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子弟生德性涵育机制与路径

2024-02-19 11:40李子良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期
关键词:子弟大湾德育

李子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其中“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的政策文件精神,广东华侨中学于2019年8月在广州市率先开办了首个公办性质的高中“港澳子弟班”。四年来,港澳子弟生在科技、体育、艺术、学科竞赛等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一、港澳子弟生的德育目标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设立港澳子弟班是落实“大湾区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双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实践,既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广东落實大湾区高质量教育建设的创新探索,港澳子弟生的培养有其德育目标。

1.增强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

国家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让港澳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方便其在内地接受教育和就业。让港澳子弟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开拓国际视野,促进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理解

引导港澳子弟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着力于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涵育,让青年们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同时,通过缔结粤港澳大湾区姊妹学校等,加强交流互鉴,促进文化融汇,港澳子弟班成为广东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3.涵育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培育大湾区大青少年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人文精神,满足学习内容适切性的德育需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这有助于培养港澳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共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二、港澳子弟生德性涵育机制

1.加强德性涵育的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及港澳台办的支持和指导作用,“自上而下”建立多方沟通机制,设计协同培养总体思路,重点聚焦突破体制束缚,促进粤港澳共通的学分认定;改变学段设置单一的弊端,减少因教育结构差异导致课程增负;探索多轨制升学渠道,构建灵活的考评和升学制度;结合港澳生特点,探索因人制宜的管理机制。

2.优化德育课程设计,建立学业与文化相适应机制

遵循“育人为本,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原则,结合当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堂实施,倡导深度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3.协同培养,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凸显“侨”字的办学特色、价值体系和生源的特殊性,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通过英才计划、竞赛培养,“中学—大学”课程衔接,协同育人,促进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总结国际化办学经验,探索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新范式

多渠道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及时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湾区基础教育之间的联动互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三、港澳子弟生德性涵育的实施路径

广东华侨中学依托悠久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办学基础、特色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国际化办学经验等优势,充分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港澳籍适龄儿童青少年在穗就读提供多元化且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

1.打造“三双一协同孵化机制”

学校实施“双导师”“双基地”“双平台”。“双导师”即为学生配置高素质的导师团队,校内导师由学校教师团队担任,学校精心选派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并配备一批懂岭南文化、有香港知名高校教育文凭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专职导师,给予学业、生活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外导师由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所专家担任。“双基地”即“学校实验室”和“大学实验室”,“学校实验室”拥有跨学科的创新实验室和空天工程实验室,“大学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双平台”即学校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首先通过科技节、科技研学等活动提供更多展现才华的平台,如2023年9月学校组织前往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科学种植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优秀的成果孵化呈现;其次通过跨学科融合的STEM 课程开发与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科学能力、合作精神、创造力、适应未来能力的提高。引领学生走上工程师、科技人员等专业成长道路,为大湾区未来建设储备人才。

2.构建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侨”字特色课程体系

“培育文化自信,凝聚家国共识”是侨中对港澳生培养的德育追求。学校立足于办学历史、文化优势,开展普通高中港澳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文化传承路径为明线,文化自信培育路径为暗线,双线交融,把文化传承渗透进主题教学和项目实施中,构建普通高中港澳生校本课程框架(如下图)。中华文化是课程的根基,是筑牢港澳生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岭南文化是土壤,学校地处广府文化核心区域,是港澳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与土壤。2023年11月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一行莅临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南国红豆最相思》,面向高一、高二级港澳生普及粤剧知识。文化是桥梁,为港澳生塑“品”,指引港澳生通向家国共识之路。

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智慧德育课堂教学范式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进行德性涵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侨校联盟五校同课异构”“班主任能力大赛”,构建各年级“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德育课堂范式。学校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深度教学融合,学生在德性涵养、学科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空天智能、经典阅读、侨中诗会等主题,通过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形成积极的內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智慧德育课堂教学范式。

4.构建“五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潜能发现并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期,从2017年开始,广东华侨中学确定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设立创新科学院,培养“基础厚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未来人才,他们具有三方面特质:一是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面适宜;二是在能力结构上,实践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在个性品质上,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品质。学校面向港澳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英才计划”,让更多有潜质的创新人才能在中学阶段能够脱颖而出。2022年11月23日,港澳子弟班高二(11)班李朗逸同学参加了在美国波多黎各举行的世界青少年台球锦标赛,战胜众多世界一流选手,一举夺得亚军,为国争得荣誉。学校之前发现李朗逸的台球特长与天赋,专门设置专业桌球室,为他提供训练场地等系列硬件,关注其成长。学校还设置有国际标准的网球场和游泳馆,近两年,培养了游泳、网球、乒乓球、航空项目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5.开启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办学思路

“三驾马车”是指“普通高中+港澳子弟班+国际课程班”。学校成功申请 AP 学校代码 A-Level 学校代码,开设国际课程班,聘请外教定期为港澳子弟生进行口语训练与辅导,同时,学校在原有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统一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要求开设复合型课程,如中国历史与文化、经典阅读、外语世界、岭南舞蹈、航天航空、创意智造、人工智能等综合科学与人文课程。建立考试评价研究机制,明确不同类型招生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瞄准目标,精准备考,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为港澳生升学提供保障。

四年来,德性涵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港澳生在科技、体育、艺术、物理、生物、语文、英语等竞赛中表现突出。他们在亚洲国际音乐舞蹈艺术大赛、全国英语听说争霸赛、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展示、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广东省第五届中国民族器乐大赛等国内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2022届高中港澳子弟班培养成果显著,共有学生18人,在“两校”联考和全国联招中,全部被国内重点高校录取。2023届港澳子弟班78人全部被国内双一流及以上高校或国际名校录取。

总之,广东华侨中学港澳子弟班厚植“侨”字号办学特色,在生命、生涯、生活教育中涵育德性,为港澳生铺就多元创新发展之路,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子弟大湾德育
江东子弟多才俊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