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2024-02-19 11:40吴芸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期
关键词:年段审题解决问题

吴芸

小学低年段的数学课程多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教师一般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此,为了让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能平稳过渡,低年段的课堂教学应体现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特点。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低年段的数学“解决问题”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审题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检查与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决问题关键的第一步。由于识字量不多,学生需要在教师带领下会读题、读懂题,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理解题意的关键句在哪里?关键词有哪些?已知条件当中哪些是对解决问题有作用的?哪些条件是多余的?以上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审题过程中厘清。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读题时,让学生会跟读、点读、反复读,用笔划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做到心思细密、思考有序。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例5: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还有几人没来?这道题出现了三个已知的数据条件,全部都要用上吗?不细心审题的学生,有可能会得出“16-9-4=3”的错误结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已知条件与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没有任何的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起不了作用,在这里属于多余条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予考虑。

二、注重分析推理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习研究方法、形成解决对策的一个过程。低年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分析问题过程采用的方法也应以形象直观为主。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6、47页的两个例题。数学符号“大括号”首次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分别解决用加法和用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第46页的例题,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大括号把左边和右边连起来,问号在大括号的中间。这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想知道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直观的肢体语言、动手操作摆图形、简单的画图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的意义,知道大括号中间的“?”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求总数)。为了学生容易理解,把方法编成顺口溜:(大括号)问号在中间,求一共,用加法。同样,教学第47页的例题时,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注意区分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求的问题就不同:知道了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用减法。编成顺口溜:(大括号)问号在一边,求部分,用减法。

三、不能忽略检查与反思

一个问题是否已经顺利地解决,不是有标准答案就行了,要有正确的答案才行。教材的编排里解决问题内容的环节“解答正确吗?”就是对解题进行检查和反思的过程。不少低年段的小学生没有自我检查的自觉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引才会自我检查。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0页“练习二十三”方框的思考题:小明说,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这个队伍一共有多少人?部分不注意认真审题的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9+5=14(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教师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纸稿上运算的检查,也可以用实践活动进行检查。如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小明出来站好,点名9位同学站在小明的前面,再叫5位同學站在小明的后面,这样站成一列。全班学生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实际情况与原来计算结果的对比,学生发现了“14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并且能很直观地看出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忘了加上“小明”这1个数量,正确答案应是9+1+5=15(人)。这样的检查方式让学生以后在解答这类题时印象会更加深刻。

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书本上的某个知识点,其价值在于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手段、方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了应用意识,提升了教学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年段审题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三招”学会审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