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美关系是对世界负责

2024-02-18 14:25刘雪云
中国报道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大国

刘雪云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要放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人类进步展现担当。”“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应展现大国胸怀、视野、担当,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明对稳定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提出战略性、指导性意见,充分展现中方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的大国担当,为中美关系校准航向。

中美建交45年来,“最根本的经验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最广泛的共识是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驻美国大使谢峰1月9日在卡特中心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

作为世界上深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具有超越双边关系的全球性意义。

去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议现场摆放着盛开的荷花。“荷”与“和”“合”谐音,引发中外广泛关注和热议。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安全和繁荣。另一种是抱持零和思维,挑动阵营对立,让世界走向动荡和分裂。两种选择代表着两个方向,将决定人类前途和地球未来。

中美两国领导人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勇气,作出中美建交的历史性决定,掀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45年来,中美不仅满足了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共同需要,更是在经贸领域开创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国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到2022年近7600亿美元,双向投资从近乎于零到2600多亿美元,友好省州和友城关系也已有284对。这些都展现了中美关系的丰硕成果。

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摩擦时有发生。“美国对华战略实际上经历了从‘合作’到‘合作加竞争’再到‘竞争’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以时间节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10年。2010年以前中美更多是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后,以希拉里主导的“重返亚太”或者说“亚太再平衡”,标志着美国战略中心逐渐放在应对中国崛起上;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15年,美国国内掀起了对华政策的大范围辩论,经过辩论,美国在2017年底正式出台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作为竞争者;第三个节点从2018年开始,美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对华经济战,包括关税战、技术战以及金融战等,由此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由当年的“合作”演变成“合作加竞争”又变成“竞争”为主的关系。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秦亚青认为,美国对华战略思维发生的变化,导致了其战略行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中美关系会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战略博弈。

當地时间2011年4月26日,集装箱货轮“泰兴”号抵达美国长滩港码头。这是中国大新华物流公司首次开通中国至美西航线。至此,洛杉矶·长滩双子港迎来了继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之后的又一家中国内地航运企业。

“中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崛起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也展现出与美国很大的不同。美国‘接触’战略有一个前提,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将中国拉进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但是现实在于中国跟美国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同时,美国国内面临巨大分裂,需要把中国作为一种转移分歧的工具。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有竞争压力的国家出现,这对弥合美国国内分歧有一定的帮助。”李巍表示。

中美关系的冷暖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政治经济气候。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更需要中美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自然的过程。有些竞争以暴力告终,也有些竞争以和平继续。秦亚青认为,中美必须在地球上共存共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所以即便是强竞争性的战略关系也不会排除合作的可能,不会必然成为一种绝对意义上的零和游戏。

以战略竞争为主要形势的当下,中美仍有大量可拓展的合作空间。李巍表示,首先在经贸领域,“脱钩”并非绝对状态。除高科技领域以外的一般性贸易领域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其次,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领域,两国也有稳定粮价、能源价格的合作空间。最后,中国和美国也可以在太空领域探索研究,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如果我们抛开两国的政治关系,很多领域双方都有极大的合作空间。但如今中美两国的合作却越来越少。”

造成合作难以开展的阻碍在哪里?国观智库《中美关系再出发联合政策研究报告(2021)》显示,中美之间不断缩小的力量差距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中美双方对于彼此的相互认知、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以及两国之间的“政策议程冲突”都成为驱动战略竞争的重要因素。

李巍向《中国报道》记者进一步分析,第一,美国当前非常关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对于中国是否会用武力统一台湾也是美国关注的焦点。第二,中国技术力量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挑战。第三,则是中国意识形态的变化,以集权、人权为代表的一系列话题。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目前美中两国关系正在趋于平稳,或者说是到达了一个平衡点,“我们正在经历大国之间的正常竞争。我担忧的是,这种竞争变得不正常或者失控,或者变得纯粹只有竞争,忽视了也有合作的地方”。

合理的“管理”“管控”成为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词。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发文表示,当前中美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处于“无管控的战略竞争”中,中美必须对彼此核心的战略红线有清楚细致的理解,以防止因误判而引发冲突。同时,可以在整个关系的其余大部分领域开展“非致命性的”战略竞争,这便可以为中美两国创造必要的政治和外交空间,使得双方能够继续在利益交汇的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包括应对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历史证明,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大事,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20年前的“9·11”事件发生后,中美就反恐问题加强合作,有力地维护了国际安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美紧密合作,成功挽救了世界经济。中美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上也进行了良好合作。当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后疫情时期的世界需要修复,中美合作至关重要。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表示,面对具有巨大差异的两个国家,有一些“紧张”在所难免。中美关系需要管理,一是管理“紧张”的部分,让冲突不要升级;二则是管理“不紧张”的部分,让共同利益的部分不被影响。

2023年11月份的“旧金山会晤”是一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重要会晤,也是一次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提升稳定性的重要会晤。

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会晤中明确提出“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强调“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中美应该做表率,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形成合力,造福世界”。

2024年美国即将迎来新一轮大选,美国政党轮替成为影响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拜登继续在位,中美可能会处于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用和平的方式竞争。但同时,双方也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沟通和接触,这是拜登政府执政的中美关系走向。”李巍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如果特朗普回到白宫,那么中美之间可能会有一场新的暴风骤雨。”

李巍分析,未来10年内,中美两国实力对比差距的大小也可能会造成两国关系的不同走势。如果中美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再用10年时间达到一种新的均衡,那么中美可能会在一种新的均衡状态之下形成一种稳定关系,双方都认为对方的实力很强大,不再谋求新的勢力空间。“但未来两三年我们无法看清中美两个国家实力对比到底是在缩小还是拉大。”

2017年5月30日,蒙内铁路移交仪式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举行。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为肯尼亚民众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政治学院非常驻学者金凯认为,对中美来说,构建富有韧性的双边关系十分必要。它将为两国提供保障,避免过快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未来,无论中国留在现有体系内还是尝试建立新体系,有韧性的中美关系都将让两个大国在相互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试探、调整、适应、竞争。无论出于短期稳定还是长期和平的目的,有韧性的双边关系都需要双方提供更多选择、联系和机制。中美需要找到更可持续的合作机制,改变目前关系的脆弱性,这些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全球问题、地区危机、国际机构改革等。

“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根本遵循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坚信双方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推进互利合作才是唯一正确选择。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认为,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塑造中美关系,主动作为扩大中美利益交集,维护经贸利益,维持中美相互依存的基本格局,回应美国的现实诉求,在全球共同利益上开展合作。同时,始终将国内发展置于首位,防范美国打造对华联盟阵营,努力打造和平环境。

中美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世界1/3,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1/5,中美关系冷暖左右着世界经济气候。作为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中美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携手推动更加包容、普惠、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亚太是中美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中美应加强合作,推动实现到2040年建成一个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面向各国开放,包括美国。中方也愿参与美国提出的多边合作倡议。中方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中美共同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让双方提出的倡议对彼此开放,加强协调对接,可以更好地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作为大国的世界责任。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大国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