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路径探索

2024-03-11 01:03刘安琪
中国德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融合

■ 刘安琪

苏炳添回到母校

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以及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小学探索“体育+思政”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发挥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推动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形成“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的育人模式。

一、“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广泛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政治观念、传递价值理念、塑造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有效形式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作为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根据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将体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体育的情境式体验宣讲科学理论,挖掘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助于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同频共振、协同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

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主管的公办小学、初中、中专一体化专业学校,承担着体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市级青少年业余体育的训练任务。学校秉持为上级体育部门、优秀运动队培养和输送人才,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专业学生,为社会培养有文化科学知识、有体育技能的全民健身骨干的办学宗旨,立足办学实际,明确了“学训结合、勤学苦练、创建功勋”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教融合、双教合作”的教育模式。

二、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学校积极探索中小学“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路径,从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入手,不断探索融合点,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体育竞技运动的项目中,坚持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感人,大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一)教育理念具有贯通性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理论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进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体育品德,是中小学“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中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教育理念的基本定位具有贯通性。体育品德融合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种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充分协调。优化和拓展“体育+思政”的价值,能使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形成正直自律、公平公正的体育道德,培养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的体育品格。

(二)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体育+思政”的教育目标是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育才。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体育+思政”融合育人,办好体育运动学校,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思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遵循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这方面,学校在小学、初中、中专一条龙培养的过程中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办学工作,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化身体改造能力,提高综合体育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具有优秀心智、能力和体质的人才。

(三)教育方法具有补充性

体育从“体”的层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从“德”的层面塑造学生思想,二者优势互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体育提供理性基础。学生养成理性的思考分析能力有助于在赛场上更好地选择战略战术,赛出风格、赛出品质。另一方面,体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感性活力,帮助学生获得健康体魄、淬炼人格。因此,体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在 “体育+思政”融合育人的过程中,通过行走中的微党课、实践中的微党课、仪式中的微党课、媒体中的微党课等多种形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补充和促进中实现预定的育人目标。

三、“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任重而道远。学校立足自身的办学特点,切实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所有项目和课程中,融入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贯穿课堂与训练、活动与评价的全过程,深入探索“体育+思政”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进行顶层设计

学校注重“体育+思政”一体化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解释,力求获得全体师生的广泛认同。学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的共性和个性,系统设置“体育+思政”工作的细化目标,在统筹学生训练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有梯度的安排。小学学段侧重培养以学生训练和生活为基础的良好习惯;初中学段侧重夯实以学生训练和社会实践体验为基础的思想根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侧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二)推进教学融合

要做好“体育+思政”融合育人工作,一方面,教师和教练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专业知识和科学理念。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应该深入理解并贯彻《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充分尊重运动员成才规律、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以及现代运动训练规律。同时,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定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具备根据教育目标和场景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思政”融合教育的不同阶段,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小学阶段要注重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以培养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注重点燃学生的体育梦想;中学阶段应着重为学生阐明各种道理,利用训练生活、情感交流、赛事活动、志愿服务、专题学习等机会,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中专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方法,在提升运动水平和等级的同时,加强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使命担当。

(三)注重实践锻炼

学校充分利用实践资源,注重实践教学模式,将思政小课堂、体育训练以及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课堂”“行走的课堂”“仪式的课堂”“媒体的课堂”“活动的课堂”中亲身体验、接受教育,在体育训练中树立人生理想。学校充分利用场馆和师资,坚持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体育训练,积极组织承办中山市各项体育赛事,让学生作为运动员或裁判助理,在亲身参与中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另外,学校主动对接各镇街、院校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实践锻炼,让初中和中专阶段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教授运动技巧和自身训练经验,使其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己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按照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带头参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专业教师开展的要求,推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项目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帮助全体教师提升“体育+思政”融合育人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素养,深入了解各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体育素养、体育水平,提高融合育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阅读会,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引导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