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2024-03-07 15:39肖成笑刘鑫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肖成笑 刘鑫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国民价值取向、思想风貌以及行为特征的生动诠释。作为实践基础上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人格以及精神气节都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凸显了它的当代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对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实践起着重要作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在教育实践中,以现代化手段赋能情境性教学,涵育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环境,筑牢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构建长效文化育人机制中发挥其培根铸魂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1-0054-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不仅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也是当代教育的生动素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 高等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能进一步增进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一、新时代高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的文化基因,跨越时空凝结成当代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内蕴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其意义关乎党的事业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高等院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社会主义立场,也是满足人才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高等院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战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3]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守正创新”指导原则基础上,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传播主体和媒体集群,是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方面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因此,关于国际传播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首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途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通过交换学习、出国访学等方式,让大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开阔其国际视野。最后,根据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思考、自我实现的能力。高等院校在引领提升社会精神层次、驱动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使命,高校思政课堂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战场,高校要搭建好传承国学、以文育人的践行平台。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道路上,高等院校要提供有效載体和育人模式,形成多维度的育人样态。

(二)高等院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高等学校是传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推动理论创新的阵地,是深入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舆论阵地,也是“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培育具有国际化理念人才的教育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4]。”高等院校的“全球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实践模式上依据中国国情,秉承文化自觉的理念。在理论层面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实践层面通过积极回应“为何能”“为何行”“为何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高等学校能够从国际文化传播的维度,“有效克服不同文化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的差异,尤其是在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5]。”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内宣到外宣、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元到多元,让世界人民了解和认同具有感召力的中国文化、具有说服力的中国话语、具有亲和力的中国形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化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特点之一,就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联结,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现代实践,也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现代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先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即二者价值的贯通融合。一方面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伦理观念相融相通,另一方面又与中华民族的时代特点相结合,是具体实践中的“新拓展”,这种“同而不同”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高等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助力建设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教育建设的科学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互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传承过程中的产物,二者相为表里、一脉相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现代化表达形式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集着中华民族经纬天下、创建文明的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不谋而合,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又拓展出更多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维度上存在着相对适用性。以“民主”为例,传统儒学的“民主”多是强调平民对帝王压制的反抗,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不只是顺应政治维度的文明,而且是与人民民主、生态民主、法治民主等价值维度相协调发展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发展趋向的一种现代实践,这些民本思想、和谐精神,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思想源泉,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渊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为思政教育提供深厚的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观的重要本源,起着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即能弥补应试教育的单调性,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唤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推动高校育人工作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协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言行,大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知识转化为切实的道德行为,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行知统一的教育目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党的工作实践表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味孤立地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片面化的结果,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修正航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其次,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激进和保守。既不能动摇中华文化的本位地位,也不能故步自封、拘泥保守。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另一方面,在过程中必须充分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结合中国特色来开辟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发展道路。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建设工作中,需始终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在国家事业的战略角度,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怎么培养这一问题,明晰思政教育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大方向。

第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国务院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学生履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又与文化教育质量有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融”起来。如今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便是文化冲突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两个维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我们既要反对激进也要反对保守,应采取一种批判继承、融合吸收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合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要勇于改造和摒弃,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可经过筛选和打磨后进行合理吸收。教育材料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吸收方式可以灵活,利用手段可以多样,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德育过程中两个维度的矛盾,也使传统课堂展示广阔视角和发散思维属性,焕发生机。

第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蕴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强调人本理念,通过提炼《礼记》《中庸》等典籍中的伦理思想观念等,强化对学生的人本教育。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在融入教育中,要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自强不息、扶正祛邪的传统,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传统美德为教育主题,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核心品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二)在教育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第一,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情境性教学,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首先,延伸融入渠道,丰富与当代教育结合的表达方式。比如大家熟知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运用文字和音像相结合的方式,无形中拉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是导入新课的绝妙素材。其次,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化意识,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实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中提升自身素质。采用小组探究、专题讨论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信心。最后,在文化和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不要只注重花哨的展现形式而忘记了有效教学的初衷。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辅以多样教学手段,达到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诚然,二者的结合不能囿于教条、稽留于本本,而要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社会、环境教育中的渠道。一是以校园渠道为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通过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营造浓郁的学习传承文化氛围。二是以社会渠道为辅,开辟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与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举办共建活动,或进行常规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三是以学习组织和载体平台相辅助,创造条件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宣讲团,组织微博、微信、微视频“三微”一体的传播方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各要素间的有机整合,所以要推动载体的创新,给予优秀传统文化广阔的融入空间。

第二,強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力与践行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需要在实践中验证,而情感因素是行为选择的重要驱力,因此要以情感需求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参与式的实践课堂,将传统的静态教学与实践体验融合联动,调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填鸭式”教育已不再适用于当代学生,要想充分发挥好当代教育在坚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作用,就需要使其主动走近优秀传统文化。而自我教育法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个体期望,以内在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离不开理论教育,理论基础指导自我教育,系统的理论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强化认知能力。只有意识到自我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不足,才能正视优秀传统文化,并转化为对文化的自主性学习,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我教育相互融合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第三,构建长效的文化育人机制,提高文化育人融合过程的成效。加强科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建设的关键是保障二者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保证融合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健全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融合离不开长效教育机制的建设,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形式,以确保二者融合的效用顺利发挥。既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最大限度优化文化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管理职能科学有序运作;又要规范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能落到实处,与相关部门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全面夯实铸魂育人工程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只有坚持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协同发展文化教育合力。时代的命题始终要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中化育健全人格,在落实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中,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全方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EB/OL]2018-5-11/2023-4-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4]李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思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

[5]李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思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5.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译介策略与国际传播理路研究”(22XWB200) 。

作者简介:肖成笑(1985—),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刘鑫(2002—),女,研究方向:文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The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Xiao Chengxiao1  Liu Xin2

( School of Western Languag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lifeli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styl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refore,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practice, the unique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integrity ar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comb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lucidate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simple values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cohesion, and in continuing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adhering to the direction of Marxism in terms of form and content, and explore the rich resources contained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practice, modern methods are used to empower situational teaching, cultivate a teaching environment that incorpo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and establish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inspire and practic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reality. In building a long-term cultural education mechanism, it plays a nurturing and soul casting role.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