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融通的情境中学习文言文

2024-02-07 20:59李继东陆志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情境

李继东 陆志平

【摘 要】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应努力构建古今融通的语文运用情境,消除小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让他们对经典产生亲近感。读读课文、讲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素养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古今通融 文言文 情境

一、課前谈话

师: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我们互相介绍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生:汪逸辰。

师:能不能换一种句式?比如用“我姓什么,名什么”。

生:我姓汪,名逸辰。

师:我们可以称他为——辰。

师:我姓李,名继东,你们可以称呼我为——东。

师:他呢?(手指课题)

生:姓司马,名光。

师:“司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了人的姓。

二、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司马光》。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急中生智、镇定自若的人。

生:他是一个临危不惧、勇敢的人。

师:我们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一生读)再来一起看一看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读通课文

1.初识古文。

师: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它是一篇文言文,课文非常短。

师:有多少个字?

生:三十多个字。

生:课文后面还有注释。

师:这篇简短的文章,我们称之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三遍,要读准字音。(生自由朗读)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声音很响亮,大家为她鼓鼓掌。这里有一个多音字,读——

生:没(mò)。没水中。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生练读)

3.读熟课文。

师:现在我们配合着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男女生配合读、去掉标点读、转成竖排文字读,将句前的“群儿、一儿、众、光、儿”加重点符号,反复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一句前面都是写的人物,后面写这个人在干什么、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一下。一会儿工夫,我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是背诵课文了,为自己鼓鼓掌。

(师生再次配合读)

四、读懂课文

1.给字词注释。

师:谁来说说“注释”是什么?

生:注释就是给我们不易理解的词解释。

师:一边读课文,一边看注释,再观察插图,看看你能为哪些字词注释。

(生读课文,思考;师巡视。)

师:先来看“戏”字。

生:“戏”就是“玩”的意思,指做游戏。

师:“弃”是什么意思呢?

生:离开,逃走;放弃,抛弃。

师:大家一起“戏于庭”,是什么样子呢?用动作、表情告诉我。那“弃”和“登”分别表示什么呢?用动作告诉我。

(生分别用动作展示)

师:“跌落”的“跌”,这个字从右往左读是失足,走路时不慎摔倒,就是“跌”。“持石”“击瓮”“破之”是三个连贯的动作,读的时候要连起来。可不可以边做动作边读?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之”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这个瓮。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破的是瓮。光持石击缸破之,“之”就是——

生:缸。

师:光持石击碗破之,“之”就是——

生:碗。

师:光持石击杯破之,“之”就是——

生:杯。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呢?

生:有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天,一个小孩子站到瓮沿,不小心掉了进去,大家大呼小叫,只有司马光拿块石头把瓮砸破了,水流了出来,小男孩被救了。

师:说得基本上对,给他鼓鼓掌。能不能把课文变成一句话呢?

生:司马光砸破瓮救小孩。

生:司马光持石击瓮救人。

师:如果把这篇课文读成一个词呢?

生:破瓮救友。

师:读成一个字呢?

生:救、破。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觉得司马光是个急中生智的人——“智”字。

生:我觉得应该是“聪”字,因为司马光很聪明。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一读课文。

五、趣读课文

1.出示图片,配文朗读。

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两幅描写群儿的图片,分别对应文中的——

生:“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

师:看前面一幅,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生:捉迷藏、石头剪刀布。

师:他们做的都是我们喜欢的游戏。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齐读)

师:想一想,群儿还可能在哪儿嬉戏呢?

生:也可能在河边。

师:那就是——

生:群儿戏于河,河边。

生:群儿戏于林,森林。

生:群儿戏于园,公园里。

生:群儿戏于家,可能在家里。

生:群儿戏于山,在山里。

师:众皆弃去。想一想,那时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害怕、慌张、着急。

师: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叫喊声——

生:快来人啊!这里有个孩子掉进水中了!

生:救命啊!我们的朋友掉进水缸里了!

師: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生齐读)现在,我们请男生读前面一句,女生读后面一句,要读出当时的那种情景。(男女生读)为什么一群孩子从“戏”到“弃”,从聚在一起玩到纷纷离去了呢?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闭着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配落水声)如果你听到有小伙伴落水的声音,心情会是怎样呢?

生:着急、担心、害怕、慌张。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一生读)掉到水里去啦!(一生读)淹没在水中了!(男生读、女生读)你们将当时焦急的情景读出来了。(生齐读)最后这个孩子怎么样了呢?

生:“水迸,儿得活。”

师:想一想当时的场景。(配瓮破了的声音)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因为小朋友得救了,我松了一口气。

师:儿得活的原因是——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加上动作。(生加上动作读)加上节奏。(生边打拍子边读)沉着冷静,毫不慌张,光——

生:持石击瓮破之。

师:机智勇敢,毫不犹豫,光——

生:持石击瓮破之。

师:救友心切,拼尽力气,光——

生:持石击瓮破之。

师:最后的结果就是——

生:水迸,儿得活。

师:(出示图片)群儿戏于庭,是故事的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是故事的发展;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是故事的高潮;最后的结果是水迸,儿得活。救人完全是司马光一人的功劳,和群儿没关系,可以不写吗?

生:不能,要不是群儿戏于庭,就不会发生这个事情了。

生:如果少了群儿,就体现不出司马光的机智冷静。

师:所以写群儿是为了与司马光做对比,衬托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2.想象画面,表演朗读。

师:带着理解,加上表情、动作,读好这篇课文。(生读)老师送你们一句墨子的名言——爱人若爱其身。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你帮助了别人就等于是帮助了自己。

生:你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师:对。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别人。

六、学习生字,布置作业

1.与“足”有关:跌、登。

师:(出示“跌”)这个字与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系?

生:与脚有关系。

师: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左窄右宽、左矮右高。

师:课文中还有哪个字与“足”有关系?看图。(出示甲骨文、篆文的“登”字)这个字上面的部分就像人的双手,“登”是双手捧住祭品走上祭台,所以它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

2.与“手”有关:持、弃。

师:(出示“持”)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

生:手。

师:“持”也是左窄右宽,不过与“跌”相比,它是左右同高。课文中有一个字也与手有关系,猜一猜,它是哪个字?(出示甲骨文、篆文的“弃”字)

生:弃。

师:这个字上面部分代表婴儿,下面表示两只手。在古代,小孩子养不活了,扔掉,就是“弃”。拿出田字本,把每一个字写一遍。

(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提醒坐姿。)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知道了文章的意思,让我们记住这位机智勇敢、破瓮救友的司马光。课后请大家读一读《孔融让梨》,这篇文章就在这张书签里面,送给大家。

李继东老师的这堂课,可以用两个词概括:简洁、精当。简洁得没有一句废话,更没有什么花架子。简洁来自精当,目标设定、内容要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很精到而且恰当。这节课由于简洁、精当,因而轻松、从容。

为什么能这样简洁、精当、轻松、从容?这源自李继东老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文本特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第一篇文言文,虽然很短,但是语言和表述与白话文还是大不相同。这就与当代三年级儿童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产生了距离。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特别重要的是要消除儿童与文本之间的隔膜,让儿童产生对经典的亲近感。儿童与经典之间的亲近感非常重要,特别是儿童一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降低儿童面前的那道“经典”的门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走进经典,亲近经典,而不是望而生畏,越学越怕。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到李继东老师在培养儿童对经典的亲近感的努力。

1.在古今融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文言词。文中有几个文言实词,如“戏、弃、登、没、持、迸”等,古今词义差异不大,作为一般生字词教学即可。“去”的古今意思差异比较大,但学生能基本理解,也不必深究。而文中的三个文言虚词“之”“于”“皆”,怎么教就很有讲究。“皆”字课本有注释,可以不作为重点。“之”和“于”是非常重要而又常见的文言虚词,都是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必须学好的文言虚词,而课本却没有注释。李继东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呢?我们看课堂实录——

师:“之”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这个瓮。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破的是瓮。光持石击缸破之,“之”就是——

生:缸。

师:光持石击碗破之,“之”就是——

生:碗。

师:光持石击杯破之,“之”就是——

生:杯。

李继东老师没有在“的”还是“它”上较真,也没有在词性之类的概念上兜圈子,而是连问几个“光持石击×破之,‘之’就是——”,孩子们的回答都很正确。这段教学过程很精彩。

“于”字的教学更是神来之笔,在理解“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游戏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运用“戏于×”。

师:想一想,群儿还可能在哪儿嬉戏呢?

生:也可能在河边。

師:那就是——

生:群儿戏于河,河边。

生:群儿戏于林,森林。

生:群儿戏于园,公园里。

生:群儿戏于家,可能在家里。

生:群儿戏于山,在山里。

孩子们是在当代语言运用情境中准确理解古代语言中的虚词,古今词义准确对接,古代语言与当代语言顺畅转换,丝毫没有形成理解的障碍。这样教文言虚词,很有创意,非常精当。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本故事。李继东老师没有通过简单的文本翻译,把文言文生硬地转换成白话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讲。抓住“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几个关键场景,引导学生展开讲,让学生进入丰富的文本情境,就像自己也在现场,也在和司马光一起玩。古今语言、古今人物的差异消弭在生动的故事讲述之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弥补了古代史书简练的表述中对场景生动形象描写的不足。学生在创造性讲述中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

3.在反复朗读中理解鉴赏文本。学习文言文,朗读非常重要,学文言文首先是读,而不是讲解分析。读通读懂,关键是读,在朗读中读通读懂。能够熟读成诵,自然是通了,懂了。要是能读出文章的节奏气韵,形成良好语感,好处更多。李继东老师引导孩子们不断读、反复读,六个环节中,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都是读,“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趣读课文”。在“读通问题”环节中就读了12遍。每次读,都有要求,还变换多种读的方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了文本,读懂了司马光的沉着、聪明和勇敢,也读出了作者对司马光的赞赏之情。

李继东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感到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差不多,在读读课文、讲讲故事的过程中,就读懂了课文,认识了少年司马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他们也认识了一个中国古代勇敢、智慧的文化名人。这些都体现了李继东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对语文育人方式深刻的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为人、学养和教学风格。※

(李继东,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文言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