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切入点探究与教学设计

2024-03-10 04:24詹立平张建军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思政植物

詹立平,张建军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专业课应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育人作用[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相关统计显示,关于中医药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2020 年的发文量较2019 年增长了约4 倍,至2022 年文献数量已超过330 篇。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表明课程思政已成为中医药院校的热点研究领域[3]。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制药、中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药用植物解剖、药用植物形态、药用植物分类以及资源开发等方面内容,是中药鉴定学、中药材加工学等重要前导性课程。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十分丰富。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道德品质[4]。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必须要深挖专业课程的特点,巧妙地将素质教育与传道授业交汇融合,在点滴渗透之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5]。因此,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搜集适宜的思政元素,探究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的最佳切入点才是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

一、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切入点

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郑晓吉、金虹[6]主编的《药用植物学》 为版本,分别从绪论、药用植物解剖、药用植物形态及药用植物分类等方面着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笔者总结了药用植物学绪论部分(见表1)、植物解剖(见表2) 和植物形态(见表3)等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除此之外,植物分类部分的思政元素也更加丰富。

表1 药用植物学绪论

表2 植物解剖

表3 植物形态

对于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可分别引用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和蕨类植物奠基人秦仁昌的事迹;讲到地衣植物,可引入伦敦烟雾事件,强调地衣植物对于环境监测的指示作用;讲到苔藓植物则可以引入诗文赏析类思政元素,如清代袁枚的《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纠错(苔藓植物无真正的花),进而讲述诗的意境(每个平凡的人都拥有绽放的机会),由此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励他们勤学上进。

对于裸子植物部分的麻黄科,可讲述麻黄碱与冰毒的关系,进而引出我国限购含麻黄碱类感冒药的规定,教育学生在药品销售与监管中要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同时说明裸子植物银杏科中仅银杏一个种,为孑遗植物,遍布全球的银杏几乎均源自于我国东部种群,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对于被子植物中马兜铃科的木通与关木通,可引入“龙胆泻肝丸事件”,教育学生树立正本清源、守正立新的理念;讲到蔷薇科植物杏,可引入“杏林的传说”,加深学生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理解;讲到木兰科八角茴香,可引入一些误食有毒的莽草中毒的案例,强调正确辨识药用植物的重要性;讲到兰科的天麻,则可引入天麻之父徐锦堂的事迹;讲到罂粟科罂粟,可引入罂粟制毒相关知识,教育学生远离毒品,遵纪守法;讲到木犀科连翘,可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例,强调传统中医药在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除了上述内容,被子植物部分涉及很多诗词赏析类的思政元素,如:讲到蔷薇科桃(桃仁),教师可引入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描写的换桃符的场景,“桃”与“逃”谐音,体现了人们期盼平安幸福的朴素愿望;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写道:“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处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利用其浓烈的气味,去秽辟邪;《诗经》中提到的蒹葭即为禾本科植物芦苇。如上所述的诗词类的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二、思政元素类型分析

药用植物学知识体系庞杂,思政元素不胜枚举。在思政元素的形式上,笔者将其分为人物故事类、典型案例类、人生感悟类、诗文赏析(民俗文化)类、历史事件类、传说故事类等。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运用时应分门别类,各有侧重,发挥不同思政元素的最佳效果。

(一)人物故事类思政元素

药用植物学领域有很多知名的医药大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重点介绍细节,可用列数字的方式生动讲解。如讲述钟扬教授事迹,他援藏16 年,为我国西南地区种子库采集4 000 万颗种子,被誉为“毕生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改进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带领科研团队历经7 年时间,终于在第191 次实验中发现了青蒿素。16、4 000 万、7、191,看似普通的数字,在医药大家的感人事迹中却变得无比鲜活与震撼。用数字说服人,用细节教育人。学生沐浴在这些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中,思想境界会逐步得到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也会逐渐地得到升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二)典型案例类思政元素

典型案例类思政元素涉及一些社会热点的公共卫生事件,涵盖真伪辨别、基源鉴定、用药副作用、药品流通、药品监管等诸多方面。如“龙胆泻肝丸事件”,起因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用关木通代替木通。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含量很高,可导致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纵观“龙胆泻肝丸事件”,让学生明白孰是孰非。教师在介绍案例的过程中可带领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牢固树立正本清源、守正立新的药学专业思想。

(三)人生感悟类思政元素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在引入思政元素时可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引入“三观”教育方面的素材:年轮的形成——教师可渗透植物在不断的积累中厚积薄发,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之美,敬畏生命;叶镶嵌现象——植物积极地利用阳光,努力地生长,拥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教导学生要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引申到团队的分工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小植物,大道理。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

(四)诗文赏析(民俗文化)类思政元素

诗词与中医药的交融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的魅力。如南宋辛弃疾所作《满庭芳·静夜思》,词中蕴含24 味中药,文采绝伦,构思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诗经》 《西游记》 《水浒传》以及一些唐宋诗作中也蕴含着大量的与中医药有关的诗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章节选用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我们医药人热爱、学习与传承中医药的信念,激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五)历史事件类思政元素

讲到罂粟科罂粟时,教师可以延伸到罂粟如何从药物蜕变为夺命之毒,进而讲到我国近代的鸦片战争,教育学生禁毒、守法,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在学习药用植物分类部分地衣植物时,对地衣植物可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联系到“伦敦烟雾事件”,仅仅5 天时间,伦敦因烟雾死亡人数达四千多。此次事件轰动全球,也成为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教师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六)传说故事类思政元素

许多药用植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美好的传说。譬如桔梗,在朝鲜语中叫“道拉基”。在我国朝鲜族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中,“道拉基”是一位姑娘的名字,她的恋人含冤入狱,姑娘悲痛而死,葬在了恋人砍柴必经的山路上。第二年春天,一些紫色的小花在她的坟上悄然开放,人们称这种花为“道拉基”。桔梗花寓意着永恒而无望的爱。通过传说勾起学生对美好纯真爱情的向往。除此之外,还有程咬金与益母草、华佗与紫苏等民间故事,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巧妙地加以运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三观”教育,还能够巩固课堂所学,一举多得。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下为菊科部分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案例,以供参考。

(一)课前导入

1.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屠呦呦团队获得诺贝尔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青蒿素提取和应用的艰辛历程。介绍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黄花蒿(A. annua L.)和菊科植物青蒿的有关知识:黄花蒿(A. annua L.)的地上部分做青蒿入药,含有抗疟物质青蒿素;菊科植物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不含抗疟成分[7-8]。

2.教学效果

课前导入,让学生掌握青蒿素的来源,启发学生建立正本清源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中深入

1.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菊科亚科。通过黄花蒿,引出菊科植物的识别特征。菊科为被子植物第一大科,共计3万多种,我国约拥有总种类的8%。利用PPT 展示植物检索表,介绍菊科亚科的分类依据,学习科学的植物学分类方法。

知识点二:代表药用植物菊花。引入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领悟菊花不畏风霜,傲然怒放的高洁品质;引入毛主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诗中的“黄花”就是菊花。因为菊花在重阳节前后开花,所以菊花又被人们称为“节花”,了解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习俗。

知识点三:代表药用植物红花。学习红花药材的鉴别特征,引入“不法商家以红花充当西红花进行销售”案例;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启发学生探索红花与西红花的鉴别要点。

知识点四:代表药用植物蒲公英。学习蒲公英的典型特征;教师描述儿时吹落蒲公英的情景,唤起学生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知识点五:菊科的常用药用植物。简要介绍小蓟、大蓟、茵陈、牛蒡、苍耳等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功效等内容。

2.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课中内容深入学习了菊科植物的科属特征和亚科的分类,掌握了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掌握红花与西红花的鉴别特征,熟悉了蒲公英的典型特征和药效价值,了解了菊科其他种类药用植物的特征等相关信息。通过课中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资源保护意识、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同时,通过诗文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其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

(三)课后融入

1.教学过程

教师利用课尾几分钟的时间梳理授课内容,指出重难点并布置课后任务:每名学生在校园中选择一种菊科植物,介绍其生物学性状、分布、用途等相关内容,附图片,制成PPT 文档,上传到学习通平台。

2.教学效果

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实践能力,树立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信念,同时也提升了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分析

上述教学设计时长为40 分钟。在课程导入时,利用代表药用植物菊花、红花、蒲公英等渗透思政元素,类型分属于人物故事、诗文赏析、典型案例及人生感悟。课前导入利用视频资源讲述人物故事,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入形式。纪录片《本草中华》和《本草中国》中的一些视频资源可供中医药院校教师选用[9]。课中选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提高了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教学设计整体上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思政元素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过渡自然,引用得体。药用植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不能面面俱到,喧宾夺主,要做到主次分明,润物无声。讲授思政元素的时间不要超过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要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授课时长。

思政元素可让教学内容升华,绝不能生搬硬套和嫁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多角度去挖掘一个素材不同的闪光点,这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执教能力。如何把思政元素的育人价值发挥到极致是所有一线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的重要课题。中医药类院校要发挥院校特色,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改革,发挥教师引领作用,逐步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机制[10]。

总之,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率先行动起来。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同时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提高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思政素材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课程思政不能闭门造车,教师应具有开放精神,集体备课,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政治性、职业性、融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11],进行思想碰撞,紧跟时代的步伐,源源不断地挖掘出契合育人目标的思政元素。有关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可参考“两分四精六步法”[12],充分结合本专业某一门课程的特点,凸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此外,如何考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课程思政的效果应从言、行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笔者在考核环节尝试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开展“我与植物对话”“家乡的药用植物”等系列讲座,由学生主讲、独立完成素材搜集及PPT 制作。讲座完成后进行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整体来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升,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考核模块,考核标准尚待完善,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思政植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