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植物配置分析

2024-01-29 00:17庞少东
中州建设 2023年5期
关键词:均衡性层次感生态园林

庞少东

(太原植物园, 山西 太原 030025)

1 植物配置对生态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随着低碳节能理念的提出,城市发展规划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理念更加重视,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也更加重视生态化和环保化,植物作为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元素,应合理搭配植物。通过不同植物的综合配置,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园林景观不仅可以调节园林小气候,强化生态环保设计理念,还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为游客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

2 工程概况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为平原,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夏季雨水充沛,秋季天气以晴天为主,年平均气温在9.5℃左右,适合于大量植物生长。案例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位于山西省东南方向,总占地面积5.37万m2,其中绿地面积3.74万m2。为营造生态园林建设效果,案例生态园林绿化工程高度重视植物搭配,植物搭配原则及方案如下。

3 太原市生态园林绿化工程植物配置原则

3.1 统一性与协调性原则

为丰富园林绿化效果,生态园林植物搭配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配置的植物色彩、线条、形态等要素均具备一定差异性,在植物配置方面,很容易出现杂乱无序的视觉效果,对园林绿化整体产生影响。基于此,该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在植物配置中高度重视统一性和协调性。因此,虽然该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配置种类丰富,但从视觉上看并非杂乱无章,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错落层次感,整体感觉舒适宜人。

3.2 景观性原则

生态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在遵循统一性与协调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景观性,要将植物的景观价值彰显出来。生态园在植物色彩搭配、空间效果搭配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景观性,但若将其中任意一种植物单独配置,景观效果难以表现得如此强烈。在遵循景观性原则的同时,首先应定位整体设计搭配理念,知晓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及随着季节变化其叶片颜色的变化,确保在季节变化的同时营造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

3.3 均衡性原则

生态园林绿化工程植物搭配环节要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表现出一定的均衡性。以太原市较为常见的乔木、灌木、花卉植物举例,生态园林建设植物配置均衡性的优势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将高大乔木作为整体框架,以灌木和花卉作为点缀,使园林空间利用得更加充分,视觉上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烈。②均衡性整体配置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休息、娱乐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游园需求。③实现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和地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地被植物、花卉植物、灌木及乔木在土壤中的深度是由浅入深的,科学配置后植物群落根系呈现一定的立体性,可避免植物生长恶性竞争地下水资源,在自然资源分布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均衡性。

4 太原市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方案

4.1 遵循植物生长喜好,做到适地适树

在该生态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为主要构成元素。遵循植物配置生态性、观赏性及经济性原则,需重视植物的成活率,做到适地适树,相关人员充分调研太原市常见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不同植物对光照、气候、雨水条件以及土壤性质的生长要求,避免在栽植植物后,由于生长适应性而导致植物死亡,影响园林整体观赏性,同时对园林工程经济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植物作为生态园林造景的关键要素,通过植物配置能够在视觉上强化观赏性的同时净化园内水体,对园林内部雨水径流起到一定滞留吸收及净化过滤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性,该生态园林常见的植物类型及植物名称如表1所示。

依据植物种类的不同将园林内植物布局划分为花卉植物、水生植物、广场绿植、疏林区、密林区。如该园林密林区,位于园林外围,起到隔离屏障作用,为园内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其植物种类主要以太原市本土乔木和灌木为主,其可营造园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较为完整的植物群落,强化公园观赏性,保证绿化植物健康生长,降低后期的养护成本。

4.2 科学配置地被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

充分运用林下地被植物,不仅可在提高园林覆盖率方面有所体现,同时能够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营造良好的园内小气候,优化景观效果。在该生态园林林下地被植物配置中,应注重乔木的分支点高度、郁闭度、地被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地被植物与上层乔灌木的生长适应性等内容。首选本土地被植物,以落叶乔灌木为上层植物时,所配置的地被植物以扶芳藤、麦冬等常绿植物为主。以常绿乔灌木为上层植物时,所配置的地被植物以景天、玉簪等花色明亮耐阴且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为主。若上层植物为开花植物或树叶随着季节变换有所变化,应保证地被植物花期、花色和上层植物相对应。园林地被植物由林下蔓延生长可直接衔接于园路和草地,上层植物和地被植物间能够实现自然过渡,层次感强烈,可表现出太原市生态园林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4.3 合理搭配不同高度植物,提高生态园林层次感

层次感决定着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是否能够引人关注,植物配置高度及色彩是较为关键的一项要素,如该园林植物配置一角,上层空间主要以乔木为主,例如侧柏、云杉、雪松、桂花、紫薇、银杏、黄槐等;中层空间主要以高密度灌木为主,如紫丁香、丝兰、山茶花、金叶女贞等;下层空间则主要发挥稳固水土的作用,以草本地被类植物为主;水域空间发挥着水体净化作用,以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为主,整体视觉效果立体感强烈。

4.4 考虑植物抗病性,优化植物搭配

该生态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考虑到适地适树、提高绿化覆盖率以及提升视觉层次感的同时,对植物抗病性及不同植物间的病虫害传播也更为关注,将海棠和柏科类植物搭配在一起诱发的植物锈病,不仅对植物的健康生长产生影响,还不利于植物景观营造。因此,该园林在对海棠和柏科类植物进行配置时,控制二者距离在100m以上,以降低锈病病害的发生概率,保证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在优化城市环境、改善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仅应遵循统一性、协调性、均衡性等原则,遵循植物生长特性,科学配置地被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合理搭配不同高度植物,提高生态园林层次感,还应注重不同植物间的病害传播,营造宜人的生态园林景观效果。

猜你喜欢
均衡性层次感生态园林
低调下的奢华
妙手生画
京津冀全域旅游供需系统构建及均衡性研究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均衡性原则司法适用解读及适用路径的精致化构造——以四个案例为出发点
着力破解基层民主“非均衡性”的困境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政府间均衡性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