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仁市国保煤矿煤质特征及岩相特征

2024-02-26 02:31吴孟秋
西部探矿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含煤质体井田

吴孟秋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二队,贵州贵阳 550000)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最老为泥盆系中统,最新为第四系。见图1。本区飞仙关组第一、二段(T1f1+2)与区域地层简表中的下段(T1f)大致相当,第三段(T1f3)、第四段(T1f4)、第五段(T1f5)与表中的上段(T1f2)大致相当。

图1 区域地层简表

1.2 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属黔中隆起六盘水断陷普安构造变形区一部分。区域内发育的褶皱有:青山复式向斜、鱼龙向斜及泥堡背斜,发育的断层有:F1、F2、F3。该井田位于青山复式向斜南端南东翼、鱼龙向斜北端北东翼和泥堡背斜北西翼中部。

2 煤层特征

2.1 含煤地层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长兴组和龙潭组,主要含煤地层龙潭组厚度一般226.33m,含煤一般10~23 层,含全区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6 层:17、18、19、24、25、26 号,不可采煤层4 层:20、21、23、27 号。含煤总厚度11.88~27.75m,平均厚度20.95m,含煤系数9.65%。6 层主要可采煤层的可采总厚度平均11.03m,可采含煤系数53%,可采煤层集中分布在龙潭组的上、下段中部。从剖面上看,含煤地层总体上呈两边下降中间拱起的趋势。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为主,夹泥质灰岩及菱铁岩薄层。其中砂岩成分以岩屑为主。含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羽羊齿、栉羊齿、蕉羊齿、烟叶羊齿、带羊齿等植物化石。17、18、19、24、25、26 号煤层均为较稳定煤层,其余为不稳定煤层。龙潭组含煤平均总厚度20.95m,6 层较稳定煤层平均总厚度11.03m,占总厚度的53%,井田内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

2.2 含煤地层的岩相及沉积特征

龙潭组地层主要由泻湖相、泥炭沼泽相、分流河道相、潮坪相、潮道相、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砂洲砂坝相及沼泽相组成。

从垂向上看,主要有三种岩相组合,分为两段:下段为含煤地层底界至B5,厚约125.19m,由铝土质泥岩、石灰岩(B5、B6、B7等3层)和23、24、25、26、27煤层及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由海退—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石灰岩与煤层相间为煤层的直接或间接顶板,多数为生物碎屑灰岩,属潮下低能环境沉积,层位稳定特征明显,是该区的最重要的对比标志。上段为B5 至长兴组底界,厚约101.14m,由石灰岩(B2、B3、B4)、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和17、18、19、20、21、22 煤层等组成,灰岩为煤层的直接或间接顶板,其间发育了3~4 层石灰岩,表明当时海进较频繁,该地层为潮坪分流河道沉积、潮下浅海沉积及泻湖沼泽沉积。

3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类型

3.1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颜色为灰黑色或灰色,以粉粒状为主,块状、碎块状次之;线理以细条带状为主,少量中条带状;以似金属光泽为主,玻璃光泽次之;断口以参差状为主,少量平坦状;内生裂隙发育,见薄膜状、细脉状及网状方解石、钙质薄膜以及细脉状黄铁矿充填;含黄铁矿结核。

3.2 煤岩特征

3.2.1 宏观煤岩特征

全井田各可采煤层以亮煤、暗煤为主,少量镜煤和丝炭。对井田各可采煤层煤岩样的鉴定结果,根据国标GB/T18023-2000《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分类》确定17、19、25 煤层为半暗—半亮型、破碎煤,24、26 煤层为半暗—半亮型、18煤层为破碎煤。

3.2.2 显微煤岩特征

根据国标GB/T15589-1995《显微煤岩类型分类》标准,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镜质体和惰质体含量总和为100%,均大于95%,微观煤岩类型均为微镜惰煤。

(1)有机组分:由镜质组、惰质组组成。有机组分含量为68.99%~90.57%,平均为79.49%。

①镜质组:普遍为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少量结构镜质体,少量碎屑镜质体,有的可见垂直裂隙。含量为74.73%~86.37%,平均为81.00%。

②惰质组:多为半丝质体,次为碎屑丝质体、氧化丝质体,少量微粒体,偶见分泌体。含量为13.63%~25.27%,平均为19.00%。

(2)无机显微组分: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硫化物及碳酸盐矿物次之,含少量的氧化物。其含量为9.43%~31.01%,平均为17.49%。

①粘土类矿物:多为浸染状、团块状,部分呈细分散状、斑点状,少量充填胞腔。含量为3.96%~23.14%,平均为11.10%。

②硫化物类:主要为黄铁矿,少量白铁矿。多呈微粒状、球粒状、细粒状散布于基质镜质体中,少量呈莓粒状、结核状,少量充填胞腔,亦见充填裂隙。含量为0.32%~7.96%,平均为2.86%。

③碳酸盐类:主要为方解石呈细脉状充填于煤层裂隙中。含量为0.20%~5.27%,平均为1.84%。

④氧化物类:主要为石英,多呈微细粒状、细粒状散布于基质镜质体中,少量呈不规则状,少量充填胞腔。含量为0.42%~3.72%,平均为1.80%。

3.3 煤的变质阶段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为2.51%~2.70%,平均值为2.58%。根据《镜质体反射率的煤化程度分级》MT/T1158-2011,本井田煤级的类别为高煤级煤,煤级名称为高煤级煤Ⅰ;显微硬度为30.60~33.80N/mm2;变质阶段为Ⅶ1。上述各可采煤层自上而下镜煤最大反射率、显微硬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3.4 煤的化学性质

3.4.1 空气干燥基水分(Mad)

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43%~3.33%,平均值为1.30%。井田以26 煤层最低,为1.28%;17、18 煤层最高,为1.70%。

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39%~2.22%,平均值为1.27%。井田以26煤层最低,为1.08%;18煤层最高,为1.45%。

3.4.2 灰分产率(Ad)

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基灰分产率为10.05%~41.99%,平均值为22.61%。浮煤干燥基灰分产率为1.49%~12.58%,平均值为8.16%。

依据《煤炭质量分级、第1 部分:灰分》GB/T15224.1-2018 的表1 规定分级,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均属中灰煤(MA)。经洗选后,井田各可采煤层可获得特低灰煤(SLA)。

3.4.3 挥发分产率(Vdaf)

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6.60%~14.95%,平均值为10.22%。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5.89%~8.41%,平均值为7.38%。

根据《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分级》MT/T849-2000的规定,井田内各煤层均为特低挥发分煤(SLV)。

3.4.4 固定碳(FCd)

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井田内可采煤层干燥基固定碳含量为57.06%~95.16%,平均值为75.86%。其中:17 号煤层平均值为76.78%;18 号煤层平均值为77.49%;19 号煤层平均值为75.37%;24 号煤层平均值为76.51%;25 号煤层平均值为75.64%;26 号煤层平均值为73.30%。

依据《煤的固定碳分级》MT/T561-2008 的规定,井田内可采煤层26 煤层属中高固定碳煤(MHFC)、其他煤层均属于高固定碳煤(HFC)。

3.4.5 硫分(St,d)

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基全硫含量为1.02%~9.07%,平均值为3.91%。浮煤干燥基全硫含量为0.91%~2.83%,平均值为1.54%。依据《煤炭质量分级第2 部分:硫分》CTB/T15224.2-2010 的规定,井田内19、24、25、26煤层均属高硫煤(HS),仅17、18煤层属中高硫煤(MHS)。

3.4.6 浮煤元素分析

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浮煤干燥无灰基碳(Cdaf)含量为90.10%~92.55%,平均值为91.78%;浮煤干燥无灰基氢(Hdaf)含量为2.59%~3.73%,平均值为3.44%;浮煤干燥无灰基氮(Ndaf)含量为0.90%~1.43%,平均值为1.19%;浮煤干燥无灰基氧加硫〔(O+S)daf〕含量为3.00%~5.27%,平均值为3.61%。

3.4.7 伴生元素

原勘探工作中,分别对各可采煤层的原煤测定了伴生元素锗、镓、钍、五氧化二钒。原煤锗(Ge)含量为0.9~2.4μg/g,平均为1.3μg/g。根据《煤中锗含量分级》MT/T967-2005 的规定,井田各可采煤层均为低锗煤(LGe)。原煤镓(Ga)含量为4~20μg/g,平均为10μg/g。原煤钍(Th)含量为1~4μg/g,平均为2μg/g。原煤五氧化二钒(V2O5)含量为80~400μg/g,平均为123μg/g。

3.4.8 有害元素

原勘探工作中,分别对各可采煤层的原煤测定了有害元素砷、氟、氯、磷、二氧化锰。原煤砷(As)含量为0.8~26.0μg/g,平均为3.8μg/g。根据我国《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3部分:砷》GB/T20475.3-2012标准的规定,17、25、26煤层为特低砷煤(As-1),18、19、24煤层为低砷煤(As-2)。

4 结语

综上所述,详细查明了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确定了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煤类—中高硫—高硫、中灰、高发热值无烟煤,评价了国保煤矿主要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其中6层主要可采煤层均为较稳定煤层。

猜你喜欢
含煤质体井田
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煤泥脱水降灰工艺中的应用
我国部分地区绒山羊乏质体感染情况调查
基于工程实践的火电厂含煤废水集转措施探讨
顶质体
——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靶标
含煤地层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关于大平井田煤层缺失带成因的探讨
顶复门原虫顶质体研究进展
晋煤成庄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昭苏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株柏井田岩浆岩侵入煤层规律的探讨和在找煤开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