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与成效
——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A边际气田为例

2024-02-02 09:19胡德胜宋瑞有肖大志黄安敏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2024年1期
关键词:气层峡谷砂体

陈 奎,胡德胜,宋瑞有,龚 宇,肖大志,黄安敏,朱玉双

1.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9;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湛江分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海南分公司,海口 570300

研究区A气田位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深水中央峡谷区,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门槛高[1-2],A气田可动用探明地质储量尚未达到经济下限储量,同时还有多个控制地质储量区块亦无法动用,导致A气田未被开发,属于典型的边际气田。A气田具有独特的优势成藏条件:一方面A气田所在的中央峡谷深水区具有纵向多层系油气成藏的特点,是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成藏条件优越[3-5];另一方面A气田邻近已投入开发生产的深海一号大气田,已钻探井在上中新统黄流组与上新统莺歌海组均钻遇气层,一定条件下A气田能够为深海一号大气田可持续开发补充优质探明地质储量。但是,A边际气田实现开发建产面临目标搜索难度大、目标评价过程繁杂、井位钻探成本高且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导致常规的深水油气勘探难以推动该气田开发。

油气地质研究及勘探实践表明,滚动勘探是推动油气勘探开发成熟区扩大地质储量、促进边际气田开发的有效途径,该技术在国外、国内多个陆地油气田及海洋石油浅水油气田[6-13]勘探开发成熟区取得很好的应用。虽然A边际气田尚未投入开发,但是该气田可动用探明地质储量接近开发经济下限储量,初步分析认为滚动勘探技术对该气田同样具有适用性。为了解决A边际气田面临的问题,本文将滚动勘探技术引入尚未投入开发的深水A边际气田,建立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通过对A边际气田开展整体评价,缩短勘探周期,降低勘探成本,推动勘探开发进程。应用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对A边际气田开展老井复查,充分利用已钻老井基础资料,开展评价过程目标搜索、随钻跟踪潜力目标搜索,将老井复查应用于目标评价,创新目标评价模式;通过类比周边已钻井钻探简况和成藏规律,简化评价流程,重点对成藏主控因素开展评价;井位钻探部署综合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推动A边际气田滚动勘探,另一方面通过随钻跟踪目标搜索技术,利用新的钻探认识指导潜力目标搜索,最终推动A边际气田尽快投入开发生产。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A边际气田所在的中央峡谷区形成于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末期,主要沉积充填了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14-15]。晚中新世该区水动力强,物源供给充足,中央峡谷被晚期水道切割,发育了多期次浊积水道。A边际气田所在的峡谷段黄流组地层齐全,早、晚期水道均发育[16]。上新世整体为深海环境,沉积了大套深海相泥岩,而峡谷区部分层段则沉积了分布广泛的海底扇砂体。区域上,A边际气田处于松南低凸起(图1),下渐新统崖城组、中生代基底与其上部的中央峡谷具有一定的构造叠合特点。

图1 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中央峡谷及邻区构造区划与A气田及研究区分布位置

区域上,A边际气田邻近陵水凹陷和陵水东次洼,发育下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烃源条件好[17-18]。陵水凹陷为深水区富生烃凹陷,生成的天然气在向A边际气田运移方向上已发现深海一号千亿立方米大气田,是天然气优势运聚方向(图1)。A边际气田与深海一号大气田一样,均具备较好的天然气运聚成藏条件,崖城组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通过底辟、断裂、裂缝等运移通道,运移至上中新统及上新统目的层段[1,3-5,19-23]。中央峡谷水道圈闭类型多样,其中黄流组以岩性圈闭为主,部分层段还发育背斜圈闭;莺歌海组二段局部形成背斜圈闭,底部发育岩性圈闭,亦为该区天然气藏形成提供了较好的聚集场所。

综上所述,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勘探实践表明,A边际气田油气运聚条件优越,围绕其开展滚动勘探研究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

2 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

滚动勘探主要是针对勘探成熟的边际油气田,总结其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其内部和周边开展潜力目标搜索,通过潜力目标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优选成藏条件优越的潜力目标部署勘探,兼顾考虑难动用探明、控制地质储量,并逐步带动其他目标勘探,落实整体含油气性和扩大油气储量规模,推动边际油气田由勘探向开发转化。总之,滚动勘探技术体系是针对区域整体开展潜力目标搜索、潜力目标评价和潜力目标钻探等研究,并根据滚动勘探成果有效地指导后续潜力目标的滚动勘探部署,进而逐步推动边际油气田勘探开发或可持续开发生产。

2.1 潜力目标搜索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区是油气勘探成熟区,经过多轮勘探评价后,面临着常规的区带潜力目标搜索难以搜索成藏条件优越的大型圈闭的问题,需要围绕已发现气田内部及周边勘探成熟区,针对主要成藏层系开展潜力目标搜索。在“深水勘探成熟区目标搜索技术体系”指导下[24-25],除常规区带潜力目标搜索外,利用随钻跟踪潜力目标搜索和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等技术手段,围绕中央峡谷深水区多个已发现气田内部和周边搜索了近20个潜力目标。A气田潜力目标搜索主要利用区带潜力目标搜索和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2项技术手段,共搜索了5个潜力目标,预测潜在资源量近千亿立方米(图2)。在滚动探井钻探过程中,又利用随钻跟踪潜力目标搜索技术,根据滚动探井新的钻探认识指导潜力目标搜索,落实新的成藏条件优越的预测优势含气区,推动后续滚动勘探。

图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水道中段A气田潜力目标分布特征

2.1.1 区带潜力目标搜索

区带潜力目标搜索是勘探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常规目标搜索技术,重点针对已证实成藏条件优越的区带,利用地质成藏规律、地球物理规律开展潜力目标搜索。地质成藏规律主要是落实生、储、盖、圈、运、保等石油地质条件;地球物理规律研究主要包括高精度坡折带时深预测、强振幅属性判别气水关系、“平点反射”预测气水界面等。A气田多口井钻遇气层,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是油气有利的聚集区带。统计显示,A气田所在的中央峡谷深水区已钻气层具有强地震振幅属性“双亮点特征”典型地球物理规律,既具有显著的强振幅属性“亮点特征”,又能够在降低振幅增益时仍表现为“亮点特征”[25](图3)。在此规律指导下,对A气田周边中央峡谷内部黄流组、莺歌海组各气组进行潜力梳理,搜索具有“双亮点特征”的圈闭。落实了A4构造莺歌海组T29C砂体,黄流组HL_Ⅰ、HL_Ⅱ、HL_Ⅲ气组;A5构造莺歌海组T29A砂体;A6构造黄流组HL_0气组等潜力层系(图2)。在研究区地质概况中已经提到A气田处在松南低凸起峡谷段,寻找与上部中央峡谷具有构造叠合的下渐新统崖城组、中生代基底圈闭是潜力目标搜索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在此思路指导下,搜索了A3、A6、A7构造,目的层为中生代基底(图2)。

图3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区S-8井区振幅定量化调整前后剖面振幅对比剖面位置见图1。

2.1.2 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

针对目标搜索难度大的问题,本文将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应用于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是在油气勘探成熟区目标评价过程中,在“勘探开发无空井”理念指导下,对周边已钻井开展老井复查,针对老井钻探得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信息,按照气层上下找气层、气层邻块找气层、显示高处有气层、干层旁边有气层、薄层旁边有厚层等研究思路,围绕油气勘探成熟区开展潜力目标搜索[12,25]。对A气田开展老井复查,已钻气层周边钻遇多个强振幅属性“亮点特征”的区块,属性特征与已钻老井气层特征相似,将其定义为控制地质储量区块。如何动用该控制地质储量是推动开发的关键(图2)。

综合区带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和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技术,优选潜力目标。将搜索的5个潜力目标与控制地质储量区块进行圈闭叠合,发现A4构造T29C砂体、HL_Ⅱ气组等多个目的层与NE向展布的HL_0气组控制地质储量区块叠合,根据气层上下找气层的思路,通过部署1口滚动探井,落实上述多个目的层的含气性和储量规模(图2)。

2.2 潜力目标评价

常规的潜力目标评价是围绕潜力区块开展圈闭条件、沉积储层特征、成藏主控因素、资源量预测、井位钻探部署、经济评价等研究,存在目标评价过程繁琐、评价周期长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开展边际气田滚动勘探研究,对潜力目标成藏主控因素开展重点研究,其他成藏因素评价过程简化。通过对潜力区块周边已钻井开展研究,总结其成藏规律,落实潜力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1,12]。

2.2.1 周边已钻井钻探简况

A4构造所在的A气田已钻A-1井、A-2井,分别对中央峡谷内部莺歌海组、黄流组进行评价。

(1)A-1井钻探研究。A-1井钻探目的是评价中央峡谷内部莺歌海组优势储集砂体的含气性,该井在莺歌海组二段T28B砂体、T29A砂体钻遇两套气层。T28B砂体钻遇气层厚度近10 m,平均孔隙度超30%,平均渗透率近1 000×10-3μm2,物性好;平均含气饱和度超80%,烃类气比例近100%,MDT测压取样流体流度平均近700×10-3μm2/cP,流体性质好。T29A砂体沉积相为海底扇,钻遇砂体厚度60多m,钻遇气层厚度近50 m,平均孔隙度超30%,平均渗透率超1 000×10-3μm2,储层物性好;平均含气饱和度超80%,MDT测压取样流体流度平均近500×10-3μm2/cP,取样分析烃类气比例近100%,DST测试日产气超100×104m3,含气层产能高。总体上,A-1井莺歌海组二段气藏品质优越。

A-1井钻探进一步证实,中央峡谷深水区自西向东成藏层系由深层的黄流组逐步向浅层的莺歌海组聚集。莺歌海组二段圈闭构造高点紧邻峡谷壁,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A-1井首次在莺歌海组二段钻遇厚层海底扇气层,证实了规模成藏。T29A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平点反射”响应特征,与钻探落实的气水界面相吻合,是由气层与水层间较大波阻抗差异造成的[26]。

(2)A-2井钻探研究。A-2井位于A-1井东北部,钻探目的是评价中央峡谷内部黄流组浊积水道砂体的含气性。该井在HL_0气组钻遇近10 m气层,平均孔隙度超30%,平均渗透率超100×10-3μm2,物性较好;平均含气饱和度近80%,MDT测压取样平均流体流度超1 000×10-3μm2/cP,取样分析烃类气比例近100%,气藏流体性质优越。A-2井钻探实现了中央峡谷深水区黄流组气藏向东扩展,成藏条件优越。

(3)S-2井钻探研究。深海一号大气田S-2井与A4构造相邻,该井钻探目的是落实中央峡谷深水区黄流组强振幅属性地层的含气性。该井在黄流组HL_Ⅰ、HL_Ⅱ下、HL_Ⅲ、HL_Ⅳ气组钻遇30多m气层,气层平均孔隙度近30%,平均渗透率近500×10-3μm2,平均含气饱和度超70%,MDT测压取样流体流度平均超800×10-3μm2/cP,取样分析烃类气比例近100%,气层流动性好,流体性质优越。

S-2井钻探得到以下几点认识。一方面,该井在莺歌海组二段钻遇70多m的T29A砂体,但因其钻在背斜圈闭最低圈闭线范围之外未能成藏,说明该层系具有背斜圈闭构造高点成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黄流组气层含气范围与强振幅属性异常范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气层的“亮点特征”规律。再一方面,中央峡谷内部黄流组发育多期次水道,水道间叠置发育,具有曲流河特征,在水道摆动处发育点砂坝,以峡谷水道壁作为边界,峡谷水道内部被晚期泥质浊积水道冲刷侵蚀,从而形成上下叠置、平面孤立的多套岩性圈闭,油气在后期生排烃高峰期充注至砂体中形成不同的气水系统,具有“一砂一藏”成藏模式[4]。

2.2.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通过与周边已钻井进行类比,A4构造具有非常好的成藏条件。A4构造邻近陵水凹陷和陵水东次洼陷,烃源条件好;油气通过底辟、断裂、裂缝等通道运移至中央峡谷A4构造所在区域[24];A4构造莺歌海组、黄流组储层及盖层发育,储盖组合优越[26];莺歌海组、黄流组圈闭类型多样,包括海底扇背斜圈闭、浊积砂体岩性圈闭等。综合分析认为,A4构造成藏主控因素为圈闭条件,不同的圈闭类型、圈闭条件成藏模式及成藏可能性不同。本次目标评价重点从圈闭解释、烃类检测两方面对圈闭条件开展研究。

(1)圈闭解释研究。圈闭研究的关键是地震资料品质,A4构造地震资料频带宽度15~60 Hz,主频近40 Hz,层速度在2 200~2 400 m/s之间,分辨率达14~16 m,地震资料分辨率较高,地震成像品质好,能够满足构造解释和圈闭落实。

以A-1、A-2、S-2井为标准井,综合利用声波、层速度、密度、波阻抗、自然伽马、电阻率、井径等资料合成地震剖面,然后与原始地震剖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开展井震标定研究。标定结果显示,合成地震剖面与原始地震剖面波形、能量匹配较好,砂体具有低阻抗特征,主要目的层莺歌海组、黄流组各目的层砂顶均标定在负相位同相轴,砂底标定在正相位同相轴。在此基础上,再次以3口井为标准井开展引层追踪和层位解释,莺歌海组二段解释了T29C砂体,黄流组解释了HL_0、HL_Ⅰ、HL_Ⅱ、HL_Ⅲ、HL_Ⅴ、HL_Ⅵ气组。对不同测线地震剖面开展研究,莺歌海组二段几套砂体在峡谷壁间分布连续且较为广泛,是典型的海底扇特征,砂体局部区域发育多个背斜圈闭;黄流组在中央峡谷内部发育多个晚期泥质水道,将浊积水道砂体分割为多个孤立的砂体[27],主要发育峡谷壁主控的岩性圈闭,部分岩性圈闭发育局部背斜构造高点(图4),与周边已钻井成藏规律相符。

图4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中段A4构造引层追踪和层位地震地质解释剖面特征剖面位置见图1。

(2)烃类检测研究。烃类检测研究主要是对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等参数变化开展研究,推测地层的含油气性。烃类检测研究对于地层的含气性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烃类检测原理是地震波在地层中的衰减,为地层衰减和吸收衰减之和,在地震波频率大于10 Hz时,随着频率的升高,吸收衰减起主要作用。地层吸收性质对岩性变化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尤其是对介质内流体性质的变化具有明显反应,密度、速度、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Vp/Vs)、AVO异常等会发生改变。利用地震资料检测地层的吸收衰减特征,可以用来反映地层的含油气性。

岩石物理方面,中央峡谷深水区已钻井黄流组、莺歌海组气层总体表现为低密度、低速度、低纵波阻抗、低Vp/Vs、Ⅲ类或Ⅳ类AVO异常特征。

在上述区域规律指导下,对A4构造进行烃类检测研究,落实构造南部、东部、中部等预测优势含气区均具有强振幅属性、低密度、低速度、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度比、低Vp/Vs等有利含气特征。构造东部具有T29C砂体、HL_Ⅳ气组2个Ⅳ类AVO异常区,具有较好的叠合性。构造中部HL_0、HL_Ⅱ气组总体为Ⅲ类AVO异常,局部区域为Ⅳ类AVO异常,2个气组叠合性好;HL_0气组为A-2井南侧控制地质储量砂体,而上部T29C砂体背斜及下部兼探的HL_Ⅴ、HL_Ⅵ气组的AVO异常特征较差,预测成藏具有一定风险(图5a)。构造南部HL_0、HL_Ⅲ气组为Ⅳ类AVO异常,HL_Ⅰ气组为Ⅲ类AVO异常,预测含气可能性大(图5b)。

图5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中段A4构造中部和南部预测优势含气区AVO异常模式

2.3 潜力目标钻探

基于以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A4构造南部、东部、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均具有多个成藏概率高的目的层系,其中,构造中部能够兼探升级A-2井区南侧HL_0气组控制地质储量砂体,在落实HL_Ⅱ气组优势成藏层系含气性的基础上,兼顾评价T29C砂体以及HL_Ⅴ、HL_Ⅵ气组的含气性。无论是控制地质储量升级、优势成藏层系落实,还是勘探领域评价,构造中部部署钻探均具有重要意义。部署A4-1滚动探井对构造中部开展快速评价,后续逐步推动构造东部和南部的滚动勘探评价。

如果A4-1滚动探井评价成功,一方面,根据实钻成效,在邻近的成藏条件优越的区域开展滚动评价,部署滚动探井落实主要目的层黄流组和莺歌海组二段的含气性和储量规模;另一方面,如果A4-1井有新的钻探认识,在随钻跟踪目标搜索技术指导下,将对目标搜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逐步促进A气田立架建产。

3 滚动勘探实施成效

3.1 A4-1滚动探井钻探成效显著

A4-1滚动探井实施效果好,莺歌海组二段T29A、T29D砂体,黄流组HL_0、HL_Ⅰ、HL_Ⅱ、HL_Ⅲ气组钻遇气测异常近60 m,测井解释气层超20 m。除主要目的层HL_0、HL_Ⅱ气组钻遇气层外,T29A、T29D砂体,HL_Ⅰ、HL_Ⅲ气组落实新的含气层系或气测异常层系。A4-1井实施成功,将A-2井南侧HL_0气组砂体控制地质储量升级为探明地质储量,进一步证实中央峡谷深水区黄流组、莺歌海组具有多层系成藏的特征;钻探气层地震振幅属性均具有“双亮点特征”,与区域已钻气层特征类似,对于后续潜力目标搜索具有指导意义。

A4-1井实钻气层均位于黄流组,计算探明地质储量近30亿立方米。莺歌海组T29C砂体未钻遇气层,与钻前烃类检测结果相吻合。但是,在T29A、T29D砂体钻遇气测异常,测井解释近10 m可疑气层,再次证实本区莺歌海组油气运移活跃。

为落实黄流组气层的储层、气藏品质,针对HL_0、HL_Ⅰ、HL_Ⅱ气组气层开展井壁取心、MDT测压、电缆地层测试取样等研究。井壁取心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孔隙度近30%,储层品质好,含气饱和度70%左右;17个样本点EFDT测压取样落实含气地层压力系数约1.1,流体流动性平均超1 000×10-3μm2/cP;电缆地层测试点7个,均为气层,烃类气饱和度均大于98%,证实气藏品质好。虽然HL_Ⅴ、HL_Ⅵ气组兼探层位未钻遇气层,但是钻遇厚层砂体,证实中央峡谷早期砂体发育。A4-1井钻探落实黄流组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多层系成藏特征。

3.2 A4-1井钻后指导目标搜索

A4-1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A4构造成藏条件优越,增强了滚动勘探的信心。除目标评价过程中落实的构造南部、东部、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以外,利用随钻跟踪过程目标搜索技术,通过A4-1井新的钻探认识指导潜力目标搜索,新落实构造北部为成藏条件优越的预测优势含气区,是后续滚动勘探的重点目标。A4构造邻近的深海一号大气田有包括S-2井在内的多口井在HL_Ⅲ气组钻遇气层,但是A4-1井HL_Ⅲ气组靶点位置为弱振幅属性特征,钻前未将该气组作为主要目的层。A4-1井实钻在HL_Ⅲ气组钻遇近3 m差气层,平均孔隙度低于20%、含气饱和度约20%,说明靶点弱振幅属性特征反映储层品质差,而向峡谷壁方向构造高部位背斜圈闭具有显著的强振幅属性特征,与A4-1井及周边井已钻气层特征类似。综合分析认为,构造高部位为气层,并按照强振幅属性范围圈定探明含气面积。同时,向A4构造北部构造高部位同样为显著的强振幅属性,预测含气概率高。该砂体与A6构造HL_0气组控制地质储量砂体叠合,是后续滚动勘探的有利方向。

A4-1井莺歌海组二段同样有新的认识。T29A、T29D砂体测井解释近10 m可疑气层,进一步说明莺歌海组油气运移活跃,同时也证实T29D浊积水道砂体能够成藏,围绕莺歌海组二段下部寻找浊积水道砂体是后续目标搜索的有利方向。

3.3 下一步滚动勘探方向

A4构造下一步滚动勘探,优选构造北部和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进行评价(图6)。构造北部能够兼顾升级A6构造控制地质储量,并且HL_Ⅲ气组成藏概率大。本区重点含气层系T29C砂体在构造中部具有强振幅属性,且资源规模较大,预测成藏可能性高。构造南部多个层系含气特征好,但是资源规模较小,暂缓评价。

图6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区A4构造后续滚动勘探研究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预测之典型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3.3.1 A4构造北部预测优势含气区简况

A4构造北部预测优势含气区目的层包括HL_0、HL_Ⅱ、HL_Ⅲ气组。HL_0气组为A-2井区南侧背斜圈闭,强振幅属性范围与圈闭等值线具有非常好的叠合性,为控制地质储量,计划通过本次评价升级为探明地质储量。HL_Ⅲ气组为强振幅属性,成藏可能性高。HL_Ⅱ气组振幅属性相对较弱,为低频响应特征,预测砂体厚度大,具有一定成藏可能性。部署A4-2井开展滚动勘探,预测井控资源量近110亿立方米。

3.3.2 A4构造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分析

A4构造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目的层包括T29C砂体和HL_Ⅰ、HL_Ⅲ气组。其中,T29C砂体、HL_Ⅲ气组均为强振幅属性,预测成藏可能性大;HL_Ⅰ气组振幅属性较弱,但整体为低频响应特征,并在负相位低频同相轴内部产生较弱的正相位同相轴反射,预测该砂体厚度大,且具有一定的成藏可能性,通过过路兼探的方式落实其含气性。部署A4-3井开展滚动勘探,预测井控资源量近120亿立方米。

4 结论与认识

(1)为了推动A深水边际气田开发,将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引入深水气田,开展潜力目标搜索研究、潜力目标评价研究、潜力目标钻探研究。利用区带潜力目标搜索和评价过程潜力目标搜索2项技术手段,围绕A气田搜索了5个潜力目标并优选A4构造进行目标评价。重点从圈闭解释、烃类检测两方面对成藏主控因素圈闭条件开展研究,落实了构造南部、东部、中部等优势油气成藏区。在此基础上,优选构造中部部署A4-1探井实施滚动勘探,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勘探效果。

(2)A4-1井不仅证实钻前预测的含气层系,而且还落实了新的含气层系;分析成藏规律,通过随钻跟踪过程目标搜索技术,新落实构造北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将其与其他潜力目标统筹并开展后续滚动勘探,进而逐步扩大边际气田的储量规模,盘活A气田难动用地质储量,促进其实现开发。

(3)滚动勘探研究在A气田A4构造油气地质评价中应用效果好,证实了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适用于琼东南盆地深水边际气田滚动勘探,是推动中央峡谷深水区边际气田开发的有效途径,且对于其他类似的深水边际气田勘探开发评价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Conflict of Interests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All authors disclose no relevant conflict of interests.

作者贡献/Authors’Contributions

陈奎、胡德胜、朱玉双参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讨论、设计;陈奎、宋瑞有、龚宇参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实践应用;陈奎、胡德胜、宋瑞有、龚宇、肖大志、黄安敏、朱玉双参与论文写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最终稿件的提交。

The study was designed by CHEN Kui, HU Desheng and ZHU Yushuang.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was completed by CHEN Kui, SONG Ruiyou and GONG Yu. The manuscript was drafted and revised by CHEN Kui, HU Desheng, SONG Ruiyou, GONG Yu, XIAO Dazhi, HUANG Anmin and ZHU Yushuang. All the authors have read the last version of paper and consented for submission.

猜你喜欢
气层峡谷砂体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河流相复合砂体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探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涪陵页岩气层构造变形量化研究获新进展
船底凹槽气层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层识别难点及方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