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TikTok在海外的流行

2024-02-22 19:29史芮菲
天涯 2024年1期
关键词:瓦尔德受访者语境

史芮菲

2023年第45卷第8期的《媒体、文化与社会》期刊上,刊载了安德列斯·谢勒瓦尔德的文章,题为《从用户体验理解TikTok的流行与可供性》。

该文通过一年半的田野工作、以2019年末至2020年初开始接触TikTok的英国年轻人为样本,来描述他们是如何形成了使用该应用的习惯的。该文所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可供性”,即社交媒体应用的特征和性质,它配置而非规定了用户对其的使用。就此而言,“可供性”就是某种关系特性,因为同样的应用对于不同人而言会有不同的意义,并为不同人在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东西。进而言之,“可供性”也并非某种固定死了的东西,而是可以想象的特质,其意义和功能与人们看待并使用技术的方式密切相关。从理论脉络上来说,该文遵循英国文化研究的受众研究传统,一方面认为TikTok的算法尽管塑造但却并未彻底决定用户行为,一方面注重在分析上的双重聚焦,即既关注用户与媒介的接触,也同样关注媒介消费行为得以展开的更为宽泛的语境。与之相关,该文采用了经典的受众民族志研究方法:2020年前半年,作者对TikTok平台进行了广泛的熟悉;然后,作者通过推特招募和滚雪球的方式,抽取了30名英国青年用户(居住在大伦敦区域,年龄在18-24岁之间)作为样本;对样本的深度访谈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受访者的日常惯习和媒介使用习惯、受访者的TikTok使用情况及其与TikTok算法的互动、受访者对TikTok的看法与评价。

谢勒瓦尔德发现,就TikTok本身而言,它的目标是“为你带来快乐”,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它的流行——对谢勒瓦尔德的访谈对象而言,他们之所以喜欢TikTok,是因为它能提供可以满足其“逃避现实”愿望的相关内容,但它同时又可以是增进社会互动的有用资源。所以对TikTok之所以流行的最好解釋,就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即对样本受访者来说,当接触TikTok时,一方面,各类既有社交媒体(TikTok发布于2017年)的意义和功能已得到明确界定,但其中并不包含能够满足“逃避现实”愿望的应用——有受访者表示,她在推特上看到的是世界一团糟、在Instagram看到的是朋友炫吃炫玩,只有TikTok能让她单纯看看萌萌的小狗;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人们“逃避现实”的需求越发强烈,而TikTok的出现,正可谓恰逢其时。

谢勒瓦尔德由此指出“嵌入式受众研究”的重要性,因为任何形式的快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被建构并发挥功能的,而地方性体验又总是与某些全球性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就此而言,如今越发关注算法的研究趋势固然重要,但文化研究的受众研究传统是否依然还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猜你喜欢
瓦尔德受访者语境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马打滚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上帝“住”进手机里
伟人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