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鄂州赣语情状副词“侭子[in42ts0]”的形成
——兼论近代汉语“紧/侭+x”式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024-02-21 06:4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状鄂州单音节

皮 曦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

引言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南岸,东与黄石市接壤,南临大冶市,西与武汉市毗连,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鄂州市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三种方言皆存的局面[1](P4)。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湖北有大冶市、咸宁市等十个县市属于赣语大通片[2](P142),鄂州市东南部因与大冶市接壤,也属于赣语大通片,这是明清时期江西籍移民迁入鄂东南,赣语与当地古老方言相融合形成的结果。[3]副词“侭子”[in42ts0]是鄂州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词汇,语义与普通话中的“老是”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也收录了“紧子”紧仔”“紧自”等副词词条(以下统称为“紧+x”式副词),前两词释义同“紧自”,主要有“老是”和“本来”两个义项,分别见于北京官话和冀鲁官话中。[4](P4 776-4 777)。张谊生将“紧自”归入“表状态”的“描摹性副词”(也称为情状副词)[5](P26),杨荣祥将“紧自”归入“表肯定”的语气副词[6](P133),这种分类分别对应“紧自”的两个义项。段昊[7]、罗主宾[8]结合丰富的语料论证了“老是”义和“本来”义的副词“紧着”都源于动词短语“紧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但这一观点仍存在如下两个问题需要解答:第一,为何众多方言中只有“老是”义的“紧+x”式副词,而无“本来”义的“紧+x”式副词(如鄂州赣语),事实上后者只见于冀鲁官话区;第二,为何“老是”义的“紧+x”式副词在近代汉语文献中最早且最常见的形式是“侭/尽着”。以上两点让我们不禁疑惑,“老是”义的“紧+x”式副词和“本来”义的“紧+x”式副词究竟是一词多义还是同形异词的关系呢?

《汉语方言大词典》作为方言词条释义词典,具有收词广泛的特点,但限于体例,未对“紧+x”式副词的来源进行考证,本文将首先对鄂州赣语中的情状副词“侭子”[in42ts0]的句法分布、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历时文献和共时方言资料考查“紧+x”式副词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分别梳理它们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鄂州赣语为笔者母语方言,本文的鄂州赣语语料均来自三名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的发音合作人,并经过核实。文献语料来自CCL、BCC、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4版和中国基本古籍库。

一、“侭子”的句法分布

“侭子”具有唯状性,多与持续性动词搭配组成状中结构,多用于口语化强的短句之中,其句法分布情况如下。

(一)侭子+V

“侭子”后接的动词,多是单音节,少数为双音节,表示某种动作的反复进行。例如:

(1)伊侭子跑。(他/她一直跑。)

(2)连个字都认不得,尔侭子看么事。(连个字都不认识,你一直看什么?)

(3)侭子哭闹有益?还不如搞点钱。 (一直哭闹有用吗?还不如搞点钱。)

“侭子”修饰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跑”“看”,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哭闹”。

(二)侭子+V+O

鄂州赣语情状副词“侭子”所修饰的动词后还可带宾语,如:

(4)伊没事做,在屋里侭子玩手机。(他/她没事做,在家里一直玩手机。)

(5)半天了,伊还侭子落眼泪。(半天了,他/她还一直掉眼泪。)

因为“侭子”多出现在小句中,后多接单音节的谓词,所以“侭子+V+O”这种搭配形式不常用,鄂州赣语里使用“V+O+侭子+V”的结构。如上例(4)和(5)通常说成:

(6)伊没事做,在屋里玩手机,侭子玩。(他/她没事做,在家里玩手机,一直玩。)

(7)半天了,伊眼泪还侭子落。(半天了,他/她眼泪还一直掉。)

(三)“侭子”重叠形式

为了强调动作的接连不断或状态的反复出现,鄂州赣语采用“侭子V侭子V”这样的重复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在语用上附加了说话者的主观指责在内。例如:

(8)下上课了,伊还在侭子咵侭子咵。(都上课了,他/她还在一直玩一直玩。)

(9)明天考试,尔还在这侭子玩侭子玩。(明天考试,你还在这一直玩一直玩。)

“侭子咵侭子咵”的重叠进一步强调了“说话”这一动作的反复,“侭子玩侭子玩”的重叠也对“玩”这一动作的反复起到了强调作用,例(8)(9)都含有说话者的主观指责。

(四)“侭子”中“子”可省略

当修饰的是单音节动词时,“侭子”中语义较虚的“子”可省略,由“侭”直接修饰单音节动词,但若修饰的是双音节动词或短语,一般仍然使用“侭子”。如:

(10)尔侭说也不则益,非要喫亏伊才晓得。(你老说也没用,非要吃亏他/她才明白。)

(11)*尔侭迟到,阿老板迟早要把尔开咯。(你老迟到,那老板迟早要把你开了。)

(12)*尔侭不说话,听伊医生几有狠也诊不好尔箇病。(你老不说话,不管那医生多厉害也治不好你的病)

这说明“鄂州赣语”情状副词“侭子”中“子”的省略与韵律有关,当“侭”修饰单音节动词“说”时,“侭说”构成一个双音节韵步,但与“侭”搭配的单音节动词数量也很有限,只有“喫”“玩”等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动词,且都有成词倾向,董秀芳将这种依附于一个单音节成分构成双音节音步之后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语素称为“半自由语素”[9](P56),“侭”应该是一个副词性半自由语素。以上例(11)(12)通常用“侭子迟到”和“侭子不说话”,而相应的副词“老是”几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省略“是”使用。

二、“侭子”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侭子”的语义特征

邵敬敏提出了“语义句法双向选择性”原则,认为只有语义特征相同或互补的词才能够搭配使用[10]。根据这一原则,情状副词“侭子”与所修饰的动词的语义也需要有相同或者互补的语义特征,即情状副词“侭子”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与之搭配使用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来推出。

“侭子”后接的动词多具有[+持续性]语义特征,如前文例(1)(2)(3)的“跑”“看”“哭闹”,而含有[-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则不能和“侭子”搭配使用。例如:

(13)*这兔子侭子死了。(*这兔子老是死了)

(14)*我侭子闻见一股臭味。(我老是闻到一股臭味)

(15)*我妈侭子看见伊在游泳。(我妈老是看见他/她在游泳)

例(13)(14)和(15)中的动词“死”“闻见”“看见”都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在鄂州赣语中不合法。故鄂州赣语情状副词“侭子”表示某一段时间内某动作或某状态的持续 ,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

除此之外,“侭子”后接的动词也多具有[+自主性]语义特征,如“玩”“咵”“落”,而含有[-自主性]语义特征的动词也不能和“侭子”搭配使用,例如:

(16)*我侭子听到伊是不得来箇。(我一直听到他是不会来的。)

(17)*三天冇吃饭,肚子侭子饿。(三天没吃饭,肚子老是饿。)

(18)*伊喝不得酒还侭子喝醉。(他/她喝不了酒还老是喝醉。)

例(16)(17)和(18)中“侭子”很难找到对应的普通话词条,其中动词“听到”“饿”“醉”都属于非自主动词,都不能和情状副词“侭子”连用。故典型的情状副词“侭子”还具有[+自主性]的语义特征。

而频率副词“老是/一直”所修饰动词没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的语义特征要求,只有[+重复性],如“老是来/饿/喝醉”或是“一直来/饿/喝醉”都是合法的。

(二)“侭子”的语用功能

与情状副词“老是”一样,鄂州赣语的情状副词“侭子”同样具有表达言者不满的主观评议功能。沈家煊认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1]。而情状副词是对动作行为状态、方式的描摹,本身包含主语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态度,因而会在句中展现出主观倾向性。例如:

(19)做么事侭子咵天,政府是尔屋院子?(干嘛老是聊天,政府是你家院子?)

(20)我下晓得,莫侭子念行不行?(我都知道,别老是说行不行?)

(21)锅下见底了,尔还侭子吃。(锅都见底了,你还老是吃。)

上述例句中,“侭子”去掉后句子仍能成立,但去掉后句子只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没有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加上情状副词“侭子”后,动作进行的方式得到了凸显。例(19)(20)和(21)都包含了说话人对听话人不断地“咵天”“念”和“吃”的不满情绪,这些例句中的客观事实都通过情状副词“侭子”而主观化了。

此外,情状副词“侭子”的主观性还可体现在与否定副词“不”的搭配使用上。鄂州赣语否定副词有“不”和“冇”(相当于“没有”),“侭子”只能和否定副词“不”搭配使用,但基本不与“冇”搭配,例如:

(22)电话伊侭子不接。(电话他/她老是不接。)

(23)*电话伊侭子冇接。(*电话他/她老是没接。)

据沈家煊可知,汉语区分“有的否定”与“是的否定”,前者是对客观“有无”的否定,使用否定词“没/未/无”,而后者是对主观“是非”的否定,使用否定词“不/非”[12]。因此,赣语情状副词“侭子”只能与“不”搭配使用时,表明“侭子”具有主观评议功能,如例(22)表示“伊”主观上不想做“接”这个动作。

三、“紧/侭+x”式副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吴福祥认为探求方言虚词的来源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共时推勘,即分析、推勘共时资料,“构拟”出某个虚词演变的历程,确定其来源。二是历时溯源,即考察历史文献,找出某一虚词的本源[13]。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两种方法来探讨“紧/侭+x”式副词的来源。

(一)“本来”义“紧+x”式副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本来”义的“紧自”最早出现在明代,《金瓶梅词话》中有5例,如:

(24)西门庆道:“紧自他麻烦人,你又自作耍!”(《金瓶梅词话》第八回)

(25)金莲紧自心里恼,又听见他娘说了这一句,越发心中摧上把火一般。(《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中还有4例“紧着”表“本来”义,如:

(26)紧着西门庆要梳笼这女子,又被应伯爵、谢希大两个在根前,一力撺掇,就上了道儿。(《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

(27)西门庆笑赶着打,说道:“你这贼天杀的!单管弄死了人!紧着他恁麻犯人,你又胡说!”(《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表“本来”义的“紧自”和“紧着”几乎同时出现,很难分清究竟哪一个为原始形式。学界有如下两种观点可供参考:

第一,先有“紧着”,“紧自”为其音变形式。据冯春田所考,最早不过元代已有副词“打紧”置于递进分句的前句,义同“本来”,明代又出现同类用法的副词“紧要”“紧着”,书写形式上先有“紧着”,后出现的“紧自”“紧则”“紧子”都是其音变形式。这种用法与“紧”作为实词的意义(“要紧”“重要”)息息相关[14]。

第二,“紧着”和“紧自”有其独立发展路径。杨荣祥将“本来”义的“紧自”归入附加式合成语气副词,他认为“自”作为副词后缀在六朝时已经出现,经历了由“代词>副词>副词后缀”的演变历程,副词“自”又分为两种,一是情状方式副词,义为“亲自”;一为表强调肯定的语气副词,义为“自然,本来”,当其附在单音节副词之后时便虚化为副词后缀[6](P131)。

我们认同第一个观点,先有“紧着”,而“紧自”为其音变形式。

首先,结合段昊与罗主宾的考察,我们认为“本来”义语气副词“紧着”应经历了如下演变历程:动词“紧”+动态助词“着”>短时义副词“紧着”>语气副词“紧着”。表“加紧”义的动词“紧”和持续体助词“着”组成的动词短语“紧着”最早出现于南宋,其后所接宾语为名词。

(28)便是看义理难,又要宽着心,又要紧着心。(《朱子语类》第九卷)

(29)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子语类》第十卷)

在明代时,动词短语“紧着”的宾语拓展到动词及动词短语,如:

(30)他两个在前面飞,长老拽着一根锡杖,领着两个徒弟,紧着在后面赶。他两个径望西北上飞,长老也望西北上赶。(《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回)

(31)紧着起来,朝还爷一时没钱使,还问太仆寺借马价银子支来使。(《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七回)

上述例子中“紧着”已经具有唯状性,相当于短时副词“赶紧”,这是因为“紧着”其后紧跟的动词成分“在后面赶”和“起来”已成为语义重心,根据董秀芳关于连动结构的词汇化理论,第一个动词加“着”,如果不带宾语,表示的是一种伴随的动作或状态,处于从属地位,其所处位置与副词位置相同,因而慢慢地演化为副词,蜕化掉作为动词的功能[15](P145)。“紧着”由短语演变为副词,既可以说发生了词汇化,也可以说发生了语法化。

当“紧着”的宾语拓展到小句时,就表示其后引导的分句内容是紧要的,“本来”义语气副词就产生了,如:

(32)那武松紧着心中不自在,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徯落他。(《金瓶梅》第八十七回)

其次,六朝时副词后缀“自”已经出现,多附在单音节副词后,如果“紧自”中“自”为副词后缀,那么词根“紧”应为副词,但《金瓶梅词话》之前只有表空间距离近的副词“紧”,表动作时间间隔短的副词性半自由语素“紧”(构成双音节副词“赶紧”“紧要”)几乎都晚出于《金瓶梅词话》,如:

(33)你把双眸紧闭偃著身躯。棹穿波月冷,帆挂海云浮。(《元刊杂剧三十种·陈季卿悟道竹叶舟杂剧》)

(34)便在书房中,将一口剑在石上磨,磨得风快,赶紧进房来。(《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九回)

(35)八戒抬头见了一个老人拦住,正在肚中饥饿,要紧回路,大嚷道:“老头儿,走你的路,管我甚么东西?”(《续西游记》第五回)

在这种情况下,副词“紧”和副词后缀“自”的合成词“紧自”缺少发展为“本来”义的理据。

(二)“老是”义“紧/侭+x”式副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通过历时文献考察,我们发现“老是”义的“紧自”的较早书面文献用例出现在民国,见于老舍的作品,如:

(36)紧自说人家瘦,这是看不起人!病鸭的脑子里皱上了眉。(《赶集》)

(37)“别紧自蹲着,说话呀!你起来!”她似乎也觉出冷来,愿意活动几步。(《骆驼祥子》第九章)

但早在清代中期的《红楼梦》中就有1例“紧着”、2例“侭/尽子”和9例“侭/尽着”表“老是”义,如:

(38)大爷同他在个铺子里吃饭喝酒,因为这当槽儿的尽着拿眼瞟蒋玉菡,大爷就有了气了。(《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39)本庵的女尼道:“这天刚过晌午,混嚷混喝的不像。且先喝几盅,爱散的先散去,谁爱陪芹大爷的,回来晚上尽子喝去,我也不管。”(《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40)此时五儿心中也不知宝玉是怎么个意思,便说道:“夜深了,二爷也睡罢,别紧着坐着,看凉着。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了?”(《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

据此我们可知:第一,“老是”义的“紧/侭+x”式副词可能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高鹗(祖籍东北,生长于北京)的语言习惯,而不是曹雪芹(祖籍东北,生长于南京)的语言习惯;第二,在表示“老是”义的用法上,“侭/尽着”的形式比“紧自”早出。“紧”和“尽”在《中原音韵》中均属真韵,分属见母和精母,在拼合细音时有相混的可能性。我们认为“老是”义的“紧自”是“侭着”的音变形式,“侭着”应由“任凭”义动词“侭”+动态助词“着”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而来。

上文在考察“本来”义的“紧自”来自于动词短语“紧着”时已经提到,“自”来源于动态助词“着”的语音弱化形式,“老是”义中“紧自”中的“自”也是如此,下面我们结合共时方言资料来进一步证明。罗自群发现方言中的持续体标记“子/之/仔”的本字都是“着”,“子/之/仔”的分布与北方持续标记“着”和南方持续标记“倒”的分界线重合,从西向东有宁夏的兰银官话、湖北的西南官话、再到安徽的江淮官话和江苏的吴语[16](P141)。鄂州赣语中也存持续体标记“子[ts0]”和“倒”[ta0]同时使用的情况,相对应情状副词“侭子”也有用法几乎相同的情状副词“侭倒”存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也收录了“老是”义的情状副词“紧着”[4](P4 778), 这些都说明无论是鄂州赣语中的“侭子”还是《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记录的其他方言中的“老是”义副词的“紧/侭+子/仔/则”中的“子/仔/则”都是“着”的记音字。

《广韵》中“尽”有“慈忍切”和“即忍切”这一浊一清两种读音,伴随语音的变化,“尽”的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清浊别义的现象。张丽丽指出“尽”的早期“竭尽”义动词以及由此经语法化而来的“全部”义副词,在唐宋时期读为浊声母,多写作“尽”;而后起的如“可能”义和“尽管”义副词在唐宋时期读为清声母,多写作“侭”。由于北方官话中浊声母消失,二字声母趋同,只在声调上相互区分,在使用中也多有混淆。[17]结合徐英[18]、李桂兰[19]、高再兰[20]的研究,我们可以判断“尽”经历了由“竭尽”义动词到“任凭”义动词的演变历程。

由前人的研究可知,动态助词“着”由“附着”义动词语法化而来,在唐代已经产生[21](P189)。根据董秀芳的研究,唐代之后“V着”发生了进一步词汇化,“着”有虚化为词内成分的倾向。[15](P146)我们发现“任凭”义动词和动态助词“着”的组合在元明时期时很常见,除了“侭着”还有“任着”“由着”,如:

(41)我这里或是典或是卖。尽着他言,由着他责。(《全元杂剧·高茂卿·翠红乡儿女两团圆》)

(42)若是真风魔呵,任着他要生要死,不必收留。(《全元杂剧·无名氏·庞涓夜走马陵道》)

(43)何知县先时溺爱他,又因他救全他的官,也任着他。(《型世言》第八卷)

我们认为明代“尽着”中“着”并非使役动词,是因为该时期“任着”“由着”“尽着”出现频率高且都有成词倾向,如例(43)中“任着”后可以只出现宾语“他”,而不需出现事件动词,可见“着”只起到一个凑足双音节韵步的作用,“任着”相当于动词“任由”。

清代,当“尽/侭着”后宾语为动作施事,且该施事前文已经出现时,宾语常常省略,如:

(44)宝钗不待说完,便道:“你醒醒儿罢,别尽着迷在里头。现在老爷太太就疼你一个人,老爷还吩咐叫你干功名长进呢。”(《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七回)

(45)李纨见天气不早了,也不肯尽着和他说话,只好点点头儿。(《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

其中“尽着迷在里头”“尽着和他说话”可以补全为“尽着你自己迷在里头”和“尽着(自己)和他说话”,这种省略已知宾语的情况是交流的效率性原则导致的。当“尽/侭着”常常与动词连用时,在连动结构中“尽/侭着”又语法化为了情状副词“尽/侭着”,表示其后动作反复发生或长时间持续,并表达言者对这一情况的不满。

(三)“紧/侭+x”类副词的方言分布

通过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22](P5 100-5 101)和《汉语方言大词典》[4](P4 776-4 778)的检索,结合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紧/侭+x”类副词,在汉语方言区中分布广泛,如下表1所示:

表1 汉语方言“紧/侭+x”式副词的分布

由表1可得到如下信息:第一,“紧/侭+x”式副词普遍分布于官话地区,少见于南方方言,且南方方言中仅有“老是”义的用法;第二,“本来”义和“赶紧”义只见于北方,且“本来”义仅见于北方的冀鲁官话,而“老是”义则广泛分布于官话和少数南方方言区;第三,“老是”义情状副词中“侭”可记作“紧”,而“赶紧”义和“本来”义的“紧”不能记作“侭”,可见“老是”义副词“侭着”和“赶紧”义/“本来”义副词“紧着”是同形异词,没有语义演变关系。根据以上几点,可以将“紧/侭+x”式副词分为“赶紧”/“本来”义副词“紧着”和“老是”义副词“侭着”两大类。

四、结论

根据前文的考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与情状副词“老是”和频率副词“一直”不同,我们认为情状副词“侭子”在鄂州赣语中虚化程度更低,词义更实在。句法上,副词“侭子”多修饰单音节动词,可与“不+V”搭配;语义上,“侭子”后多接可持续性和自主性动词;语用上,与“老是”类似,“侭子”多具有表不满的主观评议功能。

2.《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同训的“紧子”“紧仔”“紧自”中“子”“仔”“自”都为“着”的记音字。《汉语方言大词典》在同一词条下列了“本来”义和“老是”义两个义项,但实际上“本来”义的“紧着”与“老是”义的“侭着”是两个不同的词,各有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路径,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其内在理据不为使用者所知,而发生了用字相混的情况,两词演变路径如下:

紧着(“收紧”义动词短语)→紧着(“赶紧”义短时副词)→紧着(“本来义”语气副词)

侭着(“任凭义”动词短语)→侭着(“任凭义”动词)→侭着(“老是”义情状副词)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在方言词典中设立“紧着”和“侭着”两个不同词条,其次应根据方言实际情况,在“紧着”词条下增设“赶紧”义项。

猜你喜欢
情状鄂州单音节
老年岁月乐无涯—湖北省鄂州老年大学校歌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朗读的技巧
建政、救亡与启蒙:再论鄂州约法之人权条款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
湖北鄂州拟投41亿元建市政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