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4-03-01 06:32李武玲贺静谢红霞
教育与职业(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四轮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技术

李武玲 贺静 谢红霞

[摘要]从政策层面、产业层面、技术层面、市域层面指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主要包含政策系统驱动、产业协同驱动、数字技术驱动及市域主体驱动4个单元。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的实施路径包括:打造“1+31”阶梯型顶层设计,助力政策系统驱动全面落地;构建“1+4”全方位协作机制,赋能产业协同驱动落地实践;构筑“1+3”平台型组织生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的应有之义;建构“1+5”融合式市际合作机制,切实发挥市域主体驱动功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四轮驱动;数字技术

[作者简介]李武玲(1985- ),女,山西万荣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贺静(1981-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谢红霞(1964- ),女,山西临猗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基本方向。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突破院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领域壁垒,形成产教良性互动“双赢”局面 [1]。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目前,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夯实基础。然而,产教融合“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短板仍然存在,甚至出现浅层次、松耦合的“两张皮”发展态势[2][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有必要重塑发展模式、建立协同机制。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1.政策层面:立足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才源流,职业教育通过政校企研多方协同,借助产教融合制度安排服务国家发展政策部署,致力于技能型社会塑建[4]。尚需注意,在部署层级过多及实施主体分散的情况下,产教融合在跟随政策导向调整过程中被淡化、扭曲的程度也就越高[5],极易陷入“施而无效、盲目再举”的怪圈。《意见》强调“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提供基本遵循。国家需立足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第一,宏观指导层面。《意见》作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系列部署,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保障。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动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引领产教深度融合。第二,操作实施层面。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安徽、河北、山东等省陆续出台关于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推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落实。各省级政府需根据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系统构建符合省内实际情况、具有地域特色的产教融合制度,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三,激励保障层面。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聚焦产教融合出台“土地+财政+税收”组合式激励政策,助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产教融合载体,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享的特色办学模式。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认定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达2.49万个,年均增幅达到8.6%。

2.产业层面:结合发展需求,推动产教同行。就系统构成的角度而言,产教融合可以视作社会产业与职业院校各类要素的有序交融,可满足社会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然而,现实是产教融合专业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规模存在严重脱钩,难以实现适应性协同育人[6][7]。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驱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破解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8]。《意见》在部署“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时,强调“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当前,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部分地区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例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坚持“立足光谷、服务湖北、服务武汉”的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该校物联网专业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专业+一个行业龙头企业+一个产教融合企业+N个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了两届“后订单班”,培养流程已经非常企业化。为此,产教融合应当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推动产教同行。

3.技术层面:契合智慧化趨势,建设产教融合新载体。迈入技术变革时代,5G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持续发展,以其“器物之变”引领职业教育生态变革[9]。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变革,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支撑点与原动力。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及经济产业深度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型技术,配以符合专业教学与产业实训的3D课程资源,进一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形成产教融合平台,渐次提升产教融合质量[10]。在职业教育领域,各职业院校正探索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和资源创设教学场景,并通过打造智慧教育平台致力职业教育发展提质增效[11]。截至2023年2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已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在线精品课6700余门,视频公开课2200余门,覆盖专业近600个。《意见》在部署“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时,强调“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借助数字技术可打破专业限制、重构知识图谱、创新知识呈现,助力受教群体实现泛在化学习,形成灵活开放的产教融合组织模式,赋能产教融合提质增效[12]。

4.市域层面:促进多主体联动,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实践的融合产物,承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职能,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典型制度[13]。当前,在国际环境波动、生产要素资料等因素制约下,国内经济改革、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紧迫压力,迫切需要提升劳动力素养[14]。《意见》强调“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例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1+1+N”(校—校—企)三段式联合培养机制,即毕节职院(2年)+东部职业院校(0.5年)+ N家东部优强企业(0.5年),实现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

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多主体联动,有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形成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多主体联动可助力形成政治空间、产业空间、院校空间相互交织重叠的嵌套形态,利用多主体跨空间联动溢出优势驱动制度资源、技术要素、信息资源有机集聚[15],助力产教融合高效发展。

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

1.构建思路。本研究构建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主要包含政策系统驱动、产业协同驱动、数字技术驱动及市域主体驱动4个单元。其中,政策系统驱动是基于宏观视角进行战略引导、紧密部署并给予条件保障。产业协同驱动是基于产业视角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旨在解决当下的“校热企冷”问题。数字技术驱动是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产教融合载体的有益探索,促进数字技术与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市域主体驱动是遵循政策规划进行的创新布局,借助多主体联动发挥增值效应,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构建需考量政策之器,遵守同向同行原则;遵循产业之道,秉承应时应势原则;应用数字之术,恪守系统创新原则;抓牢联动之法,严遵多元共融原则。

2.框架结构。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是由若干关联单元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内嵌共生、相互联动,共同支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每一单元在整体框架中均具有自身明确定位与清晰职能。政策系统驱动单元处于第一层级,对其他单元的构成及职能产生引导作用。产业协同驱动单元与数字技术驱动单元彼此联动,相互渗透。市域主体驱动单元贯穿于其他单元之中,对体系功能发挥具有支撑、服务与连接作用。

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的实施路径

1.打造“1+31”阶梯型顶层设计,助力政策系统驱动全面落地。《意见》将“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需完善多方共赢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一方面,布局以中央政府“1”为核心的顶层设计。中央政府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视角,对产教融合的管理机制、信息交流、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等进行系统谋划,破除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实现多方共赢。同时,有关部门需要从法律上规范产教融合,健全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完善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条例和细则,致力于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落地。另一方面,完善以地方政府“31”为补充的顶层设计。31个省级政府应当协调省内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职能部门,加快出台符合区域实际、彰显发展特色和契合自身诉求的产教深度融合指导性文件和支持性政策,进一步优化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体制。另外,省级政府需动态调整产教融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1+4”全方位协作机制,赋能产业协同驱动落地实践。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需要立足产业这“1”个出发点,从组织、内容、方法、模式“4”个方面建立全方位协作机制。

第一,重构组织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支持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产教融合组织创新,着力引导更多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第二,重塑内容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创新产教融合内容,打通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耦合与匹配的体制障碍,推进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第三,重建方法体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积极与企业联盟、和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在技术类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重建产教融合方法体系。第四,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需求,建立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大师培育于一体的发展模式,纵深推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3.构筑“1+3”平台型组织生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的应有之义。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要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将数字技术作为产教融合整体性、系统性变革的先导力量,形成产教融合新范式。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产教融合“1+3”平台型组织生态,以数字化思维深化產教融合。

第一,构建以“1”为核心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职业院校需结合行业需求先行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然后设计虚拟场景、创建虚拟对象,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真实的实训操作和实践探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构建以“3”为辅助的“创新发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合作服务平台”。其一,打造创新发展平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应当准确把握创新发展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推动职业院校成为加速创新驱动发展、催化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策源地。其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上的资源主要由优质职业院校联合优秀企业共同开发的标准化课程、示范性课程以及各种拓展资源组成。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应当合力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优质产教融合资源集成共享。其三,打造合作服务平台。政府部门牵头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构建合作服务平台,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让利,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4.建构“1+5”融合式市际合作机制,切实发挥市域主体驱动功效。围绕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这“1”共同体功效,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机构“5”个维度建构“1+5”融合式市际合作机制。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协调与合作。政府要完善政策制度,主导建立多元协同、共建共管的保障体系,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明确各方的权责和义务,明确产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合作方式和目标,保障市域主体驱动单元良性运转。市级政府之间可探索构建联席会议、发展论坛等协商机制,确保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和表达权。第二,促进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可基于自身优势专业,对接产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推动产教融合提质升级。第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主导建立学校、产业、区域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引导跨市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信息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聚焦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助力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第四,企业要发挥主动性。企业要主动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更好地把创新资源要素聚合起来、协同起来,加大资源投入,创新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加快推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转化应用。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对接新职业,瞄准新业态,构建融实践教学、应用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第五,加强多机构协作。市级政府部门可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引导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科研组织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为产教融合提供金融支持及技术支持,打造高效政务环境。

五、结语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了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系列目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深入,将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尝试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四轮驱动”体系,借助政策系统驱动单元、产业协同驱动单元、数字技术驱动单元、市域主体驱动单元的协同配合,助力产教融合提质增效。未来,来自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仍需聚焦产教融合开展深入探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输送紧缺应用型人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胡万山,叶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82-89.

[2]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

[3]雷望红.组织协作视角下产教融合实践困境与破解之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04-109.

[4]周艺红,张启明,王正才.服务建设技能型社会:地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9):46-49.

[5]沈洁,徐守坤,谢雯.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与路径突破[J].高教探索,2021(7):11-18.

[6]李新生.高質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38-46.

[7]罗成翼,王琦.湖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0(6):86-96.

[8]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6):95-102.

[9]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12):98-110.

[10]张志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0时代的内涵演进、应然追寻、实然状态与路径抉择[J].成人教育,2022(3):66-73.

[11]戴娅玲,孟川杰,冯健,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12):13-19.

[12]何静,曾绍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动力、逻辑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3(5):85-92.

[13]刘来兵,陈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动因、框架与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106-11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工业稳增长:国际经验、现实挑战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22(2):5-26.

[15]聂挺,聂劲松.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优化的逻辑与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2(6):25-33.

猜你喜欢
四轮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技术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选育用管四轮驱动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四轮驱动 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什么是四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