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民医

2024-03-04 13:08贾倩颖王新伟
大学生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基层医院慢性病

贾倩颖 王新伟

郑致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从大二开始的3年中,郑致成组建了以肥胖人群为主要对象的慢性病管理团队,发起校园“享瘦食堂”健康饮食活动;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他又帶领本科生调研组深入江苏各地,查找分级诊疗制度的“短板”,向南京市高淳区卫健委、医保局递交了关于“医联体建设”“上下转诊制度”“家庭医生模式”等建议

2018年9月刚入校,郑致成和所有医学生一样,把未来的人生目标定为当一个“名医”。可上了一段时间课程后,他感到自己与目标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沟壑,不是用多少课程和书本能填上的。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

不久,郑致成参加学校组织的医学知识宣讲和校外实地调研,从听众的热烈掌声和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渴求中,他尝到自己“被需要”的满足、充实和幸福,感到要填平自己和“名医”之间的沟壑,先要做一个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结的“民医”,怀有医者父母心,把最好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带到病人身边,帮他们科学养生,减少病痛,提高生命质量。

2018年12月,郑致成在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看到一篇关于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有身体肥胖超重者3亿人,他们中因肥胖、超重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占88%。

郑致成吃了一惊,立即请教任课的马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慢性病患者?”马老师也是学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室营养专业的医生,他告诉郑致成:“这些慢性病都耽误在‘要病没病’萌芽时。这期间医生一般不开处方药,而是告诉肥胖超重人群要控制饮食、多运动。可如何科学饮食和运动?有的患者懂一些科学知识却坚持不下去,而更多的是不怎么懂,却相互在微信群里转发一些不科学的养生知识,甚至去听医疗伪科普讲座,乱买一些保健食品。时间长了,这些患者不仅没控制住体重,还加重了病情,最后戴上慢性病患者的帽子,不得不终身吃药。”

“能不能和同学一起成立一个公益组织,利用自己作为医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帮助肥胖超重人群科学减肥,一是防止萌芽期患者转成慢性病,二是延缓慢性病病程?”郑致成把这个想法跟马老师一说,马老师又惊又喜:“我们医生可以决定患者吃什么药,但决定不了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你们成立公益组织,成为患者科学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也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郑致成来到学校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政府有关部门,打听到成立公益组织不仅需要10万元认证资金,还要有主管单位。郑致成找到江苏省一家慢性病管理协会,看到协会负责人一脸惊讶:“你一个刚读完大一的小孩子,能干成这么大的事儿?”随后又说,“我们可以做你的主管单位,但10万元认证金你得自己想办法。”郑致成又找到马老师,听到斩钉截铁的声音:“我给你们出这10万元!”

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帮人减肥”慢性病管理志愿者服务队开张。这支队伍有30名本科生,都是郑致成通过校园网招募的。马老师也从自己带的研究生中派了5位硕博生,负责服务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征得学校附属医院同意,郑致成和队员们在医院就诊记录中,筛选了200多位病情轻重不同的慢性病患者,分头给他们打电话,把“帮人减肥”解释为来医院就诊后的附加服务:除了医生的处方药和饮食、运动建议之外,再由医学生提供减肥的日常监督管理。患者一听直叫好:“你们这是‘买一送一’送福利!”

控糖术与技

郑致成让30位志愿者每人建一个微信群,群里拉进8至10位患者,要求他们每天做两件事:一是告知自己的营养情况,把一日三餐通过拍照上传到群里;二是告知自己的运动数据,把微信计步器或运动手环上的数据,也通过拍照发到群里。

每位志愿者每周也做两件事:一是给每位患者建立档案。根据每天接收的照片、身体数据等信息,计算他们每天、每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和消耗量;二是每周给每位患者出具个性化健康报告。志愿者在硕博生的指导下,分析本周营养物的摄入量及搭配、运动量的强弱,提出下一周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方案。

郑致成还建立疑难问题的会诊机制。遇到病情和健康数据复杂的患者,志愿者和硕博生集体研判,实在不行就请教老师。有一位血糖较高的患者反映:“我按时吃降糖药,主食也按医生要求每餐吃50克米饭,但血糖却一直降不下来。”郑致成组织同学重点观察这位患者一周,发现对方说得没错。他又让对方把一周饮食包括零食在内,全部记录在案发过来,发现零食中有土豆、山芋、煮玉米,都是含糖量较高的食品,便大声发问:“土豆、山芋、玉米、红薯这些东西,哪是零食啊!”对方恍然大悟。

有一次,郑致成刷手机时看到一款针对年轻人的减脂APP,心想我们也可以使用APP来处理数据啊!通过老师介绍,他联系到南京一家数字化开发研究所,谈妥以成本价开发APP,并很快在200多位患者中推广:患者把每天的饮食和运动等数据,直接发给APP处理,不再通过微信群发给志愿者,大大减轻了志愿者的工作量。

郑致成把志愿者腾出的时间和精力,又用到学校的“享瘦食堂”开发上。他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喜欢点的“减脂”外卖餐中,有40%左右名不副实,营养搭配并不科学,还卖20到30元一份。郑致成与学生食堂管理部门谈妥:每天中餐和晚餐,在食堂开设一个专门的减脂餐售卖窗口,标注“享瘦食堂”字样和说明,并在校园网络媒体上宣传。减脂餐菜谱由志愿者和营养专业的老师提供,食堂制作,每份卖15元,每天能卖200多份。为了让减脂餐持续热卖,郑致成和志愿者又调研同学们的口味,请厨师变着花样做。

登门280户,写一份报告

大一结束时,郑致成到南京一家三甲医院跟诊实习,看见来门诊看病的人天天爆满,不仅把医生忙得连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还挤占重病人的问诊时间。病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排队缴费、取药上。

郑致成估算自己接待的病人:至少有20%患的是头痛、嗓子痛等感冒发烧常见病,至少10%患的是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他们只是来进行抽血化验、测体温、量血压和开药等日常复查。也就是说,三甲医院每天接待的病人中,有超过30%的患者完全可以去家门口的基层医院看病,为自己和别人节省更多时间。郑致成又向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请教了这件事,得到的看法基本相同。

联想到社会上呼吁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郑致成产生一个想法:走出校门搞一次调研,找出产生这个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写一份调研报告供决策部门参考。这个想法又得到了老师的赞成,老师说,10年前国家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后,各级医疗部门都在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做法。比如为了落实“基层首诊”,一些基层医院医生与病人签约,被称为“家庭医生”。

一放暑假,郑致成就带着6位剛读完大一的本科生同学组成调研组,冒着高温跑了江苏省各个地方,在城镇居民、各级医院和政府主管部门中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访谈会。调研组问居民:“得了感冒发烧等小病和慢性病复查,为什么不去家门口的社区或乡镇医院,却偏要花半天、一天去挤城里的大医院?”“听说你们和家庭医生签约,他们常来吗?”

居民回答:“基层医院比以前确有进步,比如政府投资买了不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药费报销比例比大医院高一些。但与大医院比,有很多不足。比如药品不全,对病人疗效好的药品,在这里经常短缺。”“家庭医生跟病人签约倒是很多,但来一两趟就不怎么来了。”

调研组去基层医院访谈:“家庭医生为什么签约多,联系却少?”医生回答:“病人太多,我们忙不过来,确实有心无力。”

郑致成和调研组同学跑了20多天,共登门拜访居民280多户。8月初,他们回到学校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他们提出几个重要建议,包括:让身边守护神意识入脑入心,强化基层首诊制,基层医院也是联系、沟通大医院专家的桥梁和纽带;收入分配向家庭医生倾斜,建立健全一线医务人员的业绩考核制度。家庭医生直接面对居民,他们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成为实现分级诊疗的锐器;大手牵小手,建立紧密型的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疗联合体,将基层医院的业绩与大医院的考核挂钩,既可以解决两级医院上下转诊不通畅、医疗诊断报告互不承认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

近2万字的调研报告《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的建议》,被送到南京市高淳区卫健委、医保局,其中三个建议,成了区里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参考之一。这份调研报告被江苏省教委评为省级优秀调研报告,郑致成带领的调研组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实践团队”。

郑致成走在“民医”路上,这是通向“名医”的坚实之路。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基层医院慢性病
家庭医生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