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管癌的CT影像学表现:11例初步分析△

2024-01-27 07:07耿悦洪汝建沙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附壁舌骨实性

耿悦 洪汝建 沙炎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31)

甲状舌管癌(thyroglossal duct carcinoma,TDCa)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甲状舌管残余或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cyst,TDC)的恶性肿瘤,约占甲状舌管病变的0.7%~1.88%[1-2]。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约占80%以上[3]。虽然TDCa 预后多良好,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延缓治疗,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十分重要。自Brentano 等于1911 年报道TDCa 以来,目前国内外多为病例个案分析,关于其影像学特点的资料较少[4-5]。本文回顾分析了11 例TDCa 患者的CT 平扫及增强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该病的影像学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5—2021 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DCa 患者的CT 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检查前接受过治疗(手术、放化疗)或复发的患者。最终纳入11 例患者(共11 例病灶),女性9 例(9/11, 81.8%)、男性2 例(2/11, 18.2%),年龄10~56 岁,平均(40±14)岁。本组11 例病灶的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癌,1 例(9.1%)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10 例(90.9%)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 例(9.1%)表现为颈部刺痛感,病程3 个月~4 年。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 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Edge 64 排扫描仪,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矩阵512× 512,FOV 220 mm,层厚3 mm,间距3 mm,图像薄层重建1 mm。增强检查,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碘剂,剂量1.5 mL/kg,2 mL/s 静脉团注法注射。

1.3 图像分析

由2 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独立阅片,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以及周围骨质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当结果存在分歧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2 结果

本组TDCa 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详见表1。11 例病灶均表现为颈前中线区的占位性肿块,位于带状肌群内侧,边界欠清,其中8 例病灶中心位于舌骨下方水平甲状软骨前缘,3 例位于舌骨水平。肿块最大径为2.1~4.7 cm。11 例病灶内均见实质性软组织成分,平扫密度中等或稍高,增强扫描中等-明显强化,9 例实性成分内可见微钙化灶(图1 A、C)。11 例病灶中,10 例呈囊实性肿块,平扫内部见囊性低密度灶及实性附壁结节,囊壁较厚、欠光整,附壁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舌骨及甲状软骨未见侵袭破坏,增强扫描肿块囊壁及附壁结节中等-明显强化(图1 B、D),其中7 例表现为多房囊状结构,内部见较厚强化分隔(图1 G)。11 例病灶中,1 例病灶呈实性肿块,内部未见钙化灶,病灶侵袭破坏舌骨,骨质破坏呈虫噬样,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图1E、F)。1 例病例显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短径>1.0 cm,增强扫描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图1H)。11 例病例的甲状腺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图1 甲状舌管癌CT 图像 A 和B 为同一病例,A.平扫示颈前中线区肿块占位,呈囊实性,箭头示实性成分内见多发微钙化灶;B.增强扫描肿块内部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呈附壁结节样。C 和D 为同一病例,C.平扫示肿块呈囊实性,囊壁不规则增厚,内部见多发微钙化灶;D.增强扫描囊壁及附壁结节明显强化。E 和F 为同一病例,E.平扫示实性肿块累及会厌前间隙,箭头示舌骨呈侵袭性破坏;F.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边界不清。G.增强扫描肿块呈多房囊状结构,内部见较厚分隔及附壁结节强化。H.增强扫描肿块呈囊实性,内部见不规则明显强化的附壁结节,箭头示双侧颈部伴淋巴结转移。

表1 11 例甲状舌管癌的CT 影像学表现[n(%)]

3 讨论

甲状舌管是甲状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组织,大多于胚胎期第6 周闭锁退化,如果退化不全可在颈部中线区甲状腺下降途径(舌根到甲状腺上缘水平)中的任何部位残留,但最常见于舌骨体下方[6]。由残留上皮分泌物聚积形成的TDC 是最常见的甲状舌管病变,人群发病率约为7%[7-8]。而甲状舌管上皮癌变所致的TDCa 较为罕见,仅占甲状舌管病变的0.7%~1.88%[1-2]。TDCa 的临床表现通常与TDC相似,患者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延缓治疗,于术后病理检查时才确诊为恶性肿瘤,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十分重要。TDCa 最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约占80%以上,其次为乳头-滤泡混合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Hurthle 细胞癌等[1,4],但迄今为止尚无髓样癌的相关报道。这可能是因为异位甲状腺组织通常缺乏滤泡旁组织,同时也从理论上支持了TDCa 原发于甲状舌管内残余的甲状腺组织,而不是甲状腺原发癌通过甲状舌管转移扩散的学说[7]。本组11 例患者的甲状腺经临床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征象。如TDCa 患者的甲状腺同时发生癌变,可解释为肿瘤的多灶性表现[1]。TDCa 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以颈前中线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可随吞咽而活动。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可增强术前诊断[6]。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3[6]。本组最小的病例年仅1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9,11 例病灶的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癌。甲状舌管乳头状癌一般预后较好,文献报道其5 年、10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6%,局部及远处转移少见[6,9]。TDCa 的治疗原则以手术为首选,最常用的方法是Sistrunk 术式,即完整切除肿物、与肿物相连的舌骨以及以甲状舌管为中心的周围组织[10]。此外,当患者伴有甲状腺病变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甲状腺切除术和颈部清扫术[10]。本组中,1 例患者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所有病例的9.1%,术后随访3 年未见复发征象。

近年来关于TDCa 的报道相对较少,没有足够的统计样本量来阐明该病的影像学特征。既往文献显示,颈部中线区囊性肿块伴有壁结节或钙化,应考虑TDCa 的诊断[4-5,11-12]。本组研究共11 例病灶,CT 检查显示所有病灶位于舌骨或舌骨下方水平的颈前中线区,边界欠清,病灶内均存在明显的实质性软组织成分。10 例病灶呈囊实性肿块,占病例数的90.9%,表现为囊肿内存在形态不规则的实性附壁结节,囊壁较厚、欠光整,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呈中等-明显强化,其中7 例表现为多房囊状结构,内部可见较厚强化分隔。本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大多数TDCa 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如囊肿内出现附壁病变、囊壁增厚或有较厚分隔的病灶,需要考虑TDCa 的可能[4-5,11-12]。本组病例表现多样,1 例病灶呈实性肿块,占病例数的9.1%。该病灶包绕并穿透舌骨,骨质破坏呈虫噬样改变。回顾文献,未发现TDCa 侵袭舌骨的报道。因此,我们推测病灶可能原发于位于舌骨腹侧的甲状舌管残余物,对舌骨的穿透破坏是肿瘤逐渐向前生长的结果。本组11 例病灶的病理类型均为甲状舌管乳头状癌,9 例实性成分内伴微钙化灶,与术后病理切片中存在的砂粒体样特征性结构相符,占病例数的81.8%。回顾文献,我们发现钙化灶是甲状腺组织来源乳头状癌的影像学特征[13],同时至今尚无在甲状舌管囊肿及其慢性炎症病变中发现钙化灶的报道。因此,CT 发现甲状舌管病变内出现微钙化灶是TCDa 一种特异性但不敏感的影像学特征[14]。CT 检查快捷方便,图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利用平扫可以观察TCDa 内部钙化、邻近骨质改变,增强扫描能够明确TCDa 强化特征和颈部淋巴结情况。此外,运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的多平面重组,还有助于多方位显示TCDa 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从而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

TDCa 需与其他位于颈前中线区的病变进行鉴别。①TDC 伴感染:TDC 的病变位置与TDCa 相同,CT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壁薄、光滑,内部无实性软组织成分。当甲状舌管囊肿伴感染时,可观察到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强化,边界不清,囊内容物密度增高,但肿块内部不会出现强化附壁结节及钙化灶。②异位甲状腺:当异位甲状腺组织出现在颈前区时易与TDCa 混淆,但其一般表现为实性结节,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方式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多一致,必要时需进行甲状腺同位素扫描,以免误切造成甲减。③先天性皮样囊肿:为多位于口底中线区的囊性肿块,一般位于舌骨水平之上,不随吞咽而活动,影像学特征为病灶内发现脂肪组织,少数可伴有肉芽肿样炎症改变。

结合文献回顾及本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TDCa的CT 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CT 检查提示颈前中线区肿块伴有以下影像学特征时,如囊性病灶内出现实性附壁结节、囊壁或内部分隔增厚、微钙化灶、舌骨侵袭性破坏或颈部肿大淋巴结,应考虑TDCa 的诊断。但因TDCa 病例罕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总结其影像学特征。

猜你喜欢
附壁舌骨实性
纯磨玻璃结节的HRCT征象对非附壁型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分型及舌骨选择性保留的探讨*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舌骨形态学与显微结构的观测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1 例及文献复习
舌骨骨折1例
舌骨形态特征及其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