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手教师的职业内疚体验研究

2024-02-19 11:38陈子慧杨妍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4年2期

陈子慧 杨妍璐

【摘要】本研究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对8名幼儿园新手教师进行访谈,探寻其职业内疚体验的样貌、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新手教师的职业内疚情境分为误伤幼儿、他人在场和反观自我三方面,职业内疚结构包括自责、追悔、惭惶、羞愧、尴尬、失落、心虚七种类型。新手教师的职业内疚体验呈现出内倾性和外感性、深刻性和弥散性、唤醒性和调节性的主体特征。

【关键词】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内疚;教育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4)1/2-0040-06

内疚情绪是个体良心的显现,始于对自身道德观念的违背和对他者的伤害,具有强大的反省和行为调节作用。〔1-3〕教师职业内疚是教学情绪的一种,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而达不到自己或社会的期望,并对教育关系中的他人造成负面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内疚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从“后课改时代”的宏观背景出发强调研究教师职业内疚情感的重要性;〔4〕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中观视角出发分析教师职业内疚的内涵、结构和意义;〔5-9〕从研究工具的微观层面出发制定教师职业内疚情绪的问卷量表。〔10〕可见,已有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范围扩展化和研究内容深入化的趋势,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内疚的研究较为缺乏。

幼儿园新手教师具有新颖的教育观和较强的可塑性,为幼教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本研究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尝试“重新回返教育的人文本性”,〔11〕关注鲜活、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幼儿园新手教师的经验世界,探究幼儿园新手教师的职业内疚体验。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新手教师指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教师或在幼儿园实习的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12〕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向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6所幼儿园共30名新手教师发放问卷,以初步了解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内疚的类型,筛选出分享意愿较强,且职业内疚体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问卷内容除教龄、学历等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工作至今有无印象深刻的职业内疚体验”和“个体是否愿意分享职业内疚体验过程”两道填空题。最终,本研究共找到8名新手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二)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

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即“在与幼儿日常交往中的职业内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职业内疚”“与同事或领导相处时的职业内疚”“与家长交流时的职业内疚”“面对自身发展现状的职业内疚”。访谈对象根据问题讲述其职业内疚体验的完整经历及感受,每名访谈对象的讲述时间约1个小时。征得同意后,研究者将访谈记录转录为文稿,计3万余字。

研究者本着与访谈对象“共在”的态度,悬置自己的看法,带着好奇和敏感,就搜集到的资料对访谈对象逐字逐句提问,努力贴近事件原本的状态。如摘取“那件事后,我把过敏原清单仔细地挨个看了一遍”这句话,提问“为什么‘我’在事前会疏忽?‘我’进行弥补的动机是什么?‘我’弥补时的心情如何?”,以此深入探究教师职业内疚体验的意义,并将相同意义的体验建立关联,合成主题意群。最后,研究者以饱满的、具象的语言描述主题,清晰地呈现幼儿园新手教师内疚体验的结构、特征和意义。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内疚的样貌呈现

1.误伤幼儿时的职业内疚感

幼儿园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访谈发现,新手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误伤幼儿的情况时,感受到明显的自责、追悔等内疚体验。

(1)于心不安:自责于造成幼儿心理伤害

“一个小班男孩午餐时不想吃饭,我开出条件:要么吃完一个菜,要么两个菜都吃一大半。他还是不想吃,我便训斥了一句:‘这么挑食,等到大班别人都比你高!’结果他哭了,饭也吃不下去了。唉!我居然把孩子弄‘崩溃’了”(师5)。教师的训斥可能是无意识的。事实上,受“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等儒家伦理文化影响,教师在潜意识中难免将自己放置于相对幼儿较高的位置,因此常常要与潜在的“权威意识”做斗争。当新手教师依据权威实施口头惩戒时,幼儿并不能充分理解口头惩戒背后的关心。当教师与幼儿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关心关系时,教师的举动便成为一种关怀异化,〔13〕由此产生了职业内疚。

(2)悔不当初:追悔于造成幼儿身体伤害

新手教师在正式进入教育实践场域前的责任意识是朦胧的、模糊的、潜意识的。虽饱含责任情感,但在没有和现实事件关联之前,其对于责任行为的具体要求是缺乏觉知的。“美术活动时,我没过脑子就把成人用的剪刀给了一名幼儿用。结果他举着小手来找我,说手指被剪刀剪破了。我一惊,然后不停责骂自己”(师8)“班上有一个女孩属于蚊虫叮咬过敏的体质,但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那天午睡时间,我给幼儿喷花露水,只‘蜻蜓点水’地喷了一遍。结果,她被蚊子咬到过敏发作。了解缘由后我开始反思,作为一个老师,我居然弄不清楚班上幼儿的状况!那件事后,我把班里幼儿的过敏原清单仔细地挨个看了一遍”(师1)。新手教师的负罪感中包含着悔悟,既检视了自己的不足,又认识到行动的方向,希望将来能弥补过失。

2.他人在场时的职业内疚感

新手教师的工作推进和专業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同事的支持。其职业内疚与“社会情感”有关,经常被这些“他人”在场时的压力唤醒。

(1)汗颜无地:家长在场的惭惶

面对家长时,新手教师往往因经验不足,展示自身职业胜任力的愿望落空。“有家长向我询问孩子最近的在园表现,说实话,我平时没有太关注到那个孩子,于是我一时语塞。看到家长期待的表情,我心里真过意不去”(师8)。

此外,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是新手教师遇到的又一挑战。“第一次和家长打交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位奶奶问我,她家孙子调皮、不听话,该怎么办?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谁能信我在校时成绩一直排名年级第一呢”(师4)。这种惭惶是教师因自身失职而产生的不安感。

(2)羞面见人:同事在场的羞愧

若惭惶指向对自身违反职业行为责任的感受,羞愧则指向个体将自己和一个或多个其他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后产生的体验。〔14〕“本科实习时,有一次轮到我组织开展活动,我准备了一个‘红绿灯’游戏。可能是我没讲清楚游戏规则,游戏一开始,男孩们就开始乱跑,女孩们则待在原地一动不动。游戏进行不下去了,副班老师便开始帮忙维持秩序。主班老师事后评价说:‘这个游戏中,幼儿在乱玩,教师很被动’”(师2)。对于经验丰富的同事而言,新手教师在教育教学层面是“边缘人”,他们一方面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融入群体,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教学失败带来的压力。

舍勒认为,最能清晰而直接地表达出人自身的,莫过于羞耻感。〔15〕相比于在班级小范围内体验到的较低程度的羞愧,新手教师在整个园所的领导和同事面前的失败则为其职业内疚增添了更深的羞耻感。“第一次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活动,我不会引导幼儿,他们都‘放飞自我’,活动效果很不好。下一名展示的教师设计的游戏闯关活动很有新意,幼儿被吸引了,玩得很投入。同为新教师,相比之下,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领导肯定觉得我是个‘绣花枕头’吧”(师7)。“他人在场”的监督或约束如明镜般映射着新手教师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挫败和承认不足也许正是其专业成长的“苦口良药”。

3.反观自我的职业内疚感

如果说“误伤幼儿”和“他人在场”的职業内疚体验是以他人的反应为关注点的,那么在反观自我时产生的职业内疚则指向新手教师对自身职业状态的反思,传达出其自我成长的主动需求。

(1)心余力拙:“添麻烦”和“帮倒忙”的尴尬

教育教学活动犹如一场交响乐,新手教师在大合奏中的每一次失调与错拍,都要“麻烦”同事帮忙或指导。“我白天没带好班,活动开展得乱糟糟,给同事们添了麻烦,晚上还要拜托她们给我改活动方案……她们完成本职工作已经很辛苦了,我成了她们的负担”(师5)。

事与愿违的“帮倒忙”则更令新手教师感到酸涩。“我们班要参加环创评比,我做的手工连我自己这关都过不去,总感觉我拉低了班级评分”(师6)“完成同事分配的任务后,交差时,我从对方的表情和反应中读出,我没有达到她理想中的效果。我觉得比较抱歉”(师3)。因自身能力不足,新手教师的自我认同、他人给予的认同往往同时落空。

(2)无能为力:未能尽职的失落

个体的虚拟内疚感(virtual guilt)通常在个体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违反公认的道德规范,但认为自己犯了错,或认为自己与他人所受伤害有间接关系的情况下出现。〔16〕新手教师在面对处境困难的幼儿却无法施以援手时,会产生这种体验。“晨晨有多动症,却主要由奶奶照顾。奶奶不愿意承认孙子的特殊情况。晨晨不会做家庭手工作业,奶奶动辄打骂,原本的干预治疗也被她叫停。奶奶还不让晨晨父母带晨晨去游乐场、不让晨晨和别的孩子玩,有段时间还不让晨晨来幼儿园。我很难受,但我做不了什么”(师2)。事实令人沮丧——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教师在某些节点上起关键性作用,但对幼儿发展的最大影响仍来自家庭。

这种失落感也会出现在高学历新手教师身上。“正因为我是研究生毕业,园长信任我、重视我,会派很多活儿给我做。时间实在不够用,导致那段时间我准备活动方案都有些敷衍。唉,教学工作没做好,净干别的事了”(师8)。科层制背景下,教师的个人情绪被限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17〕高学历教师通常被认为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入园之初便备受园所领导重视。但面对科研和教育教学任务的矛盾,新手教师只能隐藏情绪。

(3)力不从心:能力不足带来的心虚

新手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知识、教育对象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的理解往往笼统且有限,难以将几种知识整合化用,因此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表面上,我懂很多专业知识,也有教师资格证,但每次活动开展到后面,秩序都乱糟糟的,效果也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活动方案才导致这种情况,还是我本来就不行呢”(师7)。如帕尔默所言,“前台”世界是要引人注目、出人头地的竞技场,同时也是考验个体能力的考场。〔18〕“后台”则涵盖了教师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职业期待等内在世界。新手教师在“前台”的工作看似流畅,但在“后台”却会因能力不足而不安。面对幼儿时,新手教师要掩饰其在“后台”的消极体验,扮演积极的教师角色。同时,在“前台”的表现和体验又不能反映新手教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无能感,进而使其产生无法完美履行职责的心虚。对部分新手教师而言,这种心虚程度并不深。“我承认,我的确没有很高的教学水平,但就现有的幼儿园培训制度而言,我也没办法”(师3)。

(二)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内疚的特征

深刻理解职业内疚体验的内核,有助于我们“接近事物本身”。这也是教育现象学最基本的学术旨趣。〔19〕

1.内倾性和外感性

是否产生内疚,并不取决于情境,而取决于个体是否进行内部归因。新手教师的责任感是影响其归因的核心因素。在未达到他者期待时,责任感高的教师往往会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内疚归属于道德情绪中的自我意识情绪,其产生源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认知。〔20〕在不同的道德观念影响下,新手教师会树立不同的行为评价标准。这影响着其职业内疚程度的高低。如,一名新手教师若认为耐心和适度牺牲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便可能对下班后与家长沟通不够热情而感到内疚;若更加关注下班后的个人状态调整,则可能较少体验到内疚。

职业内疚还呈现出外感性。新手教师处于“生存关注阶段”,入职初期会对同事和家长的评价更加敏感,当感受到他人暗示自己在教学或人际交往方面有所不足时,职业内疚便油然而生。此外,教师的行为受“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原则”〔21〕——同情支配。同情(sympathy)由共同(sym)和感受(pathy)两部分组成。如当幼儿感受到惊奇,教师的心灵也会因之欢愉;当幼儿因各种原因经历着不幸,教师的良心便会痛楚,感到内疚。这种同情心好似一把钥匙,让新手教师走进幼儿的完整生活世界,并体察其不安、无助和委屈。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应,一种对于幼儿成长的关切。

2.深刻性和弥散性

内疚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内疚事件出现时,自责、羞愧、失落等情绪涌上心头,会令个体感到五味杂陈,进而表现出道歉等行为。内疚体验还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流汗甚至流泪,让大脑产生更多的神经活动,导致相关的记忆更容易被刻印和提取。内疚总是与沉思性的情绪相关联,个体会反复经历苦涩的回忆,因此内疚体验的强度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减弱,反而会出现增强的趋势。〔22〕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能立刻回忆起较久远的职业内疚经历,并为之神伤。职业内疚的深刻性还体现为,为避免重蹈覆辙,教师会将这段经历作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约束自己谨慎行事。职业内疚还会演变成一种心境,弥散为一种心理气氛,笼罩住其他人、事、物。如当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出了差错时,教师满心尴尬和内疚,窗外绚烂夺目的鲜花都变得刺眼,沁人心脾的香气仿佛变成了无情的嘲讽。这份心境创造了一个无形的力量场,牵引着新手教师的注意力和行动。

3.唤醒性和调节性

职业内疚的唤醒性体现为促使新手教师向善。新手教师的首要角色是人,人性发展有善恶两种趋势。孟子认为,人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受这“四心”的影响,人性会由恶趋善。职业内疚的出现离不开“四心”的作用,新手教师在“四心”的指引下会自觉迈向善的一端。此外,职业内疚还能够唤醒新手教师的职业发展意识。新手教师主体意识觉醒并建构主体性,通常要经历一个类似于婴儿“镜像时期”的阶段。凝视着“镜中的自己”,新手教师开始有了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蜕变的愿望。

职业内疚还具有調节性。如“帮倒忙”后,新手教师先是小心解读同事的神态和言行,情感关注点好似一束光线集中在他人身上,旋即又投射回自己,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职场新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辩解可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新手教师维护自尊,以防沉溺于职业内疚之中。但这种调节通常只能实现内疚的“从多到少”,并不能完全消除内疚。这是因为,内疚是一种基于人对他者的关怀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但个人关怀无法从教育工作中完全剔除,因此完全消除职业内疚难以实现。

(三)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内疚的意义

持续追问幼儿园新手教师的职业内疚体验的样貌及特质,让我们有机会接近教育和生命的原本意义和全貌。

1.提升教师职业德性,引领教师自觉向善

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性中含有纯净善质的部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指宇宙运行的规律和万事万物的规范,形而上的“道”落到实处,回答的便是人的属性和人生价值之问,也就是“德”。可见,教师存在的前提是践行言行举止之“道”,这也是不断增长德性的过程,而它的增长又反向印证了“师者”身份存在的合理性。教师身份时常被与“道德家”并列,意在要求和凸显教师在道德上的完美无瑕。但在现实中,教师和普通人一样,都是在超越不完善中走向道德的,他们只是行进在道德途中的“常人”,而不是已经达到道德至境的完人。〔23〕教师德性是一种经由事上磨砺获得的职业品质,是承受了内心种种矛盾和煎熬换取的心灵财富。如果说,那些职业内疚体验是苦涩和不完善的“果”,那么“果核”落地会成为“具有更深刻的底蕴,内蕴着更大的力量”〔24〕的德性之“根”,最终长成责任感之“树”,并倾下枝条将幼儿揽在叶下,无惧风雨侵袭。这份自觉是“善意”的回归,是教师德性的成长,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的“儿童教育的精髓”。

2.增强反思意识,促进身份专业性转变

现象学中的反思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意识状态。它具有两个关键特征:〔25〕一是,反思包括对现实事实和自身意识的觉察,与行动同时发生,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二是,反思不是被动地观察或记录事物,而是持续积极主动地创造、塑造和赋予意义给对象。反思与职业内疚在现象学层面有共通之处。内疚是一种立刻觉察的情感,“是在特定的瞬间和场合突然反观自己而产生的”,〔26〕新手教师能在瞬间意识到自己缘何体验,又到底体验了什么。内疚情境一旦出现,便会激活新手教师的内在改进动机,促使其意识状态产生骤变——从专业视角外的惊讶“原来这样不行”到专业语境下的追悔“原来我没做好”,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责,直面专业不足,并要求自己采取更机智的教育行动。在现象学视角下看待职业内疚性的反思不难发现,这种觉察是持续的,不仅发生在事后,还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始终;不仅能够使新手教师持续理解自身的行为动机、意图和影响,还能使其更加有效地规划和调节教育行动,做出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的职业承诺,从而获得身份的专业性转变。

3.搭建“我-你”的教育关系,深化职业情感

事业感、师爱感、责任感与成就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基本内容。〔27〕这些情感并非自然生成的,而是经历情绪跌宕后得以产生的,承载着教师复杂的情绪投射:自豪、宽慰等积极情绪构成了教师职业情感中阳光般温暖的一面,另一面则伴随着自责、追悔等阴影。这些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体现着教师的职业情感中的理智和感情的统一。

职业伦理和情感投入的交汇赋予“我-你”这一教育关系深刻而真挚的特质。个体和他者时常是“我-它”的关系,“我”是主体,“我”的体验是居于首位的,而“它”是被体味的对象,因此,个体与他者之间便容易心生间隙。而职业内疚让教师把灵魂转向了他人,“我-它”转为“我-你”,“一个孩子抓住你的手,你必须对他的触摸负责;一群人向你走来,你必须对他们的需要负责”。〔28〕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职业内疚,自觉反思教育关系时,新手教师才明白何谓“我是他者的人质”,〔29〕才重新审视原先一切理所当然的“教育行径”,对他者的每一次需求就不是反应(reaction),而是带有责任性质的回应(response)。

4.遵守教师责任伦理,规范职业行为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为了维持与发展师幼关系、维护教师职业声誉、保护教师职业利益,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的伦理约束,称为专业伦理。〔30〕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是专业伦理的两种主要取向。前者以内心信念为最高道德准则,关注行为的意图与动机,而非后果。后者则综合考虑了行为者的责任感和能力,对行为的选择和实施经过了一定权衡。信念伦理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要素,侧重于幼儿园教师教育情怀、道德规范等内在的动机性、意念性伦理养成。〔31〕但在践行这一伦理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最终的结果始终具有“道德的不确定性”,新手教师可能采用错误的、越界的教育手段对待幼儿,造成“好心办坏事”的职业内疚局面。这种职业内疚为新手教师开启了责任伦理视角,“始终把责任放置于师生关系这一道德事实上加以自我审视”。〔32〕在这一视角下,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意识推动了“目的-手段”的关联。〔33〕新手教师不再过于追求“信念”,而是着眼于专业伦理规范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赋予了专业伦理更多的现实性,使教师完成从价值动机上的“为幼儿好”向行为决策上的“对幼儿负责”的超越。

参考文献:

〔1〕HARDER D W,GREENWALD D F.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shame and guilt scales of the Harder Personal Feelings Questionnaire-2〔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9,85(1):271.

〔2〕O’CONNOR L E,BERRY J W,WEISS J,et al.Interpersonal guilt: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53(1):73-89.

〔3〕TANGNEY J P,STUEWIG J,MASHEK D J.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J〕.Annu Rev Psychol,2007(58):345.

〔4〕劉万海.论教师的职业内疚感〔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11.

〔5〕胡东芳.当代青年教师内疚感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3.

〔6〕胡金生,李博.论教学反思的情感性:以职业内疚为例〔J〕.教育科学,2007,23(2):40.

〔7〕陈奋.中学教师的内疚体验及其对专业道德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3.

〔8〕黄臻伟.小学教师职业内疚的现象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9〕谢翌.漫步心灵:教师情绪的现象学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87-118.

〔10〕康毓连.教师内疚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11〕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0:41.

〔12〕白碧玮,秦元东,赵一仑.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学领域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差异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91/592(7/8)49-53.

〔13〕谢计.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惩戒〔J〕.教学与管理,2021(30):19-22.

〔14〕WOOD J V.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5):520.

〔15〕SCHELER M.Person and self⁃value:Three essays 〔M〕.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2:3.

〔16〕乔建中,王蓓.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3(3):25.

〔17〕尹弘飚.教师情绪:课程改革中亟待正视的一个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6):44.

〔18〕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8-19.

〔19〕荣司平.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教育学的分野〔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4):84.

〔20〕EISENBERG N.Emotion,regulation,and moral development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1(1):665.

〔21〕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

〔22〕PURVIS A,HOWELL R T,IYER R.Explor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ization and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3):370.

〔23〕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25-30.

〔24〕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4.

〔25〕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J〕.教育研究,2010,31(1):95.

〔26〕尚杰.舍勒的羞愧现象学〔J〕.学海,2007(3):25.

〔27〕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56-61.

〔28〕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28.

〔29〕R<D:\★幼儿教育\教科2024\教科2024.1、2合刊\教科2024.1、2合刊\12.tif>TZER F.Conversations with French philosophers〔M〕.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95:59.

〔30〕张杰.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1〕刘飞,刘云艳.“信念”与“责任”: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双重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3):20.

〔32〕黄素珍.信念与责任视域中的教师伦理〔J〕.学术研究,2020(6):24.

〔33〕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J〕.社会学研究,2001(4):32.

A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 of 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Chen Zihui, Yang Yanlu

(College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This study adopts an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perspective and conducts interviews with eight 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profil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professional guilt situation of novice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unintentional injury to young children, presence of others, and self?reflection.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guilt includes seven types: self⁃blame, regret, fear, shame, embarrassment, loss, and guilt. The professional guilt experience of novice teachers exhibits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profundity and dispersion, as well as arousal and moderation.

【Keywords】no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uilt; educational phenomenology

*通信作者:杨妍璐,电子邮箱:sabinelogo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