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呈现,多维度展示,立体化再现

2024-02-23 02:00池晓燕程必荣
求学·理科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妙手思辨性主旨

池晓燕 程必荣

高考作文有一个重要的考点——“内容充实”。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能高质量地运用素材来凸显文章的主旨。

那么,如何高质量地运用素材呢?因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所以想要高质量地运用素材就必须圍绕“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要求,多层面呈现、多维度展示、立体化再现素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运用素材时,考生就可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层面来呈现素材,将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的,能够启示后来者的“经典素材”与当今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焦点人物等“热点素材”融入文中,将“历史的岁月”与“时代的气息”进行搭配和对照,以“发展”的眼光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或共同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这种多层面呈现素材的技法,不仅能让文章内容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还具有穿越时空的精彩。

(1)依据主旨,抚今追昔地选用表时间先后的素材;

(2)根据古今素材的性质,运用“路标词”指示文脉,形成纵向对照;

(3)以“发展”的思维分析诠释,使素材印证主旨。

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

独创之志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旌旗,迎时代之风,为来者指引前行的方向。

忆往昔,商鞅不留恋先王的旧制,而是以独创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为秦国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苏轼不拘泥于当时婉约的文风,而是以独创的文笔,一扫晚唐五代的娇柔哀婉,开豪放派之先河;侯德榜不依靠西方已有的制造工艺,而是矢志创新,独创出享誉全球的“侯氏制碱法”。如果不是摆脱了旧制度、旧文风、旧工艺的束缚,这些人将难领时代风气之先。独创之志的助力,让进步的车轮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前,再向前。

独创之志是一盏漫映星河的明灯,以己之光芒,映照时代星辰之璀璨。

看今朝,比亚迪不守成于被欧风美雨“一统天下”的字母式车标,以独创的“王朝”车标,让古典庄重的汉字伴随速度与激情驶向全球;中国通信不满足于在现行4G标准下与世界齐头并进的已有成就,以独创的科技一骑绝尘,成为5G时代的领航者;中国航天不拘泥于以英文标注航天设备的原有国际惯例,以中国空间站内独有的清一色方块字宣示着国际空间站“中文时代”行将到来的民族自信……如此种种,无不以独创之志,映衬着时代的变革,引领着时代风气之先。(选自2022年全国甲卷优秀作文《以独创之志,领时代之风》)

在节选片段中,为了论证分论点,考生运用“多层面呈现素材”的技法,追古瞰今、博采古今。“忆往昔……看今朝……”,考生通过这个表时间先后的“路标词”多层面地呈现“经典素材”和“热点素材”,以“发展”的眼光很好地阐述了往昔今朝中的“独创之志”。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在写作中,中外素材的多维度展示,就是写作选材的“大粮仓”。

运用中外素材来“论当今天下大势”,不仅能体现素材的典型性,丰富文章的意蕴;还能凸显表达的深刻性,有效地强化说理效果。

(1)依据主旨,选用“空间变化”的素材;

(2)根据“空间变化”素材的性质,横向拓展,以“联系”的思维进行分析诠释;

(3)中外素材并举,形成合力印证主旨。

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珠玑之语不啻正本清源:注重“本手”规律的积累,应是创造“妙手”的题中之义。你且看,小说家莫泊桑观察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捕捉日常规律,积累生活经验,终妙笔生花,蜚声文坛;王津长居故宫小平房中,在快捷功利的繁华中坚守,与传统钟表相伴一生,对机械精度了然于心;王曙群从拧螺丝做起,默默坚守装配岗位三十余年,以仪器之精度筑起航天之高度。“本手”之于“妙手”,是经年累月的修炼提升,是引发质变的微末寸功的积累,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唯其如此,方可对基础常规之物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创造出人意料的“妙手”。(选自2022年新高考I卷优秀作文《注重“本手”,“妙手”自来》)

节选片段“横向拓展、中外并举”地选用素材。

考生先用“外国素材”——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捕捉日常规律,积累生活经验,终妙笔生花,蜚声文坛”;再用“中国素材”——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古钟表修复师王津“与传统钟表相伴一生”以及王曙群从一名负责装配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等来诠释奠定“本手”的重要性。

素材的中外并举有力地论证了“‘本手’之于‘妙手’,是经年累月的修炼提升,是引发质变的微末寸功的积累,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这一观点。逻辑严密,说理深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在写作中,考生就可从“时空转换”的角度来运用素材。这种多维度选用、立体化再现素材的方法能使论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而更鲜明地彰显文章的主旨。

(1)依据主旨,选用“时空转换”的素材;

(2)根据“时空转换”素材的性质,确定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认同感的事例以及能彰显作者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的事例;

(3)以“全面”的思维分析诠释,使素材形成合力印证主旨。

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围绕“‘好的故事’与‘故事是有力量的’”进行阐述

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顺遂困顿,我们通过故事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烦闷之时,我们在迟子建的北极村中,看见漫天星河,看见无数平凡而又充实的劳作者坚守着心中的那一片净土,渐渐地,我们有了前行的方向;在失意挫败之际,我们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看见保尔在一次次打击下勇敢地站起来,直面命运的苦难,渐渐地,我们有了迈步走下去的勇气。故事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不再惧怕暗礁与风浪,让我们坚信哪怕荆天棘地,也会有星辰开道、有黎明到来,故而,故事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命运,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通过运用“中国——迟子建北极村中的劳作者、外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这些素材来得出结论)

聆听西方的传说,传递东方的神话,我们通过故事架起沟通文明的桥梁,展现民族形象。

当一曲《牡丹亭》在西方的剧院中响起,当一场《哈姆雷特》在东方的剧院中上演,不同的文明便开始交融。(中外素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论据言简意赅,并形成合力,展示了考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故事,我们实现着“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交融互通,让世界看见了每个民族的形象与风韵,让世界感受到了每个民族的历史与神采。(选自2023年新课标I卷优秀作文《以故事之力,散来路烟云》)

以上片段,考生为了论证分论点,很好地运用了古今中外的素材。不管是中国作家迟子建的素材,还是国外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事迹;不管是中国的《牡丹亭》,还是英国的《哈姆雷特》,考生都运用得十分妥帖,由此使得素材多元化、立体化,再加上析理深入,文章便既有了可读性,又有了思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场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绝非考生在考场上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考生瞬时的感触、记忆的重复以及灵活的运用。可以说,能高质量地运用素材,是考场写作硬实力的体现。

那么,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示素材的魅力,让素材的感染力、表现力凸显呢?法国作家布瓦洛有言:“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但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这句话是对我们运用素材的绝妙注释。人人都可以得到素材,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娴熟而成功地运用这些素材。所以,要想凸显素材的感染力、表现力,我们就要将“每个人都想到过的东西”,用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妙手思辨性主旨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主旨演讲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平淡真实显主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