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食说”元青花龙纹食盒

2024-01-31 00:07李立华
乡音 2024年1期
关键词:食盒荀彧盒盖

李立华

【文物名片】

元青花龙纹食盒,通高10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6.1厘米,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盒呈扁圆形,由盒盖、什锦隔盘、盒底盘3部分组成。盒盖与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什锦隔盘中心为圆形,周围用四个“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格。为一级文物。

势头强劲的元代“行龙”

食盒盒盖正面绘一条巨龙。龙小头、细颈、三爪,正追逐着火焰宝珠,气势雄伟。所以,这件器物亦称“元青花龙戏珠纹食盒”。“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神性的动物,“火焰龙珠”图案的出现,就是为了彰显它的这一特殊属性。元青花龙纹的形貌与历代同类纹饰存在很大差异,这件食盒盒盖所绘巨龙就很有代表性:龙首呈斜角侧视状,前额微凸,顶角如鹿,双眼圆鼓,犹戴眼镜;张口吐舌,獠牙外露;体表密布鳞片或网格纹;须发、鬃毛、肘毫作分散飘带状,足具三爪,尖锐如钩,它横身蜿蜒,追逐着火焰宝珠,是一条势头强劲的“行龙”。火焰宝珠图案的元代特征也比较鲜明,龙珠较小,着重突出腾腾的火焰。火焰完整独立、修长飘逸,与灵动而不失力度的形游龙象,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另外,食盒盒身绘卷草纹和莲瓣纹;盒的坡形弧面绘海涛纹,直壁上绘钱纹。整件瓷器为细腻坚致的白胎,施青白釉。

一眼看去,这件龙纹食盒的青花发色素雅高洁、清丽婉转。无论陶瓷界还是收藏界,元青花一直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元代蓝釉,是钴料呈色的天地,色块与纹饰双管齐下,既有寶石蓝的釉色,亦有千文万华的纹饰。元青花在此空间中,将蓝釉推至前台,扮成主角,独挑一场空前的大戏,这场大戏一演就是七百年,其间从未有人撼动它一哥的霸主地位。”

食盒的流行或与“外卖”有关

顾名思义,“食盒”就是盛放食物的盒子。文物专家研究发现,最迟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精美的青铜与漆器“食盒”了。虽然,它们在历史文献中的称呼多种多样,但就功能而言,已属于“食盒”的范畴。

到了宋代,与今天颇为相似的“外卖”行业诞生了。“外卖”的繁荣,促使酒馆和餐馆采用“食盒”运送熟食,促进了“食盒”的流行。据考证,宋代“食盒”呈大小不一的箱状,大的有半人多高,须要两个人肩扛才能搬动;小的一尺来高,一个人就能提动。这种“食盒”不仅当时的餐饮业使用,在生活中也广为流行。宋、元时期,野游是人们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贵族阶层对这一活动尤为重视。所以,达官贵人野游时,往往跟着长长的队伍,担食盒的侍从或下人走在最后。文人相聚出游时,食盒更是常见的用具。南宋名画《春游晚归图》(佚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就可见一人提着一个有两层抽屉的方形食盒。这类或搬或抬的食盒以木质居多,多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质地细腻、色泽光滑的硬木制作。这类木料结实坚韧,做成食盒后耐磕碰,有一定的重量,盛放其中的食品运送途中不易晃动。

古代食盒较为常见的类型,除上述长方形箱状的“提盒”或“抬盒”外,还有一类是用于端拿食物的“捧盒”,河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花龙纹食盒,应当属于“捧盒”之列。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捧盒”就曾多次出场。第六回写王熙凤吃饭:“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丫头们便去抬了两张高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来。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糕点)……”第七十五回写荣国府晚饭:“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盛了几色菜来……”这些都是关于捧盒具体用途的描述,旧时大户人家传膳,因为厨房与主人的起居室离得较远,下人端菜经常会用捧盒传送。五代军阀王处直墓(位于河北曲阳县西燕川村)中出土的彩绘奉侍浮雕,表现的是一群盛装持物的侍女。她们有的端杯执盘,有的抱壶持扇,画面中心位置,就是一位双手托着捧盒的侍女。再如五代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客人面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一大食盒,食盒内有好几格,每一格装着不同的熟食。《红楼梦》第十一回还写道:“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等与贾敬送去。”由此可见,捧盒还具有“礼盒”性质,用以祝寿的贺礼装在捧盒里面,一来显得正式,二来也可对礼品起到有效保护。

食盒的特殊意蕴

在古代,食盒除了充当盛放、搬运食物的工具之外,往往还有许多特殊意蕴,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古代中国,赐食和馈食各是上对下或下对上的礼节。尤其上级对下级的赐食,是一种赐食之意不在“食”的特殊饮食现象。例如《汉书· 石奋传》中“奋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府伏而食,如在上前”的记述,天子对告老还乡的官员不时赐食,就体现出一种不忘旧臣的关怀。

三国时期,有一个关于食盒的著名故事。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见《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不但如此,荀彧还以自己的影响力,逼迫曹操发誓永远不进爵魏公。于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现实的巨大利益纠葛前,走向了决裂。据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魏氏春秋》,某日,曹操突然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满怀期待地打开一看,里面竟然空空如也。荀彧顿时如遭雷击,一下子就看懂了曹操的用意:“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忠于汉室的荀彧,只好选择自杀。有人据此考证,“食盒”作为器物名称正式出现,就在魏晋时期。

食盒不大,却意蕴多多。既有人间烟火气息,又有文化风雅趣味。元青花龙纹食盒堪称一个极好的实物例证。它既是旧日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见证,又充分展现了元青花的瑰丽与神奇。即使跨越千百年,我们仍能透过它感受到古人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有着历史烟尘中的美好,与生活那么近,与艺术那么近。

猜你喜欢
食盒荀彧盒盖
荀彧,别样的三国故事
一种适用于极小寄生蜂室内繁殖的繁蜂盒
荀彧殉汉
荀彧殉汉
推理:遮住的饼干
食盒的温度
浅谈包装设计中古代食盒的应用
基于蓄电池盒盖翻转移位机构的设计
吃糖
食盒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