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2024-03-12 06:31贺雨桐徐文彬潘禹辰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贺雨桐 徐文彬 潘禹辰

摘 要:单元教学目标向上承接课程目标,向下统领单元内的课时教学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为主线,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初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以相关单元为参照,已知和未知相呼应,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以语言运用为指向,学科内与学科外相关联,精准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语文要素;人文主题

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评价和测量的依据,是师生教学的向导,也是教学重难点的来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三个层级。其中,单元教学目标向上承接课程目标,向下统领单元内的课时教学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设定并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为例进行剖析。

一、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为主线,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初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的自然单元按照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元  [1] ,因此,“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应是设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两条主线,也可称之为单元教学目标的语用目标和人文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微观层面分析单元文本,宏观层面呼应学段要求。

(一)微观层面分析文本,补单元提示之留白

设定单元教学目标首先要沿着两条主线,开展单元文本分析,补单元提示之留白。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由《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和《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三篇记叙文构成。凝练单元提示中罗   曼· 罗兰的名言,我们可将人文主题维度的目标定为“人物品质”,语文要素维度的目标定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二者可进一步整合成“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品格,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品格”。然而,三首古诗和三篇记叙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目标的?单元导语对目标的提示是否有留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三篇记叙文分别描述了船长对岗位的坚守、对乘客的负责与对生命的关怀,革命者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安定,以及普通人脚踏实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参照丁锦宏对品格教育的划分,三者分别体现了“人对他人”的责任、关怀,“人对国家”的尊重、责任以及“人对自我”的尊重、责任。  [2] 三篇记叙文都是通过刻画事件中的人物展现人物品格的,语言、动作描写都是亮点,但呈现方式不同。《诺曼底号遇难记》更注重语言描写,展现在紧急情况下船长与手下真实的对话,作者的提示语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简短但掷地有声的对话,反映了船长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和对妇女儿童的关怀备至。《黄继光》中动作描写是一大特色,作者似在人物行为处按下暂停键,予以细致的动作描摹。特别是黄继光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站起来的段落,将英雄的革命形象定格。《挑山工》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相结合。挑山工们在重压下曲折前行,腰臂、膝盖自然与他人不一样,但在日复一日的劳苦中,他们仍然显出“得意的神色”,因为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实际是作者对比自己的心浮气躁而获得的启示。只有厘清三篇记叙文在展现人物品格的写作手法上的共性与个性,才能真正落实单元提示中的目标。

与三篇记叙文不同,三首古诗的出彩处

不在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而在于通过意象的描摹营造独特的意境,用意境烘托人物的品格。比如,《塞下曲》中的“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营造了塞外雪夜,将士们准备率兵追敌的肃穆、紧张的氛围。宝刀出鞘等待已久,在茫茫夜色中,落满全身的大雪也压不住他们乘胜追敌的决心、誓死卫国的忠心,体现了将士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另两首诗则体现了坚守自我、不与世俗为伍的人物品格。《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楚山孤”先是描述了雨夜孤山图,营造了湿、冷、暗、空、孤的凄冷意境,接着笔锋一转,用“冰心”“玉壶”自喻,表达自己承受得了孤独、坚守本心的高洁品格。《墨梅》作为题画诗,借物喻己,“淡墨痕”“清气满乾坤”,表达自己如墨梅般无意争奇斗艳,只愿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意志。如此,本单元的目标就需要加入“通过品味古诗意象的选取、意境营造的精妙来感悟人物品格”一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文本分析后逐渐铺展开,在此基础上将单元提示中的目标具体化,并补其缺漏,促使单元目标覆盖到每篇选文。需要说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中的学习要求较为明确,这里不做深入分析。

以单元提示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所提炼的单元目标指明了教学的大体方向,它是我们设计学习活动的“航标灯”,确保教学不旁逸斜出。

(二)宏观层面呼应课标,与单元内容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明确了学段目标。

在设定单元目标时,我们还需根据课标中的学段要求,细化单元目标内容,让目标表述既符合学段特色,又与本单元内容相融合。 课标分四个维度提出学段要求,其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属于语言理解层面的目标,“表達与交流”属于语言运用层面的目标,“梳理与探究”则是为达到语言理解运用而采用的方法,可以不单列,只在前述目标中渗透。每一学段要求之后另列一段提示,是课标希望学生在完成以上具体目标时达到的文化与情感目标,即人文目标。因此,我们沿着两条主线可以将本单元教学目标划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与情感”四个维度:

1.识字与写字

(1)分类整理表现人物不同品格的词语;

(2)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关联。

2.阅读与鉴赏

(1)初步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人物的何种品格;

(2) 初步感受三篇记叙文中描述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品味其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3)在诗文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分析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的精妙。

3.表达与交流

(1)观察社会、积极思考,注意把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写清楚;

(2)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理解的人物品格,并有礼貌地向他人请教、回应。

4.文化与情感

(1)初步感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体验语言文字中的人物情感,品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思想智慧;

(3)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

基于单元内容和学段要求梳理出的单元教学目标,时时观照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旨归,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为导向,丰富了教学的内涵。

二、以相关单元为参照,已知和未知相呼应,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进入课堂前拥有自己的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及已学知识经验。教学的功能在于把已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往的学习经验决定了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教师检验其学习情况,把握其最近发展区,提出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更高的目标,才能挖掘其学习潜能。因此,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最适合学生的适切的单元教学目标。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与“人物品格”相关的内容编排如下页表1所示。这几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是感悟人物品格,只是侧重点不同。本单元之前的三个单元,主要聚焦儿童显现的纯真品质,包括革命者如司马光、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的爱国品质;而五年级之后的单元大多展现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属于革命文化类选文。本单元在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描绘了普通人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的品格,又展现了革命者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从语文要素来看,三年级下册“多彩童年”的单元目标“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类同,但本单元选文的人文目标是“展现人物的品质”,因此,写作目标也要随之增加难度,人物特点由一个到多个。三年级时写作展现的是人物幽默、粗心、爱闯祸的特性等,但本单元更多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   写展现人物的品质,即通过行为展现人物的思想、品性等,而非表面上的性格,由具象走向抽象。同时,这一单元的目标也为五、六年级的目标设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这样的目标设定,避免了不同年级目标的低效重复,而是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呈螺旋式上升。

三、以语言运用为指向,学科内与学科外相关联,精准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一方面,学生需要将单元选文中的所学应用到单元习作中;另一方面,学生要将本学科所学的言语智慧、读写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前者关注读与写的关系,是学科内的应用;后者关注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学科外的应用。

(一)学科内的应用

首先是读与写转化的学科内应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两个方面,听、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为说、写的输出做准备。写作心理学提示我们,学生在进行表达之前,需要通过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来构思  [3] 。因此,我们需要在阅读选文时,积累语言材料、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结构,以此作为写作构思的基础,语言表达的样例。

从叙述结构来看,阅读和写作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文章的结构图式,成为写作的先行组织者。  [4] 本单元三篇记叙文的结构都可作为学生叙写人物品格故事的借鉴。品格故事的情节类型多以问题解决型和发现型为主,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甚至链接材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都是典型的问题解决型故事,遵循着“事件发生背景”“陷入危机”“危机解决”和“结局”的情节线索。  [5] 其中,背景和陷入危机是故事的起因,危机解决是人物道德品质的集中展现,是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写作时需要重点记叙的。其结局不仅是事件的结局,更是被叙人物的结局,借助危机的解除与人物的牺牲两者结局之间的强烈冲突,呈现人物品格的伟大。而发现型的故事,如《挑山工》,隐含着作者在不经意间发现的被叙人物的品质。这种品质不如问题解决型故事中的人物品质来得强烈、鲜明,是让人在仔细品味咀嚼后恍然大悟,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学生在仿写此类故事时,要善于在平凡生活中见伟大。

再者,选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也值得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驯致以绎辞”,学习他人作品来雕琢文辞就是这个意思。本单元选文细节描写的精到之处上文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古诗词中含义丰富的诗句可直接用以评价人物品格,叙议结合,给文章增色,深化主旨。例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可用来评价坚贞纯洁、不随波逐流、淡泊名利之人。综上,单元教学目标落实过程中,读与写的目标要相互呼应,语言表达的要求要建立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

(二)学科外的应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为了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学习语言:“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6] 课程改革也强调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在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关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比如,本单元可归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此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提示“整合听说读写”“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前述单元目标落实到以下任务中: 一年一度的“班级好少年”评选活动开始了,请你推举心目中的好少年人选(可毛遂自荐),撰写演讲稿,并做主题演讲。

当然,教师在发布这一任务时需要细化要求。比如,用一件事或几件事展现人物事迹,结尾可用上学过的古诗对人物作评价等。

再如下面这个任务:“在十岁成长仪式上开展‘撰写同学录活动,用凝练的词语概括同学美好的品质,并简要记录‘他让我感动的事情。”这些生活中的活动,渗透进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适时适地勾连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让单元目标落地生根,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不可完全分割。因此,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描述及实施建议等部分也都应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纳入考量,让单元目标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王诗客.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26 30.

[2]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8.

[3] 董蓓菲.语文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86.

[4] 黄伟.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J].江苏教育,2013(45):7 9.

[5] 卢杨.叙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21:122 123.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