课程思政映射点,自然地、巧妙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各任务所含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2.2.3 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学习通平台,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拓展引入思政元素,线上课堂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课资源、新闻热点、行业前沿、国际贸易案例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在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交分组讨论的结果与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线下课堂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案例和外贸实训任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堂深度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作为合格“外贸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经世济民、责任、使命、担当融入课堂教学。

(2)注重考核方式的转变。

建立以任务、信息化、思政元素汇聚式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主,重视过程性评价。评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注重对学生“做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在现有课程注重过程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学生在学习与实训操作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的遵守程度、诚信度、在团队中的默契程度等。

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本课程融“教、学、做、考”于一体,实施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具体考核方案如下:① 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50%(含平时作业及学习态度 10%和平时测评 40%),终结性考核为 50%。

② 过程性考核引入外贸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如出勤(5%)、工作态度(15%)、工作绩效(70%)、职业素养(10%)。

③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卷面考试。在考教分离的题库里选取单选、多选、判断、简单、业务操作题等形式进行考核。

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评价(占比55%)、结果性评价(占比40%)、个性化评价(占比5%)。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理论能力、职业素养;结果性评价包括:作业、期中、期末成绩;个性化评价可包括对个人创新点的评价。过程性考核实施方式采取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专业评、系统评;结果性考核实施方式采取教师、系统评;个性化评价采取自评。

2.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在学习通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平台,集直播+教学资源平台于一体的信息化线上教学平台,同步上传教学ppt、阅读材料以及试题库。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互联网思维,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在课前,在线观看视频、课件、文本等各种教学资源,根据课程内容查找相关的思政材料,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相关的思政话题,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技能,重视外贸职业素养。

在课中,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和教学软件发布讨论、答疑,实训平台实操,通过实时反馈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在实时互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可以采用演示、头脑风暴、情景剧、制作短视频等方式融入思政话题,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踏实务实、精益求精、团队合作、自律守约等职业素养。

在课后,继续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完成作业,开展拓展学习。同时,利用互聯网所积累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结合过程性、个性化、结果性评价,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校企合作项目,立足社会,融入社会,回馈社会。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成效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预期达到以下的教学成效:

(1)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2)通过学生在互联网+国际贸易实训平台中的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克服外贸业务实训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与设置的人为障碍的信心,提高工作责任心。

(3)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培养在进出口报关与报检的守法意识、在出口退税中诚实守信观念。

(4)养成尊重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

(5)在互联网+国际贸易技能大赛中承受繁重训练任务的能力。

(6)开拓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视野、理性分析国际政治现象下的经济本质。

(7)在课堂中结合内容进行引导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杨军安.高职课程思政定位与建设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

[2]王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思政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对外经贸,2021,(11).

[3]许远,侯旭晖.《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营销界,2021,(18).

[4]吴湘频.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22,(2).

[5]王琳.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22,(20).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融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