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驱力中收获成长

2024-03-08 04:22萝北
家教世界·V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脑妈妈孩子

萝北

如今,“鸡娃”已然发展成当下的主旋律:一岁上统感,两岁学英语,三岁学书法、画画……鸡娃鸡到最后才发现,真正优秀的孩子,拼的是自驱力。自驱力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有后劲,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哪怕一开始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有些笨拙,也能在后面弯道超车。而没有自驱力的孩子,就像“学酥”,只有使劲“捏”着才成型,一旦松手,立刻垮掉。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是天生的。在0~6岁期间,他们不需要管理和强迫,也能在懵懂中学会行走、穿衣、涂鸦等等。过多干预,反而会抢夺孩子手中的方向盘,让他们心生抵触,进而失去自信心和自驱力。为了一时的好成绩而破坏孩子的自驱力,实在得不偿失。

不做下面这3件事,就是在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第一,不让唠叨破坏孩子的大脑

姐姐是小学班主任,她曾和我分享班上一名男孩厌学的案例。这名男孩成绩虽不拔尖,但一直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并且性格开朗,在班上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但自从孩子妈妈结束外地务工的生活,回家专程照顾儿子,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多科老师发现,孩子上课爱走神,喜欢低头搓橡皮、抠手指,情绪低迷,成绩也有所退步。

直到在一次妈妈和孩子都在场的沟通中,姐姐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姐姐刚一开口问孩子,是不是最近遇到了困难,孩子妈妈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要在心里憋着。我也没有要你出人头地,但学习的事情你得自己放在心上啊。”

妈妈的一波输出并不严厉,但话说得密,内容又提供不了实际帮助,孩子在一旁插不上话,情绪也眼见得烦躁起来。在姐姐的安抚和调解下,孩子才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妈妈的话很多,她完全不听我说什么,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一点点小事,她都要拿来大做文章,说我一通。” “一样的话,翻来覆去说很多遍,真的很烦。”

我们常常觉得“唠叨”是在表达爱意,但学者吴伯凡指出:“唠叨”其实是在说一种没有对象感的话,看见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选择性。唠叨对孩子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伤害还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试想,一个被唠叨声持续刺激的孩子,他的大脑一直疲于应付情绪上的波动,他还怎么专注地思考眼前的数学题呢?相反,另一个在平静、温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哪怕起跑慢了点,但他有一个未被破坏的大脑,他就有足够的精力专注应对眼前的困难了。

第二,不将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曾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一边哭,一边声嘶力竭地问爸爸:“我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把我的事情做完了,我玩有什么问题吗?”爸爸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没问题没问题,你可以玩一会儿。”但马上就补了一句:“但你不能玩太久。”女孩的情绪瞬间爆发,哭着说:“我9点就睡了呀,你什么时候看我玩到半夜?”“你每天给我那么大压力,让我好好学习,长大做这儿做那儿,你自己怎么什么都做不到?”

生活中,像视频里爸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的爸爸职场失意,为了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可能会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塞满补习班。有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无能为力,就硬逼着孩子吃很多他讨厌的食物,因为那是她表达爱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孩子一方面疲于应付父母的失控和焦虑,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生事物,自驱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超强掌控力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焦虑。能够做到“不用自己的焦虑惩罚孩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每当我们想要扳正孩子时,不妨问自己:是孩子真的错了,还是我在焦虑?是孩子让我失望,还是我对自己没信心?放手让孩子去試错,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不以“为你好”阻止孩子独立

媒体人周奕君曾说:“孩子和家长的角色总是错位的。”当了父母以后,我们都太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子。初衷是好的,却全然忘记自己还是孩子时,多么希望父母能够让自己做主。我们都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点小份的,大份的你吃不了。” “选这个颜色的衣服,它更衬你的肤色。”“学这门兴趣班,它对你升学更有帮助。”

这些温和的劝告,初衷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和决策的权利。我们总想着,孩子得大一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殊不知,放权越早,孩子成长得越快。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一名15岁的初中女生报名参加一套线上课程,培训老师发现孩子妈妈是唯一没进群的家长。没有家长的监督,小姑娘照样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而这样一个自驱力极强的孩子,源于一对敢于放权的父母。孩子学龄前,爸妈就让她自己选择上哪所学校。爸爸妈妈会为孩子耐心解答:哪个学校的操场更大?哪个学校的老师更加和蔼可亲?哪个学校的饭菜更好吃?哪怕有些许害怕,孩子还是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

上学时,妈妈看到优质的课程,也会发给女儿,至于是否报名,妈妈则完全尊重女儿的意愿。看似放羊式教育,实则让孩子提早试错,提早进步。你看,当我们把选择的目的当作是“收获经验”,就没有了对“选对”的执念。人生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与其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不如让他自己在风浪中学会扬帆。

一项针对9~21岁少年的判断力测验结果显示:14~21岁的孩子在判断力上得分基本一致,而9岁的孩子得分也只是稍低而已。这并不意味着9岁孩子的判断力更低,只不过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实操经验。

保护孩子的自驱力,将控制权还给孩子

其实,孩子的自驱力并非来源于他做好一件事的客观能力,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的信心。想要保护孩子的这份信心,就得学着把成长的控制权还给孩子。就像《觉醒家庭》里说的那样:

让家不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让家是孩子绽放的土地,让家是孩子练习翱翔的天空。

少些言语,少些约束,适当放手,你会发现孩子会回报给你超乎想象的惊喜。

猜你喜欢
大脑妈妈孩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