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装饰图案符号化设计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探析

2024-02-27 06:54敏,韩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符号化敦煌图案

陈 敏,韩 猛

(1.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2.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600)

敦煌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繁多,跨越时间长,各种文化融汇交流的特征在图案上有鲜明的体现,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当下众多的艺术设计创作也逐渐从本民族与传统文化的链接中寻求归属感。随着符号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艺术与设计领域也涌现了诸多符号化的艺术形象与设计。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的方法对敦煌装饰图案符号化设计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进行探析。

1 敦煌装饰图案及其应用现状

1.1 敦煌装饰图案概述

敦煌装饰图案是以地域划分的图案艺术,指在敦煌地区石窟艺术中的图案装饰,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根据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建筑、服饰、佛具器物、一般装饰四大类[1]。

敦煌石窟因其地域性受到来自西域、中原和敦煌本地的多重影响,各历史时期风格特征鲜明。敦煌装饰图案与石窟艺术的风格变化相一致。随着时代更迭,装饰图案内容、构图方式、表现方法、艺术风格持续演变,既延续了纵向的发展脉络,又吸收了横向的新鲜养料,形成了各时期典型的装饰纹样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朝时期敦煌装饰图案兼具淳朴的汉画神韵和优美的西域风貌,图案中既有云气纹、金釭纹、几何纹等中原传统纹样,又有忍冬纹、莲荷纹、火焰纹等随佛教一并传入的西域纹样。图案造型由最初的淳朴简单渐趋轻盈灵动,表现方法从叠色晕染向以线取胜的绘画型转变。

隋代装饰图案以华盖形藻井为主要特色,具有典型的中亚粟特艺术风貌,呈现秀美的异域风韵。此时典型代表是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纹,主要是环形与直条形两种,内有狩猎、翼马、对狮、禽鸟、莲花等内容。隋代图案造型更加纤巧秀丽,表现方法演变为勾线、点色。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图案多样富于变化,其中尤以前期联珠团窠纹演变的藻井团花纹及藤蔓忍冬纹演变的卷草纹为代表。初唐图案融合新传入的葡萄纹、石榴纹与中原图案,呈现婉约秀丽的特征。盛唐图案在造型、层次、构成方面更加饱满、繁复、多样,呈现出富贵庄严之气。中唐图案有所简化,整体平稳宁静,颜色由鲜艳变得雅致秀丽。晚唐在延续中表现得更加程式化、简易化。

五代、宋时期在沿袭唐代纹样的基础上再行翻新创造,以团龙藻井、狮凤花草纹等新图案为代表,寓意祥和,色调清冷,气韵内敛。西夏、蒙元时期,纹样多模仿汉式建筑彩画,以缠枝牡丹纹、花草禽兽纹、回纹和卷涡纹最有特色,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元素交融的特点[2]。

1.2 敦煌装饰图案应用现状

敦煌装饰图案近年来在艺术设计领域被广泛应用,应用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图案原貌形象直接利用,只在表现方法、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局部调整,如楚和听香的2016年“觉色”系列服装设计,通过调整敦煌团花图案色彩进行应用;另一类则是将具象图案进行意象化处理,不再执着于图案原本的面貌,而是更加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如常沙娜的北京天主教南区教堂彩色玻璃窗图案,将敦煌隋代边饰图案构成形式与天主教教堂彩色玻璃窗图案相融合,表现以面包-麦子以及葡萄酒-葡萄为主题的图案,通过意象化表现的方式进行结合设计。在现有应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在敦煌装饰图案的设计应用方面另有其他方法可以探索,如符号化的图案设计。

2 符号化设计

2.1 符号化的概念与特征

符号化是从内容的某种形式实现表达的某种形式的生产过程,是内容平面与表达平面的链接[3]。本研究的符号化是指在形象本身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其文化艺术内涵,将形象凝练提纯、简化、再设计的过程,是将形象原有符号意义凝练并与新的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过程。符号化形象是经由抽象和概括的形象,虽不具备具象写实功能,但把自身的细节归结在了动态、轮廓以及某些图案化的装饰上[4]。符号化的视觉形象具有抽象凝练、造型简洁、特征鲜明、象征性强、视觉冲击力强、富有美感等特征。

2.2 符号化设计应用分析

符号化设计在现代各领域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设计等诸多视觉方面皆有所发展,其中将传统元素通过凝练提纯为符号化的形象以适应当下审美与需求的创新设计方式广受推崇。在工艺美术中,如林乐成的《山高水长》纤维作品,将山石的轮廓外形凝练,结合层叠错落的秩序特征,以线构形,以面表现,利用浮雕式的层次效果表现层峦叠嶂渐远的壮阔景象,是从造型和构成方面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再设计,具有现代装饰意义。在建筑设计中,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设计,将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结构特征与现代几何造型相结合,保留其错落有致的层次及粉墙黛瓦的色彩搭配等江南建筑特色,整体简约雅致与周围古建筑和谐相融。

此外,另有诸多将装饰图案符号化的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如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将代表古代钱币的圆形方孔与中国的“中”字结合,从造型方面将两个形象融合设计,使形与意的结合表现得恰到好处;又如凤凰卫视标志设计,将中国传统“鸾凤图案”进行符号化提纯,在造型方面仅保留凸显凤凰特征的凤冠和凤尾进行简化,结构形式沿用典型的“喜相逢”构图,形成和为一气的视觉效果,符合融合、开放和沟通的媒体特点(图1[5]、图2)。在产品设计方面,如黄维老师“太阳树”光伏阵列外形设计,是将宝相花饱满圆润的造型和多角度的对称排列特征概括,组合成立体的“太阳树”,符合设计的审美性与实用性需求。

图1 明代对凤纹妆花缎

图2 凤凰卫视标志

综上,符号化的设计应用多提取目标对象最具代表性、最具普遍共识的部分,这部分能反映原本的寓意内涵,如形象造型、构成方面的特征,另外对秩序、比例、层次、色彩、节奏等特征的提炼也常作为符号化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凝练概括视觉符号,再运用反复、对比、残缺等手法强调符号化形象的特征,从而达到吸引人群、传递信息的目的。

基于对符号化设计应用现状的分析,结合前文对敦煌装饰图案的研究,笔者认为,敦煌装饰图案符号化设计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是值得探索的。

3 敦煌装饰图案符号化设计的可行性

3.1 敦煌装饰图案的符号化设计优势

敦煌装饰图案中经典内容繁多且独具特色,对其进行符号化设计具有双重优势:一是图案本身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演化与变形,已经是抽象、概括、特征明确的形象,表现在造型、结构骨架、动态等方面;二是图案在长期的传承演化过程中,其艺术形象及文化寓意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在具有普遍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创新应用又有一定的期许。

3.2 敦煌装饰图案的符号化设计方法与实践

对于敦煌装饰图案的符号化设计,首先要对其含义、来源及形态特征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成因有所把握,然后根据设计需要对图案的突出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造型、结构、色彩、韵律、表现方法等方面,使形象变得单纯凝练,再做细节的精调,完成符号化过程,最后结合应用途径进行再构成设计。图案的符号化设计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丰富变化,又与原图案保持连接,不至于变得面目全非。

在敦煌装饰图案中,唐代藻井团花纹独具特色,其清净、庄严的内涵以及圆满富丽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以传承和推广为动机,本研究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莫高窟初唐372窟藻井团花纹(图3[6])进行符号化设计。设计从结构和造型两方面入手,故将图案线稿整理出来以便分析(图4)。图案呈中心对称式,整体分3层,即中心小团花和两层外围花瓣组合,中心第一层为四等分结构,外围两层为八等分结构,在明晰图案结构的基础上取其牡丹花瓣、尖瓣莲花等元素造型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图5),适度简化并优化细节完成符号化(图6),最后结合花心图案,以横向1/2砖形结构形成可用于服饰家居领域的四方连续图案(图7)。这种符号化的设计既蕴含了团花纹的特殊魅力,又可借助不同构成和表现形式达到多种应用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敦煌装饰图案的符号化设计具有可行性。

图3 敦煌莫高窟初唐372窟藻井团花纹

图4 线稿整理(自制)

图5 符号化特征提取(自制)

图6 符号化完成(自制)

图7 四方连续图案设计(自制)

4 敦煌装饰图案符号化设计的应用价值

4.1 文化价值

将敦煌装饰图案以符号化的设计方法提炼概括,意在集中强烈地表达图案本身的风格特征、内容及其所承载的特殊内涵。这种探索将同时拓展敦煌装饰图案和符号学的文化价值。另外,其独特价值是将图案再进一步演化以更多形式呈现,从而拓展应用范围与更多的领域结合,实现多元的文化价值。

4.2 艺术价值

将敦煌装饰图案以符号化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应用,是对其本身装饰艺术价值的延伸,可以使之发展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图案艺术。此外,这种从具体到符号化的图案将使图案的变化及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为图案在更多艺术与设计作品中的运用创造机会。

4.3 市场价值

由于敦煌装饰图案被广泛应用,图案的符号化设计更利于与各类产品结合,得到多元效益。另外,这种符号化“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变化程度,与原图案保持着“风筝不断线”的联系,使图案不过于直白地表现传统,而又有独特的意味在其中。这种设计方法与市场上流行的抽象及陌生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预期能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5 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凝聚了漫长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敦煌装饰图案可以进行符号化设计并应用于各领域,且因概括凝练、特征鲜明的形象被广泛传播,也更让人印象深刻。在符号化设计趋势的推动下,敦煌装饰图案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演变和应用也会为传统实现创新创造更多可能,这种探索也将助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猜你喜欢
符号化敦煌图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