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四”!

2024-03-04 13:08未明小精灵
大学生 2024年2期
关键词:哲学系尝试导师

我是一名北京大学研究生“四”年级的同学。“四”并不是真正的四,而是一个恰切而又巧合的比喻。今年,是我的GAP year,我选择住在北大附近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再次“入驻”北大课堂,力争成为一名优质的旁听生。

未明小精灵,一枚已经毕业的北京大学戏剧专业研究生

准备继续深造是因为去年我的博士申请结果不尽人意,所以不得不“出此下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身份有些“特殊”,是毕业后再进校那一刻。

“您好,人脸认证失败,请出示您的身份证。”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些失落,无奈不得不出示了我的校友ID。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入校感受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温故,真的可以知新!

为了缓解GAP这一年孤独感,首先我选择重新旁听导师的“表演理论与实践”这门课。其实,这门课在我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修过了,也是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再次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除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之外,我还有了另一重体会——知新。

我的本科硕士专业都是表演方向,自然对表演的一些理论与实践“烂熟于心”,一开始我并没有非常关注这门课程,曾经“开小差”的时光已经数不清了。再次回到课堂,除了一种久别重逢的熟悉感,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真真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这次在旁听导师的这门课程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理所应当”,而是静下心来从头至尾好好地听了这门课。

失落感,唯一的好处就是让我这颗浮躁的心稍微安定了下来。

“世界上有三大表演体系吗?”导师在课堂上发问。

“梅兰芳、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没等师弟师妹反应,我已经脱口而出,那一瞬间我傲娇基础知识自己并没有遗忘,并因此有一些沾沾自喜。

“是吗?”导师亲切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下课后,导师叫住了我并拿出了一本论文集《黄佐临论文集》和一杯咖啡放在了我的面前。

“小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这个学术名词,你怎么还在混淆呢?这是《黄佐临论文集》中的一篇论文提到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学术名词,我只是在课堂上试探性地问了一句,没想到你竟然‘上钩了’。你博士备考这么久了,这么基础性的问题怎么还没有解决呢?”那一刻,我尴尬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马虎的小黄同学,做学问要仔细,看书要有耐心。学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出来的!”

这一次我承认我的学习有漏洞!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导师跟我提过很多次,但是那个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特别的“牛”,一副不愿意服输的样子,虽然口头上应和,心里却从没有真正地觉得自己有多不足。也许,成长就来源于“摔跟头”,如果没有这次相对孤独的“GAP year”,以我年轻气盛的骄傲模样,我是一定不会再一次走进我熟悉的课堂,像一个“新生”一样重新听课、做笔记。

温故,是真的可以知新啊!

導师还为我专门开出了书单,里面涵盖人类学、心理学、表导演学等等,都非常有益处,而最有帮助的就是胡导写的《戏剧表演学》,对我的业务能力提升帮助很大。

去年下半年,我在知网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与表演理论相关的。一篇是关于戏剧演员的声音训练,另一篇是关于声音大师菲茨莫里斯的研究,并且完成了一项奖学金论文项目。我想,如果我没有耐心去重新学习,这些论文灵感是不会随之而来的。研“四”的生活,比前三年收获大多了!

自我突破,“召唤神龙”

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戏剧,熟悉这个领域的朋友都知道,美学对于艺术学科的重要性。从研一开始我就下决心要进修一些哲学系的课,但每次选完课,最终都是一个结果——退课。由于毫无美学基础,且美学名著的学习太过于晦涩,我实在不愿意,且没有“能力”及心情去仔细研读,所以,经常学到一半儿我就退课了。要么就是给自己做了一堆心理建设,开学后在看到课程任务后的第一时间,就直接果断退选。三年来,我和美学的缘分一直都没有断,可是我真的没有信心上完这门课。

去年,我再一次浏览了哲学系的课表,看到欧阳霄教授新开了美学课“艺术哲学原著选读”(美学专业课程)后,我犹豫再三,万般纠结。

“不抱任何功利心,我就随便听听就好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走进课堂,我躲在最后一排,缩在一个角落里,有些“虚”。

第一堂课老师讲的是王夫之“现量”美学理论,赶巧我之前在《中国美学大纲》上面学到过,慢慢地我尝试随着老师的思路重新认识这个美学理论。说实话,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还是有种很艰难的感觉。我没有美学基础,加之老师的教学背景是中西比较,所以上课的时候会有大量的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文献。对我真的是致命一击。但是,与以往心境不同的是,此刻的我并不再抱着完成课时目标的心态,而是选择用一个“普通路人甲”的身份去学习。

过往我一直害怕因为能力问题导致这门课程结业时分数过低,所以每次我都兴致满满地选课灰溜溜地退课。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研“四”了,课程的分数与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我可以非常放松地去听课了,虽然课程中我第N次想放弃,但放平心态后,我首先承认了自己的无知,也正视了自身的能力问题。

“老师,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我想问一下席勒的游戏说的理论起源。”

课下我鼓起勇气主动找到老师,询问与我的博士计划书相关的美学问题。

“你是哲学系的同学吗?”

“不,我不是,我是一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我对美学很感兴趣,但是我没有基础,所以我过来学习。”

没想到我可以如此坦诚大胆地说出这些话。曾经我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眼光的人,尤其是北大的老师们。毫不避讳地说,我曾经怀疑他们是否瞧得起我,因为我是一个艺术生,并不是一个正经的文化生。这好似一个心魔一直困扰着我。在真诚地跟老师沟通后,我发现他们都很欣赏我的专业,不带任何偏见。

这个学期我一边尝试听这门美学课,一边重新纂写我的博士计划书,我找到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并且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开始尝试读一些与戏剧相关的美学名著。我开始关注狄德罗,开始尝试看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虽然有些理论我依旧看不懂。换一种心态,我每天会尝试总结我看懂了多少,慢慢地我发现随着我的积累,我能看懂的东西真的越来越多了!

研究生“四”年级上半学期已经结束了,我一点都不孤单,更重要的是,我换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从原来的“我可以吗?我好像不行”变成了“不管我可不可以,我都要做我可以的事情”。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是一种自足又舒适的学习、生活状态!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哲学系尝试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丸子的朋友圈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V eraW an g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导师榜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