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实践探索
——以《红楼梦》林黛玉专题研讨为例

2024-03-14 06:18欧阳荣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林黛玉黛玉

欧阳荣华

(福州第十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对于《红楼梦》阅读的实践探索,学界与一线教师,从来都没有停止专业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脚步。尤其是2017 版课标将《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指定阅读与研讨书目,对该书的教学困惑就更加凸显,比如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 高考或涉及,怎样考才合适? 如何区分学生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度研读? 如何评价学生是贴标签式泛阅读还是贴文本式语境解读? 其实这些问题都聚焦于一个问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与评价。即《红楼梦》的阅读教学应达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特定要求与内容,应符合课标中“教学与评价建议”的相关表述,从而做到对标、达标、教学评一致。

基于此,笔者从“表现性评价”视角就高二学段《红楼梦》林黛玉专题研讨的有效教学评价做如下实践探索。

一、居于课程核心的表现目标:表现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共生关系

何谓表现性评价,学界并未明确的概念。近三十年深耕“表现性评价”的周文叶教授在其相关专著中有如下表述:“至此,我们可以给表现性评价下一个尝试性的定义: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与结果做出判断。”[1]而江苏省正高级教师佟柠则界定为:“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表现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内在素养的真实建构特征和水平。”[2]

至于对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表现目标、表现任务、评价规则等三个要素的认识,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居于课程核心的表现目标,必须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其表现性任务应符合课标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相关表述,比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3]图示如下:

图1 表现性评价的结构框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贯穿高中三个学段的学习,但不同学段,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比如,高一学段,适宜通读全书,在通读全书中对该书有个大致了解,并获得阅读该类书籍的阅读经验、策略与方法。高二学段,应在高一通读的基础上做个性化阅读指导,适宜开展专题研讨或项目式主题学习。体现对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相关层级质量描述的对标要求,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高考选拔人才的测试能力要求,做好考教衔接。

比如,高二学段就《红楼梦》人物形象赏析做项目式专题研讨,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都可做专题研讨。比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课例,这节课教学目标聚焦于林黛玉形象的诗性、审美与叹息,之所以就林黛玉形象做专题研讨,且是分析其诗性,是基于林黛玉在书中的女主角地位以及林黛玉身上的主要艺术特质。

林黛玉形象是复杂的,那么如何确定可评价的表现目标呢? 确立的依据是课标,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学习目标与内容”相关表述摘录如下: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

由此将表现目标拟写为:

(1)精读《红楼梦》与林黛玉相关的章节,理解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诗性美与悲剧性。把握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丰富的审美意蕴,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2)以林黛玉为例,探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阅读策略与测评方式,鼓励再次精读经典片段,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并乐于善于分享独到的阅读见解。

(3)通过研读林黛玉的诗,以此明确《红楼梦》以诗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以及小说以诗歌推进情节、暗示人物命运以及揭示主题的独特艺术,培养提升阅读文学经典的鉴赏能力与审美品位。

二、真实情境中的表现任务:表现性评价与教和学的一致性关系

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其理论依据仍然是课标。课标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就“命题思路和框架”,有如下表述:

(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设置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3]

所谓依标教学,对标评价,即是依照课标相应要求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而表现性评价正是在真实情境当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他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停留在“你知不知道”“你做的对不对”。表现性评价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需要学生去建构答案。为什么在课程与教学中要强调表现性评价? 第一,表现性评价能评价素养目标;第二,表现性评价的过程能促使学生素养的形成。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构成要素: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情境当中让学生做事的表现性任务;记录和衡量学生素养表现水平的评价工具。(见图2 所示)

图2 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任务

在学生高一通读《红楼梦》的基础上,高二可就其中一个鉴赏点做项目式专题研读,比如《红楼梦》的叙事艺术、诗词曲赋、礼俗文化、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形象等。这节课就将“诗性的黛玉”作为鉴赏点。课前,设计一个如下表格引导学生就“林黛玉”形象做相关的“梳理与探究”,制作林黛玉人物卡片,作为课前“表现任务”。(见表1)

表1 前置表现任务:林黛玉人物卡片

学生完成表格相应内容,即可作为其课前学习表现,对照以上表格各栏参考内容,学生根据任务完成度与正确率,对自己的课前表现任务给予相应的自我评价,也可同桌之间互评补充。

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标准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高考命题建议,围绕“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学习主题,创设课堂学习真实情境,设计不同层级与水平递进的四个表现任务:

任务一:如果林黛玉从书中来到你面前:你觉得她最想与你分享她人生哪个阶段的哪件事或哪个生活场景? 请概述这件事或这一生活场景,并简略阐述理由。

任务二:听了黛玉的亲密分享,你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与共情,如果让你用黛玉的一首诗来表达你对她的感受,你选用哪一首诗? 请分享这一首诗或诗中的几句,并简述理由。

任务三:正逢学校举办“读书节——文学经典形象海报展”,林黛玉也来观展,你觉得她希望自己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怎样的文学经典形象? 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为林黛玉设计一幅海报,并向班级同学陈述你们小组的设计意图、设计思路、构图元素、海报主题等。

任务四:以“谢谢你,曾来过——致黛玉”为题,给林黛玉写一首小诗,表达这次你与黛玉超越时空亲密接触的感想与寄语。

四个表现任务,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情境出发,以学生阅读者视角,分别就与黛玉最相关的生活场景、黛玉的诗的分享切入,走进文本进行片段式焦点阅读。在此基础上,以“肌理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来”,任务三为黛玉制作经典人物形象宣传海报。为了让学生进入真实人物情境,结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大情境,同时考虑到阅读体验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共情黛玉会期待自己在读者心里是怎样的形象,特意补充了一个说明“黛玉也来观展,她希望自己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怎样的文学经典形象”,以此增加情境的真实感、任务的典型性、解读的个性化以及审美创造的表现力。

任务四写一首小诗表达对黛玉的情感,这既是呼应这节课黛玉形象的主要特质:诗性;也是引导学生读写融通,高一第一单元就学写了青春的诗,而《红楼梦》里的黛玉,何尝不是一首最美好而又最感伤的青春的诗? 且高一高二的同学,与黛玉年龄相仿,生活中或许也会生出与黛玉相似的青春情愫与成长苦恼,一首小诗,是共鸣,也是倾诉,是跨越时空的心灵相通。故而,虽是一首小诗,在学生心里却会生发大的感触。

四个学习任务,很好地贯彻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能够引发学生课堂真实学习表现,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进阶,达到文学育人的课程教学价值。

三、判断学生表现的评价规则: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均指向素养进阶与育人

表现性评价较之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有其优势,比如,表现性评价可以评价更为复杂的学业目标与学习任务;同时可为开放性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带来更有区分度的自我评价。判断学生表现的评分规则,有精确性,有包容性和激励性。更符合素养导向的高考评价体系精神。

事实上,按表现性评价策略来设计的表现目标、表现任务,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现教与学的一致性的。同时,四个学习任务及其课堂呈现,也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学作品以及经典人物形象的育人价值。也即表现性评价的课堂,其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所进行的听说读写思活动,无一不是在表达自我,表现素养,因而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纸笔的学习结果,都实现了一次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过,若需对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更精确、更科学有效的评量,那么评分规则的制定还需经历如图3 所示的一个流程:

图3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制定

[任务一] 分享林黛玉最感动的一个生活场景。

学生分享:宝黛初见(第3 回)

黛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儿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照应“木石前盟”: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并联想到秦观诗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纳兰容若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处秋风悲画扇”。

接着学生深情诵读了此刻宝玉眼中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黛初见,宝玉眼中的黛玉,与其说是彼此凝眸,不如说二人是神遇。这位同学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分享,极富感染力,很好地表达了宝黛初见时一见如故的欣喜。而对宝玉眼中黛玉形象描绘文字的吟诵,又将这份奇缘终成空的遗憾与感伤表现出来,师生均获得极大的情感共鸣。而这份情感共鸣即是对这位同学课堂表现的最好评价。

[任务二] 用黛玉的一首诗或几句诗表达你对黛玉的认知与理解。

学生分享中提及到黛玉的诗:咏菊三首:《咏菊》《问菊》《菊梦》(38 回);《桃花行》(70 回);《咏白海棠》(37 回);《葬花吟》(27 回);《秋窗风雨夕》(45回);《五美吟》(64 回);《唐多令·咏絮》(70 回)。

其中第27 回的《葬花吟》,同学们认为最能代表“黛玉的诗性、唯美与叹息”。比如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以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代表的是对美的极致追求,黛玉希望纯净的花不要被俗物污染,花开花谢都能保持自身洁净。“黛玉葬花”实际希望他年自己也能被如此对待: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体现了黛玉对清洁人格的追求。同时“黛玉葬花”也有着丰富的隐喻,看似葬花,实则埋葬的是美好的青春、纯洁的灵魂,以及不同流于世俗的坚持。学生的分析已从诗句分析进阶到对人物形象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

[任务三] 海报分享。在此环节,同学们更是将个人聪慧与小组协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体现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展示了将艺术与文学有机融合的人文思维与综合素养。

课前每一个小组都提交了一幅海报创作作品。这份作品是小组同学协作完成的,有同学构思、有同学画画、有同学撰文、有同学分享。小组提交的海报作品是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因而课堂上展示分享时也是异常精彩。比如海报构图元素:黛玉外貌特征、典型性情、住处潇湘馆以及黛玉的名场面等,至于黛玉的名场面,各小组同学选择各有意趣,比如“宝黛初会”(3 回)“共读西厢”(23 回)“黛玉葬花与葬花吟”(23 回/27 回)“海棠结社”(37 回)“咏菊诗会”(38 回)“黛玉论诗”(48 回)“黛玉焚稿”(97回)等。尤其有一组分享的海报画的是一个低眉颔首、表情颦颦的黛玉。海报撰文用的是黛玉判词:堪怜咏絮才。海报画得传神,分享也动情。让师生共享一场诗画视听审美盛宴。

麦克泰将表现性任务定义为要求学生建构一个多方面的反应、创建产品或制作演示等的任何学习活动或评价。换句话说,表现性评价指向素养进阶与学以致用。表现性任务包含情境、角色、挑战/目标、表现/产品、受众五个要素,中小学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可从这五个要素出发进行思考。(如图4)

图4 设计表现性任务的五个要素

[任务四] 以“谢谢你,曾来过——致黛玉”为题,写一首小诗。

在该环节,教师以现场与学生一同即兴写的两首小诗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教师的小诗,其一首是吟咏黛玉这段前世今生的奇缘,只是这段木石前盟在今生终究是以遗憾收场,“颦颦复颦颦”,既是初见的喜悦,也是此生的叹息。其二首是吟咏黛玉花魂之殇,选取体现黛玉形象的典型意象:香丘、花魂以及泪珠。教师两首下水小诗,既是热场,也是从评价的角度告诉学生诗歌创作的必备要素:意象;以及这首写给黛玉的诗歌应该体现黛玉形象的独特精神之美:诗性、唯美与叹息。

事实上,诗歌就是青春年少的最好代言,青春与诗歌一相逢,就“胜却人间无数”。以下附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确见学生写诗的灵性与才情,尤其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黛玉的情感激发与心灵共鸣,让人感动。

教师即兴之作:

其一:你从青埂峰走来/偶尔投影在我的波心/此后余生/我的青春记忆里/颦颦复颦颦

其二:无尽头/何处有香丘/红楼梦里最是/那一缕花魂/那一滴泪珠

学生诗作分享:

陈浚逸同学:

你一转身,我就病了/我听见灯塔/这时哐啷一声,流泻一地/犹如你散落的发簪/黛玉/谁是金子?谁是宝玉?/落叶簌簌而下/在一隅抱着风/悄悄啜泣

李佳远同学:

今朝仍怜黛玉愁,此生多守候。消瘦偏逢冬,冷雨凄苦,无处衷肠诉。

一汪相思把帕绣,痴情难焚透。弱子性生拗,两情茫茫,妃子花尘漏。

王旭荣同学:

瑛滋绛珠灵河畔,愿以血泪偿君情。

诸芳归源葬花吟,始也奈何,终也奈何。求仁得仁又何怨?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水国点点萍。

……

从上述四项表现任务的完成与分享可看出,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都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情境中做任务,目标指向明确,过程中需调动相关学科必备知识,体现关键能力的训练,而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也是自然融入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学习过程中的。由此可见,人文学科,比如语文学科的学习成果,很适合用表现性评价策略来呈现,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都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予以评价,但未必适合精确的评分量化来评价。比如,学生的海报创作、学生的诗歌创作,学生一旦完成创作,其语文素养与文本阅读效果就已经体现,再经由课堂上的吟诵、听读、分享、感发,即是完成第二次自我评价与互动评价。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习同伴,并不能评判这幅海报或这首小诗应该打几分,或者是评定为是最好的。因为所有的创作,都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与喜好,同理,欣赏者在欣赏评价时也会带有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喜好。这是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富有人文性的独特之处,也是在学科运用该策略时需注意的。因此,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应该是指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给学生简单的评分定级。

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首先就要确保学生进入评价全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在评价当中发挥学习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作用。表现性评价策略运用要旨,通过“外显”看“内隐”,即通过学生课堂所有外在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精准度、课堂参与的活跃度和言语表达的思维含量等)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处于何等水平,并以此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契机。比如有没有达到应有的等级水平? 若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水平,问题在何处?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进阶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要切实有效运用好表现性评价,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语文专业素养、教学设计素养和教学评价素养。其中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提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修正—再实践,设计科学有效的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性评价方案,才能更精准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猜你喜欢
表现性林黛玉黛玉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黛玉为什么爱哭?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