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园写铜,盒拓互见
——侯汝承写铜史实钩沉

2024-03-10 00:55杨未君石家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农拓本墨盒

◆杨未君( 石家庄 )

近代书画铜刻艺术发轫于150年前,由清代同光年间京师琉璃厂刻铜艺人陈寅生挥写序章,继而民国初年北方画坛领袖姚华、陈师曾吉金染瀚,领军发扬,众多书画名流积极参与,蔚然成风,终于形成了文人铜刻艺术的华彩乐章,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史实。最早对这一美术史现象予以关注的,是收藏圈,是收藏墨盒、镇尺等铜刻文房的铜刻爱好者,正是因为这一小众收藏群体的持续研究、深入发掘,名家亲笔书画铜刻艺术引起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

在铜刻爱好者的收藏实践中,对名家亲笔的鉴赏、品评,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盒拓互见”。互见,即交互出现、互相参见的意思。“盒拓互见”,即一件刻铜实物(墨盒和镇尺等)和这件实物的老拓片(旧拓)先后都出现了,藏友们往往把实物和旧拓一起谈论、欣赏、把玩,以丰富鉴藏的乐趣—有旧拓存世(或拓本有著述),墨盒实物也出现了,能够吸引多方面的关注,也丰富了交流、讨论的话题。据粗略估算,目前发现的近代名家书画铜刻的拓本(包括著录于文献、出版物中的)应有数千之数,而实物和拓本都存世而相互佐证、交相辉映的,仍屈指可数。最近,有一组“盒拓互见”的藏品,不仅老拓、墨盒相继出现,而且书画铜的作者为笔者首见,或者说,是这位书画名家的写铜作品第一次被发现,填补了我们美术史学习的知识空白,增加了我们对近代书画铜作者(参与者)队伍的认知,还是颇有研究价值和鉴赏趣味的。

这组“盒拓互现”的藏品,就是《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及其旧拓。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图1)精白铜制,品相完美,正方形,9×9×1.9(厘米)。底铭“淳菁阁 工”。这类超扁的墨盒一般都是定制的,其功用把玩、观赏大于实用。盒面精工绘刻高士赏梅图,左上有题跋文字曰: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乙丑秋日仿冬心并录其诗,汝承画。印文为“侯生”。

图1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医诚斋藏)

准确理解盒面题字是欣赏的第一步,我们先来读诗。好在这盒面上的诗句平白如话,不难理解,是说:“多谢当年山僧分了株野梅种上,(这不开花了),虽然花开得并不茂盛,那也闭门把我忙坏了,(试问:老夫忙什么?)我忙着一边想象着梅子的酸香,一边凝神在数梅花的花须呢。”感受到这诗意的独特了吗?以忙写闲,以俗写雅,以物质生活的清寒衬托精神世界的富足,以专注自我表达对世俗的无视,这性情的独具一格也没谁了吧?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金农是清乾隆时期文人画家的顶流,其《野梅图》(图2)是经典之作,清人方薰《山静居论画》有云:“画有可不款题者,惟冬心画不可无题,新辞隽语,妙有风裁。”而金农自言:“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金农每画必题,每题必出己意,往往自赋新辞。于是金农题画诗遂自成风格,影响深远。尤其是这首“野梅瘦得影如无”的题画诗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是最能代表金农独特性格、文人精神的辞章之一。金农《野梅图》影响了后世无数书画家,曾被许多知名画家摹写创作,这次被侯汝承先生摹写在墨盒上:画面被倾斜45°的围墙分成两个空间,墙外留白不表,院内梅树老桩虬曲,瘦梅点点,高士望梅踱步,意态悠然。画面中部右侧是一道门,颇用了些许笔墨—是紧闭还要用木杠顶上的门。这是一种态度,是清高,是隔绝,是对俗世的硬刚。金农有另一首梅花图(图3)题画诗,明白写出了其中的缘由:“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不开门,是怕墙外的俗人扰了梅花的清韵。侯意园是懂金农的,画面照搬,题诗全录,并未模仿金农最具形式美的漆书,这是因为侯的书法自见功力,另一层深意恐怕是耽心过分的形式冲淡了读者对诗意的玩味吧。

图2 金农《野梅图》(网络图片)

图3 金农《梅花开后不开门》(网络图片)

乙丑是1925年。这是意园侯汝承向金农致敬的作品。侯汝承(1860—1937),字意园、河南开封杞县人。少时天资颖慧,奋志笃学,以县、府、院三试案首(第一名)考得秀才被传为美谈。曾在保定任直隶署布政司理问、行唐知县、阜平知县等职,奉法循理,方正廉洁。民国初年曾任京师军政执法处发审官等。1934年回汴侨居,3年后归杞,1937年2月病卒,享年77岁。

侯意园是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的画家,在美术史上很少被提及。坊间有《侯意园先生诗画金石纪念册》(图4)一书,对其一生的艺术做了颇为详细的介绍。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书画(图5、图6)艺术,下编是先生的诗集。上编开篇卷首有《意园先生传》,作者署为“壬寅举人愚表侄蒋藩拜撰”。蒋藩(1871-1944),字恢吾,号蓼庵,学者、藏书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乡试举人、晚清及民国年间河南著名学者。祖居睢县,后迁杞。蒋藩在文中介绍侯意园先生生平交游时写道:

图4 纪念册书影

图5 侯意园绘花1(载《纪念册》上册)

图6 侯意园绘花鸟2(载《纪念册》上册)

“晚寓旧都与樊云门秦右衡马积生李闇斋诸老为诗酒之会,樊赠句云意园八法造精微,逼近忘庵典草衣,推服尤至。……先生博闻强记,诗画外复致力金石文字,清季张香涛相国端午桥尚书盛伯熙王廉生两祭酒时就商榷;民元以来,梁任公章太炎杨星吾诸先生皆乐与游,渊源所渐,故诗古文辞大小篆兼金石篆刻咸造精诣。工鉴别,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皆绝佳,搜集名人书札数百通,择优影印;又嗜古印玺,得秦汉以来珍品次第考释,为意园印勼八卷,诗勼二六卷,印石录二卷皆行世,古玺释文集各若干卷藏于家。”

由此看来,侯意园不仅是诗人、书画家,还是一位收藏家、金石学者。光绪丁亥(1887—1888)年间,清末著名金石学者吴大澂在豫任河督,见其诗书画俱佳,曾邀其入幕,以已就府事婉辞。1901年慈禧太后自西安回京途经保定时,在行宫见其所绘帏幔,颇为赞赏,曾召见嘉勉,从此画名更盛。1902年著名学者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省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长期主讲莲池书院]受命赴日考察教育时,他曾作《送行图》相赠,当时京城名流争相题咏,一时传为佳话。侯汝承学养深厚、交友广博,于诗画外尤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在大小篆、隶书及金石篆刻上亦成就卓著。

《侯意园先生诗画金石纪念册》书中《意园先生传》后,有先生的入室弟子张广仁序。张广仁家世显赫,是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近代军政闻人]的大女儿。《张广仁序》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先生晚年归杞后的生活和对先师的怀念之情,读后令人动容。

“师花卉、翎毛、山水无不精绝,尝仿古名画,虽名家难辨真伪,名遂大噪。居家院落恒畜虫鸟,借以写生,因之所作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喜收藏,收藏历代名迹、印章等极夥,非至交不以示人。及余及门,每夏曝晒,辄俟余暑假助理之,遂得大开眼界,其中印象较深者,为仇十洲作团扇仕女,画一少女垂双髻,执团扇立桥上,斜枝映托,骋目景色,娴静淑逸之态,畅目直可忘忧,其情状迄今犹历历在目。”

“师幼耽典籍,兼嗜书画,由于功力深厚,故作品清逸有致,品题诗稿,迅捷有物,字尤端秀苍劲。近世以书画名时者多矣,或以书著,或以画传,二者兼隆,已不易易,能书画又擅诗词者,南张北傅外,其唯吾师意园先生欤。”

侯意园写铜和收藏家黄济国

《侯意园先生诗画金石纪念册》一书,并未提及侯意园的写铜艺术。从侯意园的交游看,其参与写铜或受樊樊山和梁启超影响,更直接的原因或许和黄济国有关。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同光派重要诗人,湖北省恩施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著有《樊山全集》。樊樊山与侯意园交厚,“寄迹北都,更以书画篆刻为事。常与樊樊山、梁任公、章太炎诸先生游,樊氏多推崇。”(见《张广仁序》)樊樊山作为近代著名诗人,与陈师曾的父亲陈散原过从甚密,两位诗人都曾吉金染瀚,在墨盒镇尺上留下亲笔作品。有资料证明,目前藏于刻铜收藏圈的《梁启超书姚华画十二铜屏拓本》(见《梁启超与茫父十二铜屏拓本赏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年第3期)是樊樊山的旧藏,樊樊山和姚华都是梅兰芳的老师,侯意园接触并认可亲笔写铜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这件作品的诞生,与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个黄济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此盒盒面右侧,有“黄济国识”四个字。黄传霖(1894—?),字济国,江西宜黄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早岁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归国后曾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亦曾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其人喜收藏书画,有书法作品见于拍场。收藏家怀莲斋朱瀚藏有一枚齐白石蟋蟀图墨盒(图7,载《民国刻铜文房珍赏》第112页),是铜刻收藏圈的明星藏品,是海上大家唐云大石斋旧藏,这件名品屡见著录:唐云曾写信委托荣宝斋修理子口,被荣宝斋王大山经理记录在《丹青品鉴录—王大山的鉴定人生》一书中。这件大名鼎鼎的墨盒,就是黄济国定制收藏的—墨盒的底铭为“宜黄黄传霖藏”(图8)(详见朱瀚《齐白石蟋蟀图墨盒》文,《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7年第9期)。我们知道,墨盒底铭一般都打上店铺的名称,以定制收藏印作为底铭,极为罕见。黄济国为齐白石早年最主要的藏家之一,收藏齐白石老人画作既多且精。齐白石的名画《雏鸡幼鸭》(图9),上有白石老人的题跋:“济国先生嗜书画,即藏予画,此幅已过十幅矣。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尤难得也。余感而记之。齐璜。”从目前的史料来看,黄济国的收藏,除了书画,亦包括近代名家的书画铜刻艺术,是最早关注文人书画铜刻的收藏家之一,也是名家参与亲笔书画铜的重要推手。

图7 齐白石蟋蟀图墨盒(怀莲斋藏)

图8 齐白石蟋蟀图墨盒底铭(宜黄黄传霖藏)

图9 齐白石赠黄济国《雏鸡幼鸭》(网络图片)

我们常看到书画题跋文字用“识”(读为zhì)字,即“题识”,一般是先写一段话,然后是“某某某识”,表明这段话是“某某某”写(讲)的,这个“识”,是“志”“记”的意思;此盒盒面的“黄济国识”,前边并没有文字,这里的“识”,窃以为是记号、标记的意思,也是“识”字的一种规范用法,也读为zhì。这里的“黄济国识”,表达的或许就是“黄济国藏”的意思。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拓本

图10为此盒民国时期的拓本。印象中,拓本先于墨盒出现在墨盒收藏圈,藏于沽上收藏家孙爽玉泉斋中。孙兄收藏墨盒老拓片甚夥。拓为刷拓,应是京师琉璃厂淳菁阁(此盒的底铭为“淳菁阁 工”)旧物。淳菁阁,是京师琉璃厂名店,店主为张研农,是陈师曾的弟子。淳菁阁在近代书画铜发展史的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许多资料的出现和淳菁阁有关。例如齐白石和淳菁阁主张研农的通信,多次提到齐白石亲笔写铜的细节,是研究近代书画铜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图10 侯意园摹金农野梅图墨盒拓本

一般认为,这种刷拓为初拓本,是铜师将墨盒刻好后,在上石绿前拓制,一为留底所用;一为给书画铜作者回馈、留作纪念—因为亲笔书画铜是画在盒面上的,经铜师镌刻,原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复存在—书画作者是很需要这样一张拓本的。初拓为数无多,非常珍罕。

侯意园写铜,在近代亲笔书画铜运动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侯意园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又有理办洋务的经历,眼界开阔,思维进取维新,故而美术理念既能根植传统,又能接受革新,对新兴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从出生年龄来看,陈寅生生于1830年,陈师曾、姚华生于1876年,侯意园生于1860年,也符合“承上启下”的设定。此盒创作于1925年,处于民国书画铜刻艺术的鼎盛时期,细品此盒的刀工,也是一件成熟、精彩的作品。相信侯意园参与创作的铜刻精品应不止一件,还有更多,让我们期待惊喜的发现。

补记:笔者关注近代书画铜刻的相关史料有年,特别有新的墨盒镇尺实物、老拓出现,尤其是这位书画家(名家)参与书画铜刻创作的史料颇不为人知,最能引起笔者考证、梳理的兴趣,遂拉杂记之以为谈助。及见侯意园写铜老拓及实物此盒,即颇为惊艳,因为又多了“盒拓互见”的实例。2023年秋,欣闻藏友医诚斋主有缘入藏此盒,群中发图共赏。收藏家玉泉斋主遂将珍藏多年的拓本相赠,以成盒拓同框、“盒拓互见”之趣。藏友间互动高谊,令人感佩,也值得一记。

2023年12 月记于云在堂南窗之下

猜你喜欢
金农拓本墨盒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陈道明
陈杰
达云飞
马金海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印象派画家」金农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贾养材墓志》拓本
金农热线为农日夜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