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精准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
——以中医护理学之藏象学说章节为例

2024-03-14 06:12常佳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正确率精准知识点

常佳婧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及对中医药需求的增加,中医护理在“治未病”及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2]中也明确强调了中医药护理工作的重要性[2]。中医护理学是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课程内容为中医多门学科知识的交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中医食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等。该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学生,课时数非常有限,因此构建有的放矢的精准教学模式,是提高中医护理学教学效率的关键。

精准教学于20世纪60年代由Lindsley提出,最初是通过人工记录的方法将学生学习表现记录下来,再通过人为经验进行判断并决策[3,4]。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目前精准教学已成为一种利用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辅助教学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5]。利用数据分析及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行为进行判断,有利于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研究[6]发现,精准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本课题中精准教学模式的精准性表现在:(1)精准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制定有计划的教学方案;(2)利用数据分析手段,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3)强调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并将传统教学只专注于课前学情分析及课中教学方案制定的方式,延伸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情精准分析及具体方案的实施。

1 中医护理学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医护理学精准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借助“雨课堂”平台。该平台是清华大学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集同步课堂、课件及习题推送和反馈、弹幕式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可同步记录及统计教与学的全过程[7]。利用雨课堂平台,可将学情分析由感觉经验驱动变为数据统计驱动[8];其精准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为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9]。在具体实施中,教学过程主要包含课前预习指导、课中讲解讨论、课后知识拓展及课终教学反思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1 课前预习指导教师编写预习课件,并通过雨课堂语音功能进行讲解;学生通过雨课堂的“不懂”键反馈问题。同时,教师通过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测试题目覆盖本节主要知识点,测试内容以概念性知识为主,难度偏低。通过课前预习及测试情况,教师可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制定课中教学方案。

1.2 课中讲解讨论教师依据课前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要求,把控每个知识点的授课时间和深度。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时,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点名邀请,对课前预习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弹幕”发表观点。由此,利用双向互动增加交流的广度,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授课结束前,依据课中讲解内容进行随堂测试,测试内容以理解性知识为主,难度高于课前测试。

1.3 课后知识拓展布置学习拓展内容,延伸课堂知识的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立答疑时间,解决学生难点问题。同时结合课中学情、拓展知识及临床病案,编制测试题目,将测试难度进一步加大,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1.4 课终教学反思导出雨课堂数据资料,全面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互动次数及测试成绩,由此精准分析整体及个体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评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重点是否合理等,并再次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2 基于雨课堂的精准教学模式特征

2.1 课前精准掌握学生卡点通过雨课堂,了解学生课前导学情况和测试问题,精准分析及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预习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学习效果的“卡点”问题,并制定课中教学方案。

2.2 课中精准制定教学策略教师基于课前学情分析及专业要求,设定“一堂一策”的精准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略讲学生预习时掌握较好的知识点,详讲学生“卡点”内容及临床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点。通过课堂提问,关注重点学生;利用弹幕反馈,了解整体问题。

2.3 课后精准补充教学短板通过雨课堂教学数据,整理并分析课中教学死角。在课后,通过补充拓展内容、讨论临床病案及解答学生疑点等,补充教学不足、拓展教学深度。同时,设立难度高阶、覆盖全面的课后测试内容,研判教学效果。

3 基于雨课堂的精准教学模式实证效果评析

3.1 授课对象及内容2020 年10 月,抽取中医护理学中“藏象学说”章节,对山西某大学2020级护理专业本科新生开展中医护理学精准教学模式实证效果研究。实施时,由一名教师分别对两个教学班级进行授课。A 班147 人为实验组,采用精准教学模式;B 班159 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

3.2 评价方式及测试题目要求通过比较两组课前、课中、课后测试情况,分析教学效果。本章节课堂授课共计10 学时,分5 次进行。每次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测试题各20道,每题1分,共20分;测试题目覆盖“藏象学说”章节各重要知识点,题目难度依次升级;课前测以概念性知识为主,课中测以理解性知识为主,课后测以应用性及拓展性知识为主。

3.3 统计学方法用Excel 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研究结果虽然课前、课中、课后测题目难度在逐渐递增,但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却呈下降趋势。两组成绩的差距逐渐增大,表明实验组的教学效果在逐渐提升。实验组课前、课中、课后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专业本科生课前、课中、课后测试成绩比较(± s,分)

表1 两组护理专业本科生课前、课中、课后测试成绩比较(± 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人数147 159课前15.16±3.58 14.27±3.68 2.140 0.050课中15.23±3.56 13.79±4.84 2.950 0.005课后16.34±3.25 12.58±4.79 7.970 0.001

4 分析与策略

实验组按照精准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模式,依测试所做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如下。

4.1 课前指导预习精准量化学情信息课前教师对所学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出教学重难点及应培养的中医护理能力,由此录制微课对实验组进行预习指导;对照组依据教师编制的预习提纲自行学习。最后,通过课前测试分析两组的预习情况。

通过课前测试可知,两组对于“五脏”这一节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如问及“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实验组的正确率为95%(140/147),对照组为93%(148/159),可见两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都已识记了相关内容。但为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含义,又围绕脏腑“功能”,变换提问方式为“五脏、六腑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此时两组的正确率出现了较大差距,实验组的正确率为86%(126/147),对照组为61%(97/159)。说明虽然通过预习记住了概念本身,但对照组因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并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且知识系统较为零碎,不能将各知识点进行系统串联整理,因此测试成绩较实验组差。

以上结果说明,教师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准指导,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预习重点、理解相关含义。同时,课前梳理知识框架还可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需细致分析课前测试和预习痕迹,提前掌握学生问题,正确制定课中教学策略。

4.2 课中科学把控教学策略精准关注重点学生细致分析课前学情,对课中授课内容和方法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如依据课前测试制定教学策略、依据学习态度关注重点学生。具体情况如下。

4.2.1 正确率≥90%的知识点相关教学策略测试正确率较高,具体有两种情况:(1)偏重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可自行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可不讲或略讲。如题目“何脏为‘华盖’”,考查肺脏的一个生理特点,内容较易掌握,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进行简要阐述即可。(2)学生虽已识记了内容,但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还需进一步考查,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述。如题目“肝与何腑相表里”,正确答案为“胆”,本题正确率较高的原因,是在学习前面“五行”章节时简要讲解过“肝”与“胆”的关系。因此学生可以猜测到答案为“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肝”与“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所以,课堂上可通过结合临床病例的方式进行讲解及分析。为验证教学效果,课中提出问题“胆汁分泌和排泄取决于哪个脏器”,实验组正确率为98%(144/147),高于课前测题目“肝与什么相表里”的93%(137/147)。两个题目属同一知识点范畴,但在课中测试难度高于课前测试的情况下,学生正确率却有所提高。可见,有效的学情分析及正确地制定教学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4.2.2 正确率为60%~89%的知识点相关教学策略正确率60%~89%,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核心含义掌握不佳。教师需找出问题所在,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课前测试题目“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涉及三个知识层次的考查,具体包括:(1)天癸的定义;(2)天癸与肾气的关系;(3)天癸与其他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拓展部分)。测试后,实验组正确率为83%(122/147),对照组为74%(118/159)。答错的原因与三个知识层次的缺失有关。教师要随即根据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属第一层次缺失,推荐查阅如《黄帝内经太素》《类经·藏象类》《周易》中的相关资料;如属第二层次缺失,推荐《素问·上古天真论》;如属第三层次缺失,推荐《妇人大全良方》《尚书·洪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为方便学生查阅,每本书的页码范围都已备注。学生可依任务要求查阅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总结,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汇报。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补充及提问,并进行相应知识点内容的拓展。同时,还可借助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零碎知识进行整理。为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在课中测时再次出题:“影响女子行经、男子排精的因素有哪些”,实验组回答正确率为94%(138/147),有所提高。可见,教师通过精准分析问题,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可从源头上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为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

4.2.3 正确率<60%的知识点相关教学策略通过分析,答题正确率<60%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内容虽易,但却是学生最易忽略的内容。如:题目“‘血府’指什么”。它是“心主血脉”内容下的一个小知识点,学生往往缺乏关注。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稍加讲解即可,或者在课堂总结时,与本节“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等内容放在一起总结归纳。(2)题目内容涉及未学知识点,学生因背景知识的局限而答错。如题目“成人牙齿不固,过早脱落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为“肾气不固”,答错的原因主要是选择了“肾精亏虚”。通过分析可知,学生已经掌握了“肾在体合骨”这个知识点,但由于不了解“气”和“精”生理功能间的细微差别而选错。因此,在课堂上还需讲解“气”与“精”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肾”和“骨”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后面“精气血津液”内容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3 精准关注困难学生有效掌握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学生答题及互动情况,不仅能精准把握学生整体状态,而且能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措施。对于整体问题,可以采用BOPPPS 教学法,即通过导言(Bridge-in,B)-学习目标(Objective,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测(Post-assessment,P)-总结(Summary,S)的方式进行讲授[10]。在参与式互动环节中,既要挑选一部分学优生来起示范作用,又要挑选一部分学困生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如属学习态度不佳,教师应多给予一些关注和鼓励,激发其兴趣、端正其态度;如为理解力较差,教师应帮助其查找问题所在,纠正认识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关注教学内容,又应留意学生情绪;既要考虑普遍情况,又需关注个体问题;既要提升整体水平,又要鼓励后进学生。

4.4 课后精准诊断教学效果查遗补漏补充教学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课后还需依据课中测试反馈的问题,制定课后讨论方案和拓展学习内容,并再次通过课后测试进行检验。课后测试题以临床应用性内容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题目形式可为学生最易出错的多选题或问答题,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对于出错率较高的内容,可用课后讨论、答疑等方式纠正。通过多种途径、层层深入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弥补知识盲点。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发现,精准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达到各阶段的预期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针对学生个体问题因材施教;既可以帮助教师“显微镜”式地了解教学目标达成度,又可以“导航仪”式地指导教学行为,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成才。

猜你喜欢
正确率精准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