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2024-03-08 03:12朱满华林星镇彭天忠侯新聚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1期
关键词:夹脊淋巴引流术

朱满华,林星镇,彭天忠,侯新聚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发病率可达70%[1]。SHS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疼痛,伴有关节活动障碍等,如处理不当,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畸形,阻碍康复,甚则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针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上除基础治疗外,一般采用徒手淋巴引流术进行治疗。本研究观察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SHS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Ⅰ 期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每组50例。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B脱落2例,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A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18±3.01)岁,平均病程(2.15±0.17)个月。对照组B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31±5.12)岁,平均病程(1.93±0.15)个月。治疗组男25例,女24例,平均(59.83±2.64)岁,平均病程(2.07±0.13)个月。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审批号:KYKS-2020039)。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制定[2]。所有患者影像学诊断均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恢复期间(1~3个月)突然出现单侧手部水肿,同时伴有同侧肩、腕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等。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中风的诊断标准[3]及《中医内科学》中痹证的诊断标准制定[4]。症见头晕,半身不遂,患侧肢体水肿、疼痛或活动受限,舌淡黯,脉沉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后SHSⅠ期的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病情平稳,意识清楚,配合治疗;首次发病,病程在2周至6个月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伴有其他重大疾病或传染病者;因凝血功能障碍、晕针等原因无法接受治疗者。

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治疗期间病情突然恶化者;不配合治疗、依从性差者:在研究期间出现排除标准中的情况至少1项者;资料不全,无法进行疗效评估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基础治疗[5],所有患者予以降压、降脂、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休息时患肢取良肢位摆放,同时进行适当的主被动训练,如Bobath握手上举训练等。

2.2 对照组A 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颈八穴定点介入治疗,颈八穴即肩外俞(双侧)、肩中俞(双侧)、C5夹脊穴、C6夹脊穴。颈八穴定点介入操作方法如下。①术前准备:复方当归注射液(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1078)、5 mL注射器、消毒用具等。②消毒:取碘伏在治疗区域严格消毒。③注射:嘱患者取合适体位,术者使用5 mL注射器刺入穴位,无回血后在每个治疗点予以0.5 mL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④出针:注射完毕后,取棉球压住进针点,迅速拔针并按压1~2 min。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

2.3 对照组B 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徒手淋巴引流术。嘱患者取仰卧位,肢体放松。术者以静止圆手法先后激活两侧终池、颈部及腋窝淋巴结区;淋巴引流顺序依次为患侧手部、前臂、上臂、腋下、肋间区域、颈部和锁骨下,最后治疗健侧颈部和锁骨下,操作时手法轻柔[6]。每次治疗45~50 min,每周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4周。

2.4 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颈八穴定点介入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无痛计0分;轻微疼痛,能忍受,计1~3分;疼痛影响睡眠,计4~6分;疼痛难以忍受,计7~10分[7]。②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内容包括上肢、腕、手、协调能力等,评分越高提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8]。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内容包括活动能力、上肢功能、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工作或劳动等,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9]。治愈:患肢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无明显肌肉萎缩;显效:患肢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活动轻度受限,无明显肌肉萎缩;有效:患肢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受限明显,有轻度肌肉萎缩;无效:患肢关节疼痛无缓解,活动严重受限,肌肉萎缩严重。治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VAS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

(2)FMA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4)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6%(43/49),高于对照组A的76.00%(38/50)、对照组B的72.92%(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目前SHS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今比较认同的是与患肢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手关节过度牵拉、“肩-手泵”功能受损有关[10]。引起SHS的疾病较多,如上肢创伤、截瘫等,而脑血管病引发的SHS占12.5%~70%[11]。SHS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Ⅱ、Ⅲ期治疗效果差,因此应在Ⅰ期尽早进行干预治疗。西医治疗SHS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及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口服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疗效迅速,但有胃肠道刺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SHS症状描述与中医“痹证”“偏枯”相似,《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巢元方认为偏枯与气血偏虚、邪气独留等密切相关。SHS病位在脑,病机多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同时夹杂瘀血、痰湿等。曹丽娟等[12]提出,可从经络角度治疗SHS,经络是潜行于皮、脉、肉、筋、骨之间的缝隙结构,故在治疗时主张循经络缝隙调整、疏通经络。

颈八穴分别为肩外俞(双侧)、肩中俞(双侧)、C5夹脊穴、C6夹脊穴,其中肩外俞、肩中俞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所在经脉循行路线包括小指、腕关节、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故肩外俞、肩中俞可治疗肩背及上肢疾患。“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是对夹脊穴定位的表述,经络理论认为夹脊穴为膀胱经与督脉经气之转输点,故针刺夹脊穴能同时调节两条经脉,起到整体调节作用;其次从解剖上看,夹脊穴区分布有脊神经后支,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其所支配的肌肉、骨骼及筋膜[13]。C5夹脊穴、C6夹脊穴位于颈部,针刺可改善颈部、脑部血液循环,并通过调节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颈、脑部的微循环[14]。当归中富含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当归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发挥抗炎、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循环等作用[15]。

SHS患者存在肩-手泵机制受损,必然影响其患肢静脉及淋巴回流。淋巴引流术是一种在皮肤表面治疗的技术,可改善淋巴功能,加速淋巴回流,对非心源性水肿的治疗作用效果较好,同时通过神经末梢减压,加快炎性物质代谢,也可用于治疗疼痛[16]。淋巴引流术适应证包括淋巴水肿、脂肪水肿、特发性循环水肿等,临床中多应用于癌症或外科损伤,以缓解水肿。

综上所述,颈八穴定点介入结合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SHSⅠ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患肢运动功能、后期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观察指标以评分为主,缺乏一定的客观性,缺乏治疗后远期评估,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夹脊淋巴引流术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颈夹脊”源流考略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