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07 04:06王丽丽李宁张晓慧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王丽丽 李宁 张晓慧

[摘 要]作为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等工程人才。本文依据文秋芳提出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框架,从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教师链四个维度构建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精神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实现立德树人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106-04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新工科”概念,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教育部提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推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1] 2019年4月,新工科成为国家开启“四新”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2]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体,理工类院校需要创新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大学英语对于新工科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还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研究,如刘正光、岳曼曼(2020)在解读立德树人基础上提出外语课程思政转变理念和重构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刘建达(2020)提出基于BIPA模型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文秋芳(2021)构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等。二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如陈雪贞(2019)以最优化理论为框架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杨婧(2020)结合教材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案等。三是结合具体课程阐述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如刘重霄、林田(2021)提出了“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翟峥、王文丽(2021)基于“课程思政链”研究了“媒体素养”课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法等。目前,尚未有学者从新工科角度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本文依据文秋芳(2021)提出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框架,结合理工类学校特点,构建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精神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满足培养具有立足中国特色、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国际视野”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新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基于课程思政链的新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大学英语是面向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基础通识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传播中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为主要目标,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链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按照“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3]三个步骤实施。

首先,育人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与学习外语知识和技能相关,隐性目标与思政育人有关”。[3]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总目标、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包括“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4]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5]从目标来看,大学英语课程对新工科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基于以上目标合理设计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将“隐性目标显性化”。[6]理工类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挖掘国家政策和中西文化共性的思政元素以外,还需要合理加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为例解释如何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的三个步骤:首先是设定教学目标,这一单元的标题是When work is a pleasure,课文内容都是关于工作,因此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显性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工作者和劳役者的差异,明确工作类型和社会地位无关,而在于个人工作态度和满足感。课程思政的隐性目标是要求学生从国家政策、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三个方面更深刻地理解“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中华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从行动上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品格。

其次,在合理设定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从教材语篇中深度挖掘育人元素,同时以国家政策、时事新闻、传统文化、身边事例等资源扩充思政内容。课文体现的育人元素是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即使平凡的岗位也会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理工类院校毕业的很多学生可能一生从事的职业都是与巨大工程中名不见经传的一个环节有关,在讲授这个单元时引入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案例是最好的思政资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独手焊将卢仁峰”的英文视频,通过他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度和敬业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工作可能很普通,但只要秉持“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认真态度,一样可以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还需要从身边寻找鲜活事例,我校是典型的具有光辉历史的理工类院校,为我国船舶行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大国工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与单元主题吻合,因此将其作为思政内容创设交际情境,学生所熟知的案例不仅与思政主题关联紧密,同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和文化传承,实现育人目标。

教师在确定贴切的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之后,开始进入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选择的教学材料和设计的教学活动”。[3]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多模态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活动以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为主,依据产出导向设置随认知逐渐提升的语言产出活动。本单元设计的项目是“寻找你身边的杰出校友”,在理解工作意义的基础上,每名同学通过搜集材料或者访谈方式讲述一位杰出校友的故事,分四个步骤完成:一是搜集校友的相关资料;二是通过文字介绍校友的事迹;三是录制推荐校友的视频;四是优秀学生课堂展示。学生讲述的校友故事中既有在海洋、船舶、航天等国防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有在学校倾心培养学生的院士和教授,还有默默无闻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学校历史和杰出校友的了解,从校友身上学习到爱国和爱校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树立了为国家和为国防贡献力量的志向。

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内容,能够实现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目标,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提高了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内容链是“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3]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管理链

大学英语课程授课对象包括全校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差异显著。单一的授课方式无法保证个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一个包括“制度空间、人文空间与物理空间” [3]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生态系统不但能够保障思政内容链得以实施,还可以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的要求制定学习制度,构建公正公平共同遵守的制度空间。制度包括课程学习规定、课堂纪律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学生对这些要求的遵守情况与教学评价结果直接相关。在首次课的“导学”内容中讲解具体要求,明确各项制度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学习行为。课程学习规定明确列出每学期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要求,提出明确的量与质的标准。如大学英语(三)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两章慕课的线上学习,规定每周完成一个小节,学习的进度和课后练习得分计入课程过程性评价。课堂纪律要求涵盖出勤、课堂参与、听课效果等课上综合表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的签到、抢答、点名等功能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对于积极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带动课堂沉闷、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小组学习规范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合作方式,保障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既维护小组的共同利益,也关照成员的个人利益。

制度空间使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制度化,互帮互助的小组协作学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关系是人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培养是实现“新工科”学科交叉和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拔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学习和研讨的协调统筹工作,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领取具体任务。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关系,提升小组和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学习氛围。小组在准备任务提交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沟通合作,学生要改善与人交流的方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沟通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在共同学习中能够互相学习,互为补充,通过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认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这些也是课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内容。小组内部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在班级层次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参与讨论,共享经验,促进班级的共同进步,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需要合适的物理空间,在智慧教学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高校,建构线上线下虚拟与实体结合的物理空间能够延展教学空间,有助于形成实时交互和泛在学习的师生共同体。教师在智慧教学平台建立虚拟学习空间,设置问题答疑和学习讨论,学生留言后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反馈,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课程思政和语言知识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安排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线上虚拟空间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一对一的共同体。线上空间允许学生随时接收和回看教学内容,弥补实体课堂时间短、内容多的不足,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实体教室是师生面对面互动的物理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桌椅的布局,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教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空间,教师构建了个体、小组、班级三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发挥线上和线下空间的优势,保障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开展。

制度空间、人文空间、物理空间三维互动的课程思政管理链不仅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隐性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制度空间规范了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人文空间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交叉融合能力,物理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增进教学的多向互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链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评价包含“评价内容(评什么)、评价方式(怎样评)和评价主体(谁来评)”。 [3]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构建了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过程、思政素养四个维度,评价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学生、智能评阅系统成为三个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维度多样,既包括课程的显性目标,如通过笔试检测学生阅读、听力、翻译、写作语言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口试检查学生口语和交流目标是否实现;也涵盖课程的隐性目标,如通过课堂表现和线上学习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组任务考查学生合作能力,通过学期项目检查学生选题内容是否符合育人目标。

评价方式由产出评价、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产出评价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完成的产出任务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过程评价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终结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水平的评价;自我评价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中,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评价主体除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之外,数字平台因具有评价客观、准确、高效等特点,自然也成为现代英语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教师主体作用在于科学设计评价题目和评价标准,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中,通过观摩和评价其他同学的产出任务,学生逐渐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修改打磨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培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iwrite、U校园等数字平台和智能评阅系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同时对学生提交的写作任务进行及时评阅和反馈,帮助教师统计分析学习结果,从而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主体构成的评价体系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检验教学显性和隐性目标的达成情况,充分验证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链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教学热情、教学组织等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课程思政隐性元素之一。这些影响包括教师形象、教师精神世界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3]教师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

教师的外在形象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衣着得体,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的教师能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敬业的品质,也能吸引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注意。教师恰当的语言手势和身体姿态能够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正面影响,学生能够学会在社会公共场合如何自信表达自我和有效沟通,在培养学生“做人”的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

教师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交叉学科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学承担学生全球思维、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養。教师的爱国信念、道德标准及政治立场直接影响文化差异的解读,例如,在讨论国际热点问题或者文化冲突时,教师解释的立场和视角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价值观念。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远大理想的教师会从国家观念正向分析问题,既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国际交流。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持之以恒品质的形成。

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严慈相济”。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方面做到公正公平,能够根据班级制度或者评价标准严格要求。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尤其照顾到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以宽容和耐心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比较庞大,但是老师对学生问题的及时回复和详细批阅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热情与负责,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显性要素,教师的品格行为则是课程思政的隐性要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既能有效组织实施课程思政,也能培养出知识丰富、视野宽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应该仅局限于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而应该是覆盖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学。依据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课程思政链建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解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内容链是基石,管理链是保障,评价链是手段,教师链是关键,四条课程思政链的有效衔接和合理设计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实施目标,助力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7).http://www.moe.goe.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210/t20181017_351890.html.

[2]向明远.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中国外语,2020(1):19-24.

[3]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3):47-52.

[4]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翟峥,王文丽.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21(6):63-67,10.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成果(ZGWYJYJJ11A011);哈尔滨工程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外语‘工具+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G2022B12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丽(1980—),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李宁(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张晓慧(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