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水墨动态的表现形式

2024-02-27 06:54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观者水墨

陈 楠

(北京大学,北京 100091)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得以快速发展,不但拓展了艺术的边界,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国水墨画在保留审美特征的同时积极拥抱时代,在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丰富了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带给观者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1 数字媒体艺术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Digital Media Art)由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夫·曼诺维奇提出,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与绘画、小说等传统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能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设计以及数字绘画等,有效扩展了艺术的边界,能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深受当代艺术界人士的青睐与喜爱。著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家有Chad Knign、Giusy Amoroso、Kunhao Lin、Refik Anadol、Omar Aquil等。我国艺术家在发展数字艺术的过程中不但从国外数字艺术中汲取丰富的经验,还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又赋予了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精神,极大程度地充实了我国人民的业余生活。

1.2 特征

1.2.1 交互性

传统艺术大多是艺术家的自我创作,而数字媒体艺术能与观者进行互动,互动方式如下:第一,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增加交互感。传统艺术通常较为固定,虽然能给人美的享受,但观者在欣赏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疏离感;而数字媒体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可以与观者进行互动,拉近观者与艺术的距离,改善观者的审美体验。以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为例,其数字媒体艺术展品运用AI、体感交互、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展示。馆内一共设有8个沉浸互动区域,在观者参观过程中,《星空》会不断飘动,梵·高会径直向观者走来,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第二,通过操控艺术品的方式增加交互感。部分数字媒体艺术品在展示时可以在观者的操控下改变自身形态,增加艺术交互感。以酷弗莱斯工作室的数字媒体艺术品《共生》为例,在该作品的装置区域,人体会与虚拟影像的投影叠加在一起。观者与技术形成共生关系,并一同创造出形态美妙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对观者的每一个动作作出反应,不断变化自身形态,每次都会变出全新、独特的外形。在欣赏该艺术品时,观者会与艺术品实现共融,提高艺术的感染力[1]。

1.2.2 易于复制和传播

传统艺术的推广和传播主要依靠画展进行,效率不高,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平台轻松分享和传播,不会受到物理媒介的制约,进而有效提升了作品的可见度和知名度,使艺术家的作品能迅速被更多人发现和欣赏。自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大火后,某抖音博主将歌词转化为提示词,并使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了“罗刹海市”,在短时间内获得了28.1万点赞,收藏量达6.7万,转发量达8.8万[2]。

2 水墨动态的基本构成

2.1 以形写神,以形写意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指出:“古画画意不画形。”我国水墨画艺术的创作不受客观事物的局限,讲究物的传神,因此,在呈现水墨动态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家不应局限于外物的自然状态,而应将所绘物品的形态、神态和意态融为一体,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张力,使观者在欣赏艺术品后能留有余韵,获得令人难忘的艺术审美体验[3]。

2.2 追求笔墨情趣

水墨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旨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观者的共鸣。通过数字动态呈现水墨画时,艺术家应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不局限于视觉器官的塑造,还应注重艺术品的哲学思想、人文内涵,使观者在观看艺术品后能受到启迪[4]。

2.3 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画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即将诗歌、书法、绘画和印章等艺术形式相融合。这种表现手法使中国画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动态呈现水墨画时,艺术家可以根据画作内容,添加与之相关的诗歌、书法、印章,改善观者的审美体验。若以瑞鹤为主题,艺术家可添加诗歌,如白居易的《池鹤二首》、刘禹锡的《鹤叹》等;同时,亦可添加书法作品,如金熙长的《瘗鹤铭》、米芾的《舞鹤赋》等。此外,艺术家还可以根据艺术品的内容,制作与之相关的印章[5]。

3 水墨动态的视觉特点

3.1 物理视角

水墨画之所以与西洋画有较大区别,不仅是因为作者的文化背景、审美理念不同,还与绘制画作的工具材料(如宣纸、毛笔等)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毛笔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美感,艺术家在绘画时笔锋的曲折变化和落笔的虚实结合不仅能描绘出字形和画面效果,而且能表达其对书写或绘画对象的心境和情感,从而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心灵共鸣和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艺术家将宣纸用于水墨绘画,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一笔落纸,“焦、枯、浓、淡、湿”跃然纸上,浓淡清晰、层次分明、润墨均匀。因此在进行水墨动态表达的过程中,艺术家应模仿水墨画工具材料带来的艺术美感,保留水墨艺术的原汁原味,达到传承传统文化、改善审美体验的目的[6]。

3.2 运动视角

在制作动态水墨画的过程中,艺术家应严格遵循运动规律,在汲取其他相似艺术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水墨艺术的独特性,确保所画人、物动作流畅、大方、美观,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力[7]。例如人在走路时,每次都会有一只脚在地上,身高最低点接近两只脚交叉的时刻,跑步时人的两只脚有同时离地的时刻,身高最低点也是两只脚交叉的时刻。走路和跑步都是两只脚左右、左右的循环组合,而跳着走可以看作左右、右左的循环组合,并且这个循环帧数比走路和跑步都要多得多。如果艺术家违背基本的运动规律,不仅无法带给观者美的体验,还会使部分观者对该数字水墨作品产生违和感。

3.3 画面视角

3.3.1 散点透视的画面

与采用焦点透视的西洋画不同,水墨画为彰显意境,多采用散点透视。以卓鹤君老师水墨动画《山水情》中的山水画背景为例,卓鹤君老师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构图方式—“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充分表达了《山水情》悠远的意境。例如老琴师远走后,乘坐小舟消失在天地间,特伟导演匠心独具地移动镜头,按照从上往下的次序拍摄卓鹤君老师的画作,每一个镜头仅为整幅画作的小部分,但充分体现了平远、高远的中国画构图风格,静态纸本绘画的构图感受被放大,使观者仿佛身处水墨氤氲的氛围中,给予其强烈的艺术享受。

3.3.2 留白意境的处理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留白是水墨艺术家采用的主要技法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画面留白是为了让观者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对空间的联想,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艺术共鸣。以经典水墨动画《牧笛》为例,在牛洗澡这一桥段中(图1),老一辈动画继承传统文人水墨的艺术创作经验,所绘的牛只有上半身露出水面,而下半身做了留白处理,在背景处则绘制了云岚雾绕的群山,让观者感受到悠远的笔境。需要注意的是,留白应适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如果留白过多,可能会让画面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内容,导致整个作品显得单调乏味,缺乏深度和内涵;第二,如果艺术家的留白没有很好地与笔墨结合,可能会导致画面中的元素显得过于孤立,缺乏联系和呼应,从而影响整个画面的协调性和美感。

图1 水墨动画《牧笛》的留白处理

4 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水墨动态的表现形式

4.1 纯粹水墨艺术形式

纯粹水墨艺术形式是指艺术家虽然依托数字媒体,但依旧恪守传统水墨理念,并未融合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AR等信息化技术的表现形式。与再创造水墨艺术形式相比,按照纯粹水墨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保留了更多传统水墨画的特征,不仅可以给予大众美的享受,还能起到发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的作用,深受艺术品市场的青睐与喜爱。以我国数字水墨代表人物陆军的代表作《风动·水动·心动》(图2)为例,该作品颠覆了传统水墨形式,尝试用全世界通用的数字技术和工具取代传统的笔、墨、纸、砚,并积极吸收抽象画派、野兽画派的艺术风格,但在笔触之间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与此同时,该画作并未打破传统艺术审美的习惯,因此,与再创造水墨艺术形式相比,《风动·水动·心动》的形式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

图2 《风动·水动·心动》

4.2 再创造水墨艺术形式

再创造水墨艺术形式是指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汲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念,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画的展现方式,对艺术边界进行探索。与纯粹水墨艺术形式相比,再创造水墨艺术形式的艺术边界更加广阔。例如,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创意音舞诗画作品《忆江南》采用扩展现实、全息扫描、计算机动画等前沿技术手段,再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山水世界。水墨风的数字舞美将林峦烟波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表演都在这个虚拟世界进行,实现了人在画中游,虚实相生、恍然难辨。再如艺术家杨春的《美丽的森林》,运用现代动画技术,将《红蓼水禽图》《芙蓉锦鸡图》《果熟来禽图》等宋代工笔水墨画绘制成了长达6分43秒的动画作品。在电影银幕上,小鸟纤细的羽毛根根可见(图3),赋予了古老的宋代工笔画新的生命,使广大观者能感受到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图3 《美丽的森林》水墨动画作品截图

5 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的当下,我国艺术家既要传承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依托AR、VR、AI等当代信息化技术,深入群众、深入传统,不断扩展水墨艺术的表现边界,使水墨画这一古老、深邃的艺术形式能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水墨画观者水墨
牡 丹 (水墨画)
端午节观龙舟赛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泼尽水墨是生平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