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视角下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2024-01-27 19:17李敏仪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李敏仪

摘 要:高校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利途径。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逐步体现,这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结构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思政育人为例,对目前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明确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的实际意义,并探究高校社区思政育人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社区;社区思政;社区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8

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长久发展,其根本力量源自文化自信。将思政文化学习植入高校社区,结合社区文化的场域特征,将“党建文化、思政文化、专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等4种文化融入社区建设中,在高校社区内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合理打造社区思政育人软实力。

1 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1.1 定位不清晰

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工作定位模糊,责任意识不明确,仅停留在社区管理层面,没有具体地施行思政育人的举措和行动,很难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1.2 队伍不完善

高校社区的主要工作者是辅导员团队,由于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事务繁杂,专业教师参与率低,导致高校社区思政育人工作缺乏有力的师资队伍。社区思政育人需要上下一盘棋,需要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仅依靠辅导员单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

1.3 工作单一化

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超前、思维活跃的典型群体,他们追求文化传播和活动形式的个性化。当前众多高校虽意识到社区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思政育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依旧照搬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难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2 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研究意义

基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德育为本 学科并重”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问题研究,积极开展社区化思政育人路径探索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优化我国人才结构,提升毕业生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系统建设时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思政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课程思政”和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构建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新路径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间,开辟了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还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

2.2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的大环境,也是大學生思想变化的晴雨表。学生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化思政育人有效加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建设,并进一步发挥社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塑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3.1 党建引领,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高校社区化思政育人要紧跟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不仅表明一体化建设的亟需性,更意味着一体化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大学社区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领域,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完善思政育人策略,组建专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原有的教师力量,在社区场域内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文化社区、平台社区、品牌社区、学风社区几大社区的构建重塑学生社区管理教育体系,建立社区化育人的体制机制,明确社区思政实践育人各部门、各主体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同、联动,从而形成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合力。

3.2 多元协同,打造全方位社区平台

社区化思政育人建设也有赖于平台的支撑,而平台的建设要以政校行企协同为桥梁,以“四个文化进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党建、思政、专业、传统四个维度出发,全方位建设大学生社区思政育人线上线下平台。涵盖思想引领、行为养成、文化浸润、服务育人、网络教育、创新创业六大类。其中,思想引领平台承接组织育人功能,行为养成平台承接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功能,文化浸润平台承接文化育人功能,服务育人平台承接服务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功能,网络教育平台承接网络育人功能,创新创业平台承接科研育人功能,形成融学生思政教育、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社区服务和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全方位思政实践育人平台体系,为学生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载体,实现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的无缝衔接。

3.2.1 突出党建中心地位,建立社区思想引领平台

(1)成立学生社区党支部。成立以区域划分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党支部。与各二级学院行政隶属的党支部组织协同,形成网格化全覆盖管理机制。党建教育贯穿社区生活全过程、党建文化人人参与,从时间、空间和人员3个维度夯实党的基础建设,确保党组织的思想领航和价值引领全覆盖。

(2)设立辅导员社区工作站。设立以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辅导员社区工作站。工作站立足社区场域,面向全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由学生工作部每年组织遴选和验收。辅导员社区工作站需根据思政育人和文化建设要求组建工作团队,团队成员选用要充分考虑组成的结构和专业方向。

3.2.2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打造社区行为养成平台

(1)建设多功能文化食堂。以学校后勤规范化改革为契机,创新合作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多功能文化食堂育人功能,引入社会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合力建成整合阅读区、演讲台、报告厅、社团集体活动区等多功能空间,打造党建空间、舞台区域、多功能阅读书吧、涂鸦作品展示平台等多种育人载体,将阅读、会客、学生交流、学生文化活动引入食堂,形成多功能的思政育人平台,实现了单一建筑空间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建设大数据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平台。以“互联网+”大数据系统为依托,建立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系统。该系统由智能投放平台、积分激励与素质教育平台等4个子平台组成。学校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导,创新工作载体,形成以培养学生行为素质为主的思政育人平台。

3.2.3 形成文化育人效应,建设社区文化浸润平台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文创馆、国学馆、红色观影馆、社区书吧等,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生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人育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育人成效,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获得感,从而解决思政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3.2.4 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打造社区服务育人平台

(1)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从服务育人的角度出发,在社区高标准地建设学生“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打造面对学生一线、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和构建新型、符合高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打造融合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集散和利用、学生各类校园社区事务、校园安全应急、学生综合服务与管理、教学管理、心理咨询等与学生需求息息相关的综合性高校社区服务场所,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能力。

(2)建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在学生社区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配备有咨询室、测评室、沙盘室、音乐放松室、团辅室等功能完备、仪器运行良好的功能室。依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学生在社区内就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2.5 构建网络协同模式,打造社区信息育人平台

为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性,加强网络思政育人力度,构建社区化思政育人网络协同模式,借助易班平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组建强有力的易班教师和学生干部,形成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力打造矩阵式、全覆盖的网络思政实践育人新格局。以易班为网络思政场域,汇集了众多网络思政教育素材,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活动,切实推动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成效并优化了各项工作管理。

3.3 全程泛在,创设品牌社区常规化

依托社区化育人的平台体系,在各类平台开展“5+N”品牌社区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即以德智体美劳5个主要维度开设品牌系列活动,N个一般活动相配套。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活动设计中,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确保育人效果。5项常设品牌活动为学生必须参与的思政实践活动,N项一般活动作为学生选修参与的思政实践活动,形成思政实践全方位活动育人格局。如此一来,以品牌主题活动为引领,在学生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校社区思政育人有效机制。

同时,从学生兴趣出发,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价值感,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的系列活动:技能培训、“劳模大师”进校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在社区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平板支撑挑战赛、楼栋定向越野专项赛、紧急逃生演练竞速赛等,广受同学们的好评;为陶冶学生情操,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包括校园十大歌手、合唱比赛、舞蹈比赛、主持人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美术展览等;为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提升宿舍之间的凝聚力,学校通过举办宿舍劳动文化周活动,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宿舍服务管理中,通过宿舍清洁技巧大比拼、宿舍收纳大比拼、宿舍环境设计大比拼、新媒体展示、空间设计和宿舍走廊文化设计竞赛等,让同学们在宿舍里找到家的感觉,实现文化浸润。

3.4 科学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区化思政育人的成效可以从学生的发展曲线中得以体现,因此,高校社区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以构建社区化思政育人的客观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全面纪录学生在校的成长轨迹,生成“大素质教育成绩单”,对学生的综合成长全面记录。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推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助力学校立德树人,为学生在校期间打造一份课业成绩之外的“大素质教育成绩单”,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形成每位同学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

4 结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课程教学,而是多途径多方面。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大学生活社区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承载着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成长的重要任务。为更好地迎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需求,发挥思政育人的积极作用,高校社区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协同各专业课老师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社区化思政育人建设紧密对接办学目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社区思政育人功能,形成集“思想教育、生活服务、行为养成、素质提升、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高校学生社区。

参考文献

[1]黄华,张勇.教育场域视野下党史学习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1+3+N”模式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5055.

[2]王肖风,何静.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模式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04):8688.

[3]刘润.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空间育人功能的拓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04):108111.

[4]王剑.新时代社区思政教育问题分析与有效性提升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1,(01):155156.

[5]王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01):5861.

[6]安沛.浅析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对和谐校园构建的意义[J].长江丛刊,2020,(21):128129.

[7]钱玉婷,王昊川,解泉华,等.高校“五微+3+X”学生社区育人创新模式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