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自然在生态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24-02-18 11:40孙苒苒张欣荣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伦理学伦理

孙苒苒 张欣荣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105)

一、人化自然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人化自然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行为,即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空间的过程,又或者说,由于人的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现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走向农业,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其中包含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为了生存,人类首次尝试了自然设计,创造了简单的人造自然;随着经济和航海的发展,人们出于精神和地位的需求,开始改造和模仿自然。这个时期,人化自然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其审美、价值和取向;新千年的技术进步使人化自然现象更加多样化。总归,纵观人化自然现象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在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下,人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人化自然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发展初期人化自然依靠索取;发展中期人化自然现象加入了模仿再造;发展后期人类将自然材料变为了“人类用来驾驭自然满足情感的器官”,通过自身需要来改变设计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贯穿并作用于人化自然现象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穆勒指出“每个人对他自己的行动和他所采取的行动的内在的或直接的责任”[1],由此提出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遗传物质决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穆勒并不否认遗传的决定作用,相反,他认为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环境决定论和人的主动作用并不一定互相排斥。事实上,环境通常会为人的主动作用提供背景和条件。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受到环境的激励、限制或引导。

(二)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еnvirоnmеntаl еthiсs)亦称生态伦理学(есоlоgiсаl еthiсs),是一种主张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导向的伦理思潮。[2]环境伦理学是探讨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学科,它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具有强大的系统性。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既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该原理强调人类与环境间联系紧密,以及我们的行为如何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环境伦理学强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以提高个人和社会对环境伦理的认识和教育。只有通过伦理教育,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界。

伦理与环境关系密切,伦理是对对错的研究,涉及价值观和原则,而环境是个体和社会所处的空间。这关系突显了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伦理为应对环境问题提供道德指导,确保行为不仅考虑人类利益,也尊重环境可持续性。

环境伦理学在生态艺术教育中很关键,教导学生理解自然价值观和道德责任,培养环保意识。课程强调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影响,通过伦理与艺术结合的跨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环境问题,融合伦理原则于艺术创作。这激发艺术家关注环境,促进社会行动。

(三)可持续性发展教育

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它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定义;批判性思维理论使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参与式教育理论认为积极参与至关重要,鼓励学生与社区合作共同探讨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案。由这些理论支撑下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跨学科整合知识,帮助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总之,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行动以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分为广义与狭义概念,狭义概念就是特指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狭义)就是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促进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3]

可持续教育[4]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共同目标是提升学生环境和可持续问题的认识、理解与参与度,培养负责任的可持续公民。跨学科教育涵盖自然等领域,致力于全面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侧重自然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更广泛,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层面。两者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理解,并鼓励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二、生态艺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一)生态艺术教育的定义

生态艺术教育是一种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方法,旨在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跨学科的探讨方式。生态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可持续性思维和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创作艺术作品,传递环境信息,促进社会变革。其历史、多样性和关键特征共同构成了生态艺术教育的丰富内涵。

1.生态艺术教育的历史和发展

生态艺术教育源于20世纪末的环境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强调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艺术教育逐渐崭露头角。它的发展受到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强调艺术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艺术教育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地质艺术、概念艺术等运动,探索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及其表达环境问题的方式。随时间发展,它在艺术学校和社区教育中成为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文化的重要学科。

2.生态艺术教育的多样性

生态艺术教育非常多样化,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实践,包括但不限于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声音艺术、戏剧、文学等。这种多样性反映了生态艺术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强调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生态艺术教育的课程可以包括户外探险、生态地景设计、可持续性艺术实践、环境伦理学等,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此外,生态艺术教育还鼓励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创新。

3.生态艺术教育的关键特征

生态艺术教育具有几个关键特征。首先,它着重关注自然环境,鼓励艺术家和学生深入研究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环境信息。其次,生态艺术教育秉持可持续性原则,鼓励学生思考资源利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影响,以推动更具可持续性的文化和社会实践。第三,它具备跨学科性,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多维思考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生态艺术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社区和自然环境,通过艺术项目与人们互动,唤醒社会意识并激发行动。这些特征集合形成了生态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不仅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经验,也为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

(二)生态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生态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环境和可持续性的认知、关注和行动。生态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环境和可持续性的认知、关注和行动。这包括提高环境意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鼓励学生探索和分析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崩溃、资源枯竭等,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表演等,表达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情感,以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生态艺术教育致力于激发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呈现和探讨与环境相关的议题,从而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

(三)生态艺术教育对个人的益处

生态艺术教育对个人有多方面的益处。首先,它促进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创作与环境相关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技能。其次,生态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激发他们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第三,学生通常需要在生态艺术教育中跨学科合作,这有助于他们发展综合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表达对环境问题的情感,学生可以增强情感智慧和心理成熟度。最后,生态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可持续性思维,教育学生理解可持续性原则,鼓励他们在个人生活中采取可持续的行动。这些个人益处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为他们的整体成长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四)生态艺术教育与社会可持续性的关系

生态艺术教育与社会可持续性密切相关,因为它通过艺术创作和教育活动,促进了社会可持续性的实现。首先,它提高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人们采取行动来减少环境破坏,支持可持续实践。其次,通过与社区合作和社交互动,生态艺术教育可以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社区,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年轻一代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有助于塑造未来领袖和决策者,他们将更有可能采取可持续性措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环境意识、促进创造力、提高个人和社会可持续性,并通过艺术表达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三、人化自然理论在生态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涵盖环境、艺术和可持续性的跨学科领域,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创造力和可持续性思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生态艺术教育中,人化自然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探讨人化自然理论在生态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分别从教学方法、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生态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和可持续性的认知、关注和行动,而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人化自然理论为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人化自然理论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

人化自然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密切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将自然视为拥有主体性和情感的存在。在生态艺术教育中,这一理论鼓励教师和学生以更亲密、更情感化的方式与自然互动,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自然来启发艺术创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户外举办课堂,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自然,并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摄影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此外,人化自然理论也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对自然的看法,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不同文化的观点。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2.生态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生态艺术教育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环境意识。人化自然理论为这些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首先,体验式学习是生态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自然风景、户外创作和自然材料的使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然,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其次,合作学习和跨学科合作也是生态艺术教育的重要策略。人化自然理论认为自然是与人类文化相互交织的,因此学生需要跨学科合作,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例如,学生可以与科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家合作,共同探索环境问题并创作相关作品。

3.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西安经发中学校园环保雕塑课程中,教师采用了人化自然理论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雕塑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情感和观点,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自然保护区,进行户外考察。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感受、记录,并与自然互动。然后,他们回到教室,开始雕塑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可回收的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岩石等,以及可持续性的艺术制作工具。这反映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原则的应用,即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学生的雕塑作品呈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他们的作品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了对自然之美和脆弱性的认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图1 西安经发中学校园雕塑课程作业

此外,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他们的作品,深入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多样性。该课程突出了人化自然理论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通过亲身体验、可持续性原则和跨学科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环境意识。

(二)环境伦理学的引导

环境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支学科,在生态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道德反思,还鼓励他们采取环保行动,并促进了倡导环保伦理的艺术创作。

1.环境伦理学在生态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生态艺术教育借鉴环境伦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思考他们的艺术创作如何与环境伦理相关。环境伦理学强调了个体和社会对环境的道德责任,以及对未来世代的关怀。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他们的艺术作品如何反映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作是否考虑到了未来世代的需求?通过这种引导,学生开始进行道德反思,认识到他们的艺术创作可以传达出重要的环保信息。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影响观众,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倡导环保伦理。

2.学生道德反思与环保行动

生态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关于创作艺术作品,还涉及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行动。通过环境伦理学的引导,学生开始反思他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如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支持环保组织等,以减轻他们的生态足迹。这些道德反思引导了学生采取更积极的环保行动,使他们成为环境责任感强烈的公民。

3.倡导环保伦理的艺术创作

生态艺术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环保信息和伦理观点。学生可以选择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他们的担忧和愿望。这种创作不仅能够传达重要的环保信息,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行动。例如,一幅描绘气候变化影响的绘画作品或一场以环保为主题的舞蹈表演,都可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通过环境伦理学的引导,生态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将道德原则融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社会和环境的价值。

(三)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实际应用

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原则与生态艺术紧密相关,它强调了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原则。在生态艺术教育中,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实际应用体现在使用可持续材料与技术的艺术创作以及生态艺术作品中的可持续性信息传达。

1.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原则与生态艺术

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原则要求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学生被鼓励使用可持续材料,如再生纸、可降解材料、可回收材料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此外,他们还可以探索可持续的艺术制作技术,如太阳能雕塑、雨水收集系统等,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通过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原则的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到了对资源的珍惜和环境的尊重,这种意识将贯穿他们的整个艺术生涯,并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

2.使用可持续材料与技术的艺术创作加拿大艺术家布朗(Саitlind R.С.Вrоwn)的互动装置作品《云》,使用6000枚灯泡打造了梦幻般的“灯泡云”的效果。这一作品由1000颗正常工作的灯泡和5000颗废弃的灯泡组成,以艺术的视角处理过剩的材料,由6000个废弃的灯泡组成,每个灯泡下面都悬挂有金属拉线。公众可以通过这些金属拉线控制灯泡的开关,这种互动行为创造了一个灯光闪烁的巨大云朵。在生态艺术教育中,学生也经常被鼓励使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来创作艺术作品。这种创作方式旨在强调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并传达可持续性的信息。

图2 《云》Caitlind R.C.Brown

3.生态艺术作品中的可持续性信息传达

生态艺术作品本身也可以成为传达可持续性信息的媒介。通过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呈现有关可持续性和环保的信息,引起关注和思考。这种信息传达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图像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实现。纽约艺术家Dеriсk Меlаndеr从星街小区及太古地产旗下物业收集二手衣物,该作品《Rесусlеd Сlоthing Sсulрturе》将逾700磅的二手衣物堆叠成为艺术装置,希望唤醒人们对于纺织废料的关注。通过生态艺术作品,学习的学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社会的关注。

图3 《Recycled Clothing Sculpture》Derick Melande

四、总结与展望

人化自然理论在生态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为教学方法、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提供了指导原则。通过亲身体验、道德反思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环保信息。这些教育策略有助于培养具备环保伦理的艺术家和公民,为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生态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对于解决当今的环境挑战至关重要。人化自然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促进生态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更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公民,为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