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提升研究

2024-01-27 19:17薛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青年提升策略

薛颖

摘 要: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进阶式发展,媒体泛娱乐化正以一种颠覆式、冲击式的方式进入青年群体的视线,以刺激感官的娱乐方式展开功利性的媒介传播。在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面临生态异化、情感泛滥、信仰消解的新挑战;对此,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要进行全方位、落地化提升,并从媒介监管平台、高校思政课堂、社会活动实践等方面对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进行重构,拓展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文化性、传承性。

关键词:媒体泛娱乐化;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3

1 媒体泛娱乐化概念与时代特征

1.1 概念

媒体的泛娱乐化是指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各方面内容进行过度夸张化、低俗化、虚假化的无序包装,通过弱化媒体舆论引导、网络育人、信息服务的正面功能,无限放大媒体的娱乐化、功利化功能,只为达到赚取流量盈利的目的。媒体的泛娱乐化在内容的设计与形式的传播上已经偏离了常规的轨道,它是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时代“信息快餐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特征

随着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媒介形式融合推进,媒体泛娱乐化倾向愈发明显,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娱乐的代名词,媒介传播充斥着低俗错误的价值观,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显得越发的空虚,媒体的服务化、利民化的功能已被单一的娱乐化取代,一向严肃、权威的传播风格转向戏剧化、盈利化的低层次表达,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有着自己显著的标签。

第一是盲目性,媒体的泛娱乐化会增加大众盲目跟风的舆论风险,泛娱乐化的行为给媒体带来暴利的经济效益,在利益驱使下,媒介的形式语言早已失去了真实平等性,这种违背媒体职业操守的行为,虽然给大众带来短暂的刺激感与新鲜感,但大量同质化、庸俗化、肤浅化的娱乐信息滋长了受众盲目享乐、虚荣攀比、骄奢淫逸的心态;第二是技术性,媒体泛娱乐化的内容表达会结合媒体技术优势,如运用VR全景叙事、空镜头、5G新技术、AI智能等来增加宣传内容的夸张性与差异性,以获得媒体流量背后的经济收益。

1.3 时代影响

媒体泛娱乐化现象通过非理性地夸大媒体娱乐化功能,从而弱化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价值观,破坏了正常运行的媒体商业轨迹,公众的利益也受到市场不良取向的威胁,媒体泛娱乐化表现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传播造成信仰危机,对文明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升的现实意义

2.1 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向心力、感召力。国家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价值奉献,青年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媒体泛娱乐化是文化堕落的外化表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正是媒体娱乐最大的消费群体,面对违背公序良俗的娱乐宣传,无疑会影响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吸收与学习,长期受到不良信息的熏染,会瓦解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导致青年群体的文化堕落,不能承担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重任,不能形成文化堡垒新生力量,更不能助推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发展,从而阻碍文化强国的发展步伐,所以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升工作意义重大。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引领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信仰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教育实践化的指南针,面对青年的思想困惑,它给予科学化的指导,给青年的理想抱负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在媒体泛娱乐化的传播形式下,传统精品文化荡然无存,变成只剩糟粕的窘境,娱乐搞笑类的媒体元素虽然博取了大众的眼球,但是却失去了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的内涵,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造成极大的挑战与威胁。由此看出,在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升工作刻不容缓。

2.3 青年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青年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行为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具体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青年正处在人生拔穗期,他们的心理结构、价值理念、人生规划尚不成熟完善,需要有人来指引与点拨。好的导师、优质的学友、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对于青年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在媒体泛娱乐化的大趋势下,迎来的却是浅薄化、碎片化、恶搞化的网络语言,低俗化、色情化、暴力化的网络行为正在潜移默化地腐蚀着青年的价值理念,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

媒体泛娱乐化传播对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挑战,如果不加以管理与制约,不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去审视,长此以往,青年群体会被“愚乐”所蒙蔽,会在鸦片式的物欲世界里不能自拔,丧失理想信念,藐视法律法规,放纵自己的贪婪懒惰的习气,最后会被娱乐背后的精神虚无所吞噬,所以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升工作迫在眉睫。

3 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3.1 群体化的娱乐语言引发盲目跟风,阻碍了主流价值观生态环境的发展

媒体对于信息传播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俨然成为信息集中处理站,社会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放大与曲解,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能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使用不当,则能引发舆情危机,对社会发展、人民价值取向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媒体的泛娱乐化增加了网络语言盲目跟风的风险性,言论道德在媒体泛娱乐化的传播下显得不值一提。青年群体是网络的原住民,往往容易被“标题党”“恶搞段子”“嫁接桥段”所吸引,导致不明真相,不信科学,盲目跟风炒作、发言、传播,形成恶劣性的网络群体事件。

尤其是网络短视频的传播,很多内容都是掐头去尾,对一个微小的社会现象无限放大,加上过度娱乐的策划设计,配上误导性的文字解说与音乐,完全违背媒体传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这样低质化、无效化内容传播大大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对青年思想引导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3.2 非理性的情感寄托滋长负面情绪,掩盖了主流价值观正面引导作用

在媒体泛娱乐化的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内容中各类严肃的主题都被不同程度地冠上了娱乐信息的帽子,显得低级而随意。媒体泛娱乐化的肆意传播滋长了青年非理性情感的泛滥,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威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一些偏离正轨的思想愈演愈烈,这些思想如毒蛇一般吞噬着青年们原本纯真的心理与积极的心态。

在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造就了虚妄的互联网世界,在这样虚假的平台空间里,传统文化突然变成娱乐的附属品,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恶搞历史、调侃政治、无视伦理、讽刺道德的娱乐段子,网红主播、大V们不断地在推崇感官刺激与猎奇式的网络语言,每天上演着物欲横流、贪婪追求的剧本戏码。主播们浓妆艳抹、穿着暴露、性感妩媚的打扮也生动的诠释了泛娱乐化背景下流量为王的新审美标准。青年群体是媒体语言传播受众的主要群体,媒体泛娱乐化传播下的个人主义、奢靡主义无疑让青年们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价值存在、价值认同,在低门槛、平民化、虚拟化的媒介平台上渐渐迷失自我,从而产生矛盾扭曲心理,意志被薄弱化从而产生动摇,甚至被不良思想同化,最后由内化思想向外化行为转变,做出极端消极的行为。

3.3 非价值的文化与商业的过度融合,腐蚀了主流价值观的真正理想与信仰

媒体泛娱乐化最大特点是商业化特性,在其背后最大的运转力量就是利益的驱使、资本的推动,正因为有资本的诱惑,媒体泛娱乐化传播渠道已经从过去的被动传播升级为精准化主动推送,新媒体技术大刀阔斧地更新,为媒体泛娱乐化的传播开启了无障碍、立体式、多维度的便捷传播路径,大数据模式下的信息个性化推送完全将大众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探索方向进行科学化、编制化的管理融合,形成私人定制的传播渠道。在实现技术自由之后,媒体泛娱乐化的传播更加利用“内容炸点”来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进行不良网络信息的输入。

青年群体是敏感而又自我的,在面对商业化、娱乐化、技术化的媒体世界,他们好奇媒体内容的劲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他们内在的质疑欲与窥视欲,在媒体泛娱乐化传播中产生的新语境、新符号、新思潮也成为他们“娱乐至死”的依据,这种快餐式的娱乐供给,会侵蚀青年群体的道德信仰与人生纲条,会扰乱青年群体的道德判断与人生抉择,青年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也随之轰然倒塌。

4 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升创新策略

4.1 监管力度提升——完善媒体平台法治化管理,优化网络算法推送,加强主流价值观阵地建设

面对媒体泛娱乐化现象,要不断加强党与政府对媒体传播的职能监管、不断优化媒体行业的规范,运用顶层管理的力量来规范媒介的传播生态,建立媒体舆论监测预警机制,快速准确地切断媒体泛娱乐化传播的路径。

媒体主管单位对传播的内容要严格地审核把关,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社会职能,保证媒介传播的生态健康,致力媒体传播内容轨道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对于相关媒体平台传播触及法律红线的信息,国家管理相关部门应采取严厉处置,对发布平台及发布作者采用“双罚制”,以此来打破舆论发酵的被动局面,加强主流价值观的阵地建设。

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从业的道德水准,策划水平,要努力设计符合青年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好作品;要不断改进网络算法推送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优先融入网络算法推送中,实现网络环境的净化,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为青年大学生群体主动规避娱乐化、激进化信息的推送。

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运用协同管理合力,共同塑造风清气正的媒娱环境,通过开设媒体监督快速通道热线、媒体评论性节目,建立媒娱传播评价体系,让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媒娱的监督与管理中来。

改革以点击率、流量、播放量、收视率增加为盈利的媒体运营模式,打破无底线的流量潜规则,重新建立媒体盈利的量化考核标准,从经营体制管理上遏制媒体泛娱乐化发展的势头。

4.2 课堂内容提升——加强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打破当下青年信仰危机困境,占据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

加强青年的价值观教育,要牢牢把握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流价值观引导作用,加强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坚持内容为王,不断策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故事,从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循序渐进地向青年群体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增强思政教育课的互动交流,強化青年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客观分析媒体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群体思想的腐蚀危害,如不引起重视,会形成严重的精神内耗与病态心理。

思政教育课堂模式应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向学生为中心主题教育转变,在课堂教学里应充分尊重青年群体的思想表达与内心诉求,多从举例子、作比较、看案例中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摈弃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传播的不良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抉择,培养青年群体的逻辑思维力与情感判断力,启发他们的内在认知与觉醒。思政课教师应该建立与青年群体平等、真诚的情感纽带,这样在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引导中更能积极发挥榜样效应,做到更有说服力与同化力。

高校应不断拓展青年群体接受价值观教育的组织渠道,应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红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一系列主题讲座,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融合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激发青年群体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拯救当下青年群体的信仰危机,树立青年群体对媒娱的理性消费观,牢牢占据主流价值观传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4.3 实践拓展提升——运用实践活动为载体形式,实证实践出真知理论,转换泛娱乐化下不良风气

为了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行为的外化作用,应积极开展青年群体各类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青年群体从实践中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引导青年从实践中辨别媒体泛娱乐化思想的弊端与危害,打消青年群体在接受媒体泛娱乐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质疑与自我否定,不断提高青年群体的正向思维、创新思维、劳动思维,通过克服自身不良的习气与嗜好,树立正确的活动娱乐观,培养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利他意识,完成自我价值观的内化提升与功能补给。

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青年群体的关注力,可以让青年群体从媒体虚拟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培养青年的耐力、定力、专注力、动手力,从而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在能量,通过当下实践活动的互动交流,帮助青年群体了解真实的国情、多元的社会、鲜活的群体,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网,为以后人生发展、就业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地奉献社会、实现自我。

高校应完善青年学生的实践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公益活动、支教服务、技能实践等作为青年学生的课程考核内容,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以学分核算的方式增加实践活动的比重,真正做到青年价值观教育落地化、具体化、标准化、专业化。

5 结语

媒体泛娱乐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扰乱媒体道德舆论的导向,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带来挑战,对青年群体价值观教育带来危害。要遏制媒体泛娱乐化的肆意传播,必须结合顶层管理的法治力量、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社会协同管理机制、探索真理实践作用共同发力,营造常态化、科学化、健康化网娱生态环境,重塑青年价值观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共建网络强国、文化强国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常宁,刘明强.新形态信息污染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威胁与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22,(12):100102.

[2]戚明钧,夏寒微,石蓉,等.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8;4953.

[3]赵凤莲,王华峰.微文化视域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2,(7):2731.

[4]徐金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优化路径[J].許昌学院学报,2022,(7):105108.

[5]张静,秦建伟.电视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J].新闻战线,2017,(12):100101.

[6]王曌,范建刚.短视频媒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动员:逻辑、隐忧及其对策[J].高教论坛,2023,(2):1015.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青年提升策略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