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4-01-29 11:00张兴旺
食品与机械 2024年1期
关键词:食品科技思想道德异化

由徐越如著的《马克思技术批判和技术伦理思想与食品安全的研究》一书,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发展、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马克思技术批判与食品技术的反思、马克思技术伦理与食品安全伦理、食品安全伦理的研究与实践6个方面着手,对马克思技术批判和技术伦理思想与食品安全展开了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以食品科技伦理支撑食品安全的意义

食品科技的日新月异、食品门类日益繁多与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给食品安全的预防和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如何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也就成为当下政府与社会重点关注和治理的领域。

(1) 食品科技创新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不仅仅受生物性、物理性、化学系等自然因素影响,在某种程度来讲,以人为主导的社会性因素甚至成为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中国食品产业的规模效应逐步形成,而食品产业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食品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特定阶段,食品科技的运用主要倾向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扩大产业规模,如化肥、农药以及转基因改良技术的应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提高食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转基因技术以及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也会对生态系统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2) 食品科技伦理在支撑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食品科技的发展需要考虑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确保食品安全。这就要求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必须引入食品科技伦理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综合考量,整个科技的运用必须在伦理的框架内进行,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食品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必须依托食品行业的良性循环,要在社会伦理和公共利益的框架内运行。马克思技术伦理与食品安全伦理是将科技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一次伦理体系构建,可以为当前食品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指导。

2 马克思技术伦理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技术伦理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讲究对立统一规律。从理论上来讲,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在目的上是统一的,本质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对立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科技的异化问题。也就是说,食品科技作为一种促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一种工具,往往异化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技术伦理则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认为只有“人”才应该且必须成为科技的主导者,而不能成为科技的附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为人服务的根本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要从法律的手段去完善,同时还涉及到道德、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2) 食品科技异化给食品安全带来的伦理问题。食品科技异化而带来的食品科技伦理问题和食品安全伦理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添加剂、转基因等食品技术往往异化为资本逐利的工具,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

食品科技的异化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表现为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人与技术手段之间出现的隔离、不透明甚至失控现象,这些异化主要源于以高程度自动化流程、化学处理、基因改良等高技术手段的实施。这种科技异化又可能加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与非人性化,机械化程度过高往往意味着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降低,继而导致人类所关注的重点领域,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受到忽视,以至于潜在的风险因素增多。在销售环节的主要呈现为:由于高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至于消费者无法完全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中由于技术手段应用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继而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判断。

(3) 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食品科技异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关注和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科技异化问题,需要从食品科技研发者、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和食品行业监督者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升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以此来更好地平衡食品科技发展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从思想上予以正确的认识和纠正,要从科技伦理的角度深刻认识到科技异化带来的危害,要从思想和认识的角度审视食品安全产生的根源,要让食品科技成为服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而不应该让其异化为危害人民群众的危险因素。该书有关科技异化与科技伦理的内容,有助于从马克思的技术伦理和技术异化理论中汲取智慧,依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特点来指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伦理体系,构建从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相统一的食品安全环境,实现人与食品科技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科技服务生活。

3 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而高校则承担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食品安全伦理教育的重要责任,这就意味着食品安全教育必须以高校为依托,探索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不断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食品产业人才,也是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而又迫切的艰巨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思想和认识在指导社会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科技伦理的深刻内涵,了解科技异化的深层次原因和外部呈现,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食品安全教育必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为解决全社会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

(1) 构建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也能为全面食品安全意识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使其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明确道德底线,对于食品安全的预防和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深入分析食品安全背后复杂的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理性对待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并让这种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为新时代创新型食品安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一方面,食品安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福祉。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提升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深化大学生对于科技伦理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知,继而激发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额能力。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伦理标准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学生将更倾向于探索新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将其应用,从而促进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发展。

(3) 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文化建设。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技术和法规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科技、文化、社会、教育和行业的综合性议题。食品安全的认知、实践和法规在不同的文化族群下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食品安全有着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然而,多样化的食品安全定义和实践意味着食品文化的构建也必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风险意识的同时,立足中华文明以及人民群众的特点,及时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文化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人们关于食品安全的态度和观念走上正确的方向,构建一个既与现代化食品科技相融合,又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的、安全的食品安全文化体系。

总之,食品安全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作为未来食品产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构筑食品安全防线这一重大社会民生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食品科技思想道德异化
《食品科技》杂志社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河南正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