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探讨

2024-01-27 21:45何学欢李琬琼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创新能力

何学欢 李琬琼

摘 要:研究生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为例,重点讨论了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运用,将课程思政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实现教育目标。知情意行德育模式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创新能力;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73

1 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还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研究生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已接受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再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内容灌输,难以取得成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思政研究很有必要。然而,已有课程思政研究更多关注了本科生或者高中生群體,较少关注研究生。在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较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模式。本文拟以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基于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本文认为,知情意行德育模式是一种适合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它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知情意行德育模式是指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的过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教学循环,使学生在理解、感受、意志和行动中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循环往复,达到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其中,知是指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指情感,是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指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指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知情意行德育模式要求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解决当前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旅游地理与环境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文章借鉴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和实践了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知情意行德育模式涵盖了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既注重学生的知识层面,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层面,还强化了学生的意志层面,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层面,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维度的德育体系。

(2)融合性。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相互渗透,将思政方法与专业方法相互借鉴,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外在协调、互为支撑的教学体系。

(3)闭环性。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强调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教学循环,使学生在理解、感受、意识和行动中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循环往复,达到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2 课程简介

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共有30个课时,使用教师自编教材,面向旅游类研一学生。本课程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新方向开设,为跨学科课程,课程分为旅游地理和旅游环境两大板块,系统介绍学科历史与基础理论、现实案例、前沿动态等,将主讲教师主持的3项与课程相关国家课题及论文有机融入教学。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本课程还聘请了德育顾问、学术顾问和实践顾问,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跨学科性:课程由3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主讲教师承担,涉及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交叉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2)实践性: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行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课程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研究生还要负责研究设计和调研、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在实战中提升科研能力。

(3)思想性:本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的灵魂,通过教学艺术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及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环保意识和科研创新精神等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程育人理念与目标

课程总体育人理念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将专业质量视为课程的生命,课程思政是灵魂,通过教学艺术将二者融合.深度提炼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探索出“创新版三全育人”方式,即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线上线下、第一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知情意行全维度育人。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伟大复兴需要激励学生担当,用身边优秀事迹感动学生心灵,用切问进思实践增强学生本领。将课程思政落实、落小、落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课程有高度、有温度,服务于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国际视野开阔、民族自豪感强烈、环保意识深厚、创新思想活跃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具体来说,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包括:

(1)思政目标。本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树立生态文明观和专业报国使命感,形成国际视野和法治观念,增强环境责任感和道德规范意识,磨炼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知识目标。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地理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具体目标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文献阅读、在线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史;学生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城乡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环境管理等方面案例;发现旅游地域差异和规律;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环境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紧跟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相关前沿动态等。

(3)能力目标。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创新设计理论模型、用新理论解释本课程中的问题。科研方面能独立申报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实证调研、选题报告、小论文写作。实践方面能与相关企业有效沟通和合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课程注重过程,多维评价。除了传统的課堂、期中、期末成绩外,还有在线学习的考核占10%。考核方式多样,包括理论测试、环保实践报告、科研设计、小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全面评价。

4 知情意行德育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基于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即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认知是行为的前提,本课程首先确保旗帜鲜明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认知教育。首先是专业知识教育,课程通过课前线上教学资源学习、课中主讲教师团队授课、课后专家学者现场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效学习,较好地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认知层面的内容。本课程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让学生知晓国家大政方针、环保知识、创新方法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认知上达到明晰,为后续的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行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动之以情。情感是行为的动力,本课程注重对研究生情感的熏陶,使之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首先,教师通过讲述自身和身边学者、文旅行业企业家的成长故事、展示他们的优秀成果,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专业报国情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担当意识。此外,在课堂中,教师经常用打动人心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学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祖国大海山河的壮美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第三,本课程还注重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在教室,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在与同学的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精神;在第二课堂,研究生与旅游者、企业家等进行沟通,切身体会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由此,使学生在情感上被激发,为后续的意志教育、行为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3)炼之以意。意志力是行为的保障,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本课程注重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一是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访谈、游客环境行为调研、历史文化街区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设计、撰写小论文、申报研究生创新课题等科研训练,让学生接受专业的评价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学术韧性,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三是通过让学生签署环保承诺书,坚持进行环保打卡,磨炼学生的坚持精神;通过以上方式实现意志力的提升,为后续的行为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4)导之以行。行为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本课程注重实践锻炼,使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落到实处。一方面,本课程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旅游者亲环境行为调研、历史文化街区探访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实证调研、模型创新、选题报告、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让学生探索旅游地理与环境问题的原因、机制和规律,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或方案;此外,本课程还号召研究生主动参与环保承诺、环保活动打卡、向本科生和景区旅游者开展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使研究生自发践行环保行为、积极传播环保理念。

5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问卷,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9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提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形成了较强的爱国情怀、环保意识和科研创新精神。他们关注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积极投身文旅研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生有了较好的科研产出,近两年成功立项与本课程相关省级研究生课题,发表相关论文两篇,设计的一系列调查问卷、实验方案也在老师的课题中得到了采用。

(3)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参与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他们能将本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答旅游业现存问题,并能积极践行和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主动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每次课后,学生都会主动关闭教室的灯,并号召他人减少空调的使用。

尽管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仍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评价指标还不够完善。目前本课程还没有形成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思政、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更好地监测和反馈教学效果。

(2)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推广力度不够。目前本课程受众范围有限,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未来需要加大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本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知情意行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有待深化。目前本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南,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6 结语

本文以旅游地理与环境课程为个案,探讨了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课程思政教育分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4个步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研究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知情意行德育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亮,李慧,程建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5861.

[2]凌春光,于少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框架体系及实践进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4):2124.

[3]杜新宇,杨明海.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体系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05):101111.

[4]叶飞,尹珺瑶,田鹏,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素模型建构及实证分析——基于SECI理论的混合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4):2934.

[5]赵雪芹,胡慧慧,李天娥,等.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2,(07):3740.

[6]曹镇玺,孙志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6):5460.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