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评价及改善措施研究

2024-02-20 11:29陈勖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纵坡协调性线形

陈勖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1 引言

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加,公路工程在设计时对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运行速度是评价公路线形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公路在选择线形指标时,结合预测交通量数据和公路建设等级先定下设计速度,并以设计速度为依据选择平面、纵断面、超高、加宽、视距等参数。但是在公路运营期间,车辆的运行速并不一定等于设计速度,使得运行速度与线形指标相脱节。如果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差值过大,会导致线形协调性差,容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1]。因此,本文基于运行速度进一步研究公路线形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

2 公路运行速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运行速度概念

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线形的基本指标,它是指在气象良好的条件下,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地控制车辆的速度。但是,路线速度一旦确定就是固定不变的,与实际中车辆的行驶速度可能有很大差异,故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以评价公路线形的安全性。

运行速度V85是指在良好气候和正常交通条件下,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对应于百分之85 分位值的速度[2]。运行速度能代表公路上所行驶的大部分车辆的状态,利用运行速度来调整线形指标,可以在确保公路行车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性。

2.2 运行速度主要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网是由驾驶员、车、路等要素组成,各要素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确保整个道路体系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本文探讨了驾驶员、车、道路平纵线形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2.2.1 驾驶员和车辆因素

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工作过程包括了解路况→作出判断→操纵汽车,如图1 所示。在工作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和心理会直接影响车辆运行速度。

图1 驾驶员操作车辆

公路主要是为汽车服务的,运行速度定会受到汽车本身动力性能的影响。不同车型或相同车型的不同配置,都具有不同的动力性能。一般汽车动力性能越好,可能的运行速度越高。

2.2.2 纵断面线形因素

公路的纵断面对运行速度影响很大,主要控制指标是坡长和坡度[3]。

纵坡坡长:坡长不宜过短或过长,坡长过短会使车辆颠簸频率高,上坡段坡长过长会增加车辆爬坡耗能,下坡段坡长过长驾驶员需频繁踩刹车,以上均会降低车辆在公路上的运行速度。

纵坡坡度:坡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坡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坡时坡度过大,车辆需减挡以增加动力输出,车速会衰减,尤其是载重货车的速度衰减速率明显;另一方面,下坡时坡度过大,车辆重力势能会转变为动能,车速增加,车辆容易失控。

2.2.3 平面线形因素

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元素组成,其中,直线段视野开阔,方向明确,车辆运行速度受直线长度影响大。如果直线过长,会破坏线形连续性,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产生尽快驶离直线的急躁情绪,车辆容易超速;圆曲线上运行速度受半径和转角影响较大,圆曲线半径和转角越小,使线形显得曲折,驾驶员会产生急转弯错觉,造成不必要减速,交通事故率提高;缓和曲线主要起到曲率过渡作用,曲率半径不同,车辆运行速度也不同。

3 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运行速度属于统计值,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实测运行速度时,常用的仪器有高精度GPS 定位系统、雷达测速枪、非接触式测速仪等。但是在设计阶段往往难以确定运行速度,需要工程师选择数学模型来预测公路在运营期间的实际运行速度。

3.1 路段划分

根据JTG B05—201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将整条公路可按圆曲线半径和纵坡大小划分为平直路段、纵坡段、小半径平曲线段、弯坡组合段4 种单元[4],其中,平直路段的直线或圆曲线半径>1 000 m,且纵坡<3%;纵坡段的直线或圆曲线半径>1 000 m,且纵坡≥3%,坡长>300 m;小半径平曲线段的圆曲线半径<1 000 m,且纵坡<3%;弯坡组合路段的圆曲线半径<1 000 m,且纵坡≥3%。

3.2 期望车速确定

运行速度预测计算的关键是先确定期望车速,同时影响行车安全性。期望车速是指车辆在公路期间,无其他车辆干扰的条件下,驾驶员所期望达到的最高安全车速。期望车速与驾驶员与主观意识、车辆类型、道路路况、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期望车速确定分3 个阶段[5]。

第一,初定阶段。车辆驶入某一道路后,驾驶员先根据路况信息,确定初始期望车速。

第二,调整阶段。车辆在道路行驶一段距离后,驾驶员对路况有了深入了解,再结合自身驾驶经验,决定是否调整期望车速。

第三,保持阶段。期望车速调整后,驾驶员以此车速为标准,在道路上安全行驶。

3.3 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针对平曲线路段和纵坡路段对其运行速度运行方法进行阐述。

3.3.1 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预测

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低等级公路,由于设计速度小,平曲线指标低,可认为车辆在经过平曲线入口、中部、出口处的运行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对于高等级公路,平曲线线形指标高,平曲线入口、中部、出口处的运行速度变化幅度大,可按照表1 中的数学模型对小客车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进行预测。

表1 平曲线运行速度预测数学模型

由表1 可知,高等级公路平曲线路段出口处运行速度最大,入口处运行速度最小。这说明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且车辆从入口到中部的加速度>车辆从中部到出口的加速度。

3.3.2 纵坡路段运行速度预测

由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车辆在上坡或下坡时受到合力作用,车辆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在车辆初始运行速度固定的前提下,向上的加速度使车辆运行速度降低,向下的加速度使车辆运行速度提高。因此,纵坡路段运行速度V85可用式(1)预测[6]:

式中,V0为初始运行速度,km/h;ΔV 为坡度、坡长对速度的影响值,km/h,可查图2 取值。

图2 坡长、坡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4 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4.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路线全长40.8 km,路线起讫桩号为K0+000~K40+800,设计速度为120 km/h,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主线为双向6 车道,最大纵坡1.1%,最小纵坡0.1%,路基横断面宽度34.5 m,沥青路面结构厚74 cm。该项目是省内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呈东西走向,处于平原地带,大部分地形平坦,局部地形较陡,穿越沿线村镇较多,地形地貌较复杂,地下水丰富,雨水较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约928 mm,主要集中在6~10 月份。

4.2 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评价指标选择

车辆在公路上的实际运行速度并不一定与设计速度一致,如两者之间差值较大,路线设计参数可能无法满足运行速度的需要,导致线形协调性差,容易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公路线形指标确定后,还需对路线安全性开展评价,本文以该高速公路位研究对象,探讨运行速度在公路线形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JTG B05—201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中推荐用“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差值ΔV85”来评价公路线形协调性,其中,相邻路段是指设计指标不同但在桩号上相接的路段。ΔV85<10 km/h、10 km/h<ΔV85<20 km/h、ΔV85>20 km/h 时所对应的公路线形协调等级分别为协调性好、协调性较好、协调性不良。

4.3 公路线形评价结果

在检查路线线形前,按照明上文原则将路段共划分22 个评价单元,编号为1#路段~22#路段。不同评价单元的ΔV85计算结果如图2 所示。

图3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差值

ΔV85最大值为20.5 km/h,最小值为2.2 km/h。同时,ΔV>20 km/h、10 km/h<ΔV<20 km/h、<10 km/h 的评价单元分别有1 个、4 个和16 个,这表明:该公路大部分路段的运行速度均属于协调性好或较好,其中,运行速度协调性好的路段占比71.9%,协调性不良的路段占比为4.3%。

4.4 公路线形改善措施

为了改善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的路段,可通过以下措施。

第一,智能选线。在比选路线方案时,设计人员可借助遗传算法、空间挖掘技术、BIM 技术等建立三维模型,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为车辆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第二,增加标志标识。车辆运行速度越高,驾驶员反应时间越短,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在路线协调性不良的路段增加限速标志、危险标识等标志标牌,以提升行车安全性。

第三,增加视线诱导设施。应在曲线半径小或通视较差、对行车不利的曲线外侧设置视线诱导标志。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运营速度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及其在线形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驾驶员、车、道路平纵线形均会对车辆运行速度产生较大影响,必须确保各因素相互协调;

2)在用运行速度评价公路线形前,需将其划分为平直路段、纵坡段、小半径平曲线段、弯坡组合段,并确定好期望车速;

3)建议采用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差值ΔV85评价公路线形安全性;

4)为了提升公路线形协调性,可采用智能选线、增加标志标识、增加视线诱导设施等措施。

猜你喜欢
纵坡协调性线形
建筑暖通设计的协调性研究
基于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研究
短线法预制节段梁线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半柔性复合路面在重交通长大纵坡路段的应用
道路最小设计纵坡探讨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揭示车路协同矛盾 破解长大纵坡难题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加成固化型烯丙基线形酚醛树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