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变与不变

2024-03-14 07:46陈芳洲黄文华赵祖凯
猪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麻花猪瘟非洲

陈芳洲 ,张 敏 ,黄文华 ,赵祖凯

(1.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 524003;2.宜昌市畜牧兽医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0;3.南平市延平区农业农村局,福建 南平 353000)

1 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临床特点和对产能的影响

1.1 流行现状

区域散状暴发和扩散,2023年9月在安徽和江苏等地点状发生,10月份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域暴发扩散,11月之后,华中和华南多地开始暴发,12月份进一步向西南等地扩散,小规模养户发生率高、损失大、推动产能去化;非洲猪瘟发生常态化,除了未有商品化弱毒苗,流行现状类似猪蓝耳病流行现状。

1.2 临床特点

感染情况复杂,检测出的嵌合或者混合感染比率较高,难以早发现,从临床症状不典型猪只中可检测出高病毒载量,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地面和空间环境、栋舍内外环境等)检出增多,难以处置,造成重大损失;临床损失较大,即使鉴别为野毒单独感染的案例,发现时污染面已经较大,难以拔牙”;局地一些长期稳定的场线也出现感染情况。

非洲猪瘟传播方式多样,可以分为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等,接触传播最为常见,垂直传播也有报道。近来,气溶胶传播引起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短距离气溶胶传播确实存在。部分区域,因为周边的疫情大量发生,“大水漫灌”,导致场区难以幸免,且场内外的环境中都可以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临床实践中,如果本身场线的非洲猪瘟防控能力达标,猪场的空气过滤系统对于降低猪场非洲猪瘟发生率和发病后损失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本身非洲猪瘟防控能力不足,即使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并不会对非洲猪瘟防控有多大的作用。

1.3 对产能的影响

今年以来都是去产能的趋势,持续亏损累加近期疫情加速了去产能化,但是疫情总体形势可控,对产能整体影响有限。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2.09%(11月环比下降1.92%),预估约为4 072万头;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84%(11月环比下降1.57%),预估约为4 123万头。近期农业农村部在新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中提到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为3 900万头,因此,截止目前,产能依然偏多。

万头以上猪企从2022年的120家下降为2023年的118家,总产能仅从1 176万头下降为1 155万头,而且,前二十名养猪企业的存栏量2023年占我国的22%左右(2022年为21%),头部规模化企业相对稳定,规模化率稳中有升。

从淘汰母猪价格角度看到了产能去化有一定的加速迹象,从90 kg以下猪只销售占比增加,也显示近期整体的疫情较为严峻,但局地一波疫情之后趋向稳定。规模化企业巨大压力下依然活着或者发生实控人转移,去化不显著,总体稳定。有品牌、资金、防控技术、成本优势,灵活运营模式、生产效率高、转变快的实力强劲企业已经开展了逆势发展布局。

近期广东广西猪价和东北类似,比华中华东低,南北猪价倒挂值得关注。根据相关调研,万头以上猪企广东23家,四川14家,河南9家,山东只剩下2家。广东规模化猪企剧增,但是环保压力增大;山东等北方区域陡减,因为不仅承受着猪价低迷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还要在秋冬季里饱受非洲猪瘟病毒的侵袭,被迫快速去产能。

2 当前非洲猪瘟发病原因分析

2.1 天气原因

2023年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发生洪涝问题严重,影响原料质量,从营养和毒素等方面间接影响猪群健康;北方9、10月进入天冷大风天气,难以消毒,生物安全措施很难执行到位。

2.2 地理原因

平原区域相对缺乏生物安全屏障,大风和沙尘暴等推动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短距离气溶胶传播,同时区域非洲猪瘟疫情大水漫灌效应,造成区域暴发。

2.3 商业活动加剧,猪群调动频繁

新冠疫情之后,商业活动全面放开,人员、商品货物等流动增加;猪价长期磨底,主动和被动去产能加剧,淘汰猪只流动加剧,猪群跨区域调动风险剧增。

2.4 病毒本身变异特征

病毒临床感染情况复杂,显示更加隐蔽或者难以早发现的特点,弱毒案例增多,造成的部分临床症状会加速疾病传播,例如猪只皮肤破溃增多会加速媒介生物传播非洲猪瘟的机率;同时存在麻花重组病毒的问题。

2.5 生物安全债

笔者提的生物安全债指的是长期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背景下,主观上,因为长期疫情稳定下轻视甚至忽轻视生物安全管理,客观上,长期增效降本压力下迷失非洲猪瘟防控重点,所导致的非洲猪瘟防控能力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非洲猪瘟防控未体系化,未形成文化,长期的稳定让基层人员和管理人员松懈,非洲猪瘟防控的肌肉记忆退化,连最基本的非洲猪瘟防控技能都忘掉了大半,例如人车物猪等进出有流程但是执行不彻底,场内不重视防交叉,早发现、早报告,早检测能力下降;猪场人员流动性强,临床一线人员已经不是那一批身经百战的老熟人”,轻视生物安全岗位人才,很多生产岗位人员兼岗”,甚至成为打杂的,未坚持生物安全工作的长期检测和审计工作;长期低行情下的伪降本增效”(舍本逐末,不恰当的降本,导致降效),分散关注度,更多关注其他疾病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工作,挤压了生物安全落地执行空间。

3 麻花重组病毒病原学、临床特点和检测难点

3.1 麻花重组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笔者将哈兽研报道的基因I型和II各10个片段组成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称为麻花重组病毒。文中报道的三个毒株早在2021年和2022年就在我国不同省份发现。当然基因I型和II相对简单(重组片段1~3个)重组毒株不同实验室有检测到,但麻花重组毒株在临床的检出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进,国外一百多年没发现麻花重组病毒现象,进入我国2~3年发生,值得研究,该种麻花重组现象在其他病毒重组中很少报道。

3.2 临床上难以检测,且易混淆

官方推荐的非洲猪瘟病毒(P72/X64R/MGF-360-14L)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基因I型和II型基因,但是无法用于鉴别混合感染和麻花重组病毒。临床上一些检测方案需要完善。仅凭鉴别试剂盒想在临床检测嵌合病毒比较困难,具体确认需要结合学术机构等专业批准机构等进行测序确认,临床需要展示真实的麻花重组病毒检出率和相关疫情发生率。

3.3 麻花重组病毒的临床特点

该病毒在猪只体内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播性,以基因II型为基础的减毒活疫苗无法保护受麻花重组病毒感染的猪只;虽然临床上反映临床疫情严重,不管是强毒、弱毒还是复杂临床案例都难以处理,损失较大,但是从官方、专家和临床一线反馈,所谓的麻花重组病毒案例,其实和混合感染的案例特征基本一致,临床防控方案上基本上还是管用的,本轮疫情暴发起始点和麻花重组毒株的临床检测变化时间节点不同,因为行业人士重视和临床疫情的发生,导致阶段检测占比较大,与临床疫情不显著相关。所谓麻花重组病毒不是本轮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的主因,但仍需要持续关注警醒,不要将临床混合感染和麻花重组病毒感染情况相混淆。

4 官方、专家和临床对于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建议

近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畜牧业协会和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就非洲猪瘟当前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案进行了指导。整体的防控方案和思路与行业共识一致,非常具体和贴近实际情况,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是突出了季节性对复杂非洲猪瘟感染情况进行防控。

多位行业专家也明确表示,虽然临床疫情复杂了,但是当前临床非洲猪瘟疫情未发生巨变,未造成非洲猪瘟疫情新的黑天鹅事件。整体的认知就是当前临床非洲猪瘟疫情传播方式、感染途径、临床检测方案、病原本身、防控方式都没有变,局部区域疫情严峻,是因为欠下生物安全债或者局部区域大水漫灌导致的非洲猪瘟防控不力。严格按照官方推荐方案、专家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原先防控系统上进行完善,整体可防可控。

5 国内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和行业人士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态度

5.1 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世界范围内,针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非常多,主要的类型为:人工(传代、基因缺失等方法)或自然致弱活疫苗、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载体、DNA或者RNA疫苗。基因人工缺失毒株或者自然分离弱毒株被广泛地选做疫苗候选毒株,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不达标。2022年4月22日农业农村部针对我国在研非洲猪瘟弱毒双缺候选疫苗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回复中提出了该非洲猪瘟缺失弱毒候选活疫苗存在很多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当前针对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研究较多,也在实验室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亚单位疫苗没有感染性,相对是安全的,但是其针对临床复杂感染情况的免疫有效性还值得不断的研究。

针对非洲猪瘟的mRNA疫苗可能有一定潜力,目前正在研制中,主要在研疫苗的优缺点(表1)。

表1 主要在研非洲猪瘟疫苗的优缺点

5.2 不同群体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态度

不同群体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态度见表2。

表2 不同群体对非洲猪瘟疫苗常见心态

6 笔者与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故事

6.1 为什么越南急需非洲猪瘟疫苗

越南养猪业因为规模化程度低、生物安全意识不高、行业管理困难、活猪为主要的流通方式等造成了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暴发和蔓延。猪肉产量低、猪价先跌后涨、“两害相权取其轻”,导致越南急需非洲猪瘟疫苗,值得深思,提示我们千万不能饮鸩止渴”。

6.2 笔者和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故事

笔者曾将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拿来主义、非法自研(粗制滥造阶段)、非法自研(更新版本)、非法使用深陷泥泞艰难转型、亚单位、mRNA等疫苗观察评估期、当前新的躁动期等阶段。从越南NAVETCO、AVAC、Dabaco等企业公布的产品信息,目前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相当于我国从非法自研(粗制滥造阶段)过渡到非法自研(更新版本)阶段中。

从2022年4月起,笔者很多次就越南非洲猪瘟疫苗安全评估、越南非洲猪瘟疫苗毒株临床试验特征、理想非洲猪瘟疫苗特点提出了越南非洲猪瘟疫苗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抗非大家谈》等平台希望能推进行业人士加强对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认知,并对其临床非法使用提出严正警告。2023年8月9日,笔者再次对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商用提出质疑,两个月之后(2023年10月18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也提出了对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质疑。

7 行业基本认知和偏差

7.1 非洲猪瘟的变与不变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变化的是表象,不变是其病原学特征;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防控系统;病毒的变化才是生物不变的真理,“麻花重组病毒临床检出值得关注,但一定要使用科学的鉴别和确证检测方案。

7.2 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依然可防可控,根据新的变化,临床防控上有些可能需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非洲猪瘟强毒防控需要早发现,区域防交叉管控,对于麻花重组病毒或混合感染等复杂情况可防,但控制困难大,面对现实,从经营出发处置;非洲猪瘟是人为的(human-made)、可管控的疫病。

7.3 非洲猪瘟经营策略

目前已经错过了我国非洲猪瘟净化的最好时机,临床情况进一步的复杂,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已经有些泛蓝耳化”,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工作之一是严控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批准使用。养猪的目的是为了经营和发展,行业已经有高效应对措施,结合猪场实际多重保险,先预防,快控制,高效复产,稳健运营。

7.4 行业认知偏差

因为幸存者偏差导致一些认知偏差,临床局地区域疫情确实非常严峻,“麻花重组病毒不是造成当前非洲猪瘟暴发的主因,主因是生物安全债”;临床混合感染造成复杂情况,但当前临床非洲猪瘟依然可防可控,生物安全防控是最高效和经济的应对方式;“麻花重组和混合感染难以鉴别,“麻花重组毒株在临床的检出值得关注,但不应过分担心。

8 针对当前局势下的非洲猪瘟防控

8.1 明确形势,明白检测

明确当前疫情可防可控,树立生物安全防控的信心,解决新的检测困难,从早发现、早报告,在合适时机、合适部位,采取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样品,及时、妥善地送样,通过科学检测方案,助力非洲猪瘟防控。

8.2 抓牢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

复习和重铸生物安全防控系统,努力偿还生物安全债”,论持久战,长期主义;常练常新;增效降本;以人为本,人性和流程相匹配;严抓过程管控,引入过程反馈机制,例如智能设备等;制度性检查和审计;生物安全文化建立。

8.3 经营性非洲猪瘟防控

成本领先,养好,卖好。在非洲猪瘟防控红线的基础上,要抓牢经营成本底线,从猪苗健康、生产节律和计划、生产性能、饲料营养管控、健康管控、死亡率管控、药苗管控、检测系统提升、环保管理等综合提升生产,再就是销售好,结算好,抓住发展时机,提前止损,建立强大团队,避免环保问题,在低行情下苦练内功,增强体系化建设,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8.4 经济测算性非洲猪瘟防控

猪价上不赌行情,拼成本,非洲猪瘟防控不碰运气,靠打造不怕非洲猪瘟生产模式。深耕各项生产指标,做到赚得稳妥,亏得明白。选择灵活的生产节律,推进轻资产模式。测算不同非洲猪瘟疫情下对生产的各种的影响。

8.5 高效复产

发生非洲猪瘟后,首先按科学方案处置,降低环境污染,要针对生物安全问题进行生物安全改造和人员培训落实,针对污染问题进行专业洗消,场区生产或者生物安全改造中需要注意靠体系非洲猪瘟防控,不靠孤勇者”,整个场区做到区域防交叉管理,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同时优化生产模式,利用当前种猪低价情况,优化生产计划,复产洗消时在外部准备猪群,做到复产即满产,即分娩”;彻底和弱毒决裂:快速处置,保持猪场的净化状态,母猪场千万不能带毒生产”,相关母猪的残值已经能够培育健康的后备了;低成本获得母猪:掌握种肥母猪低成本转换的关键点,甚至从小仔猪开始培育;选择合适的入手时机;低成本代养模式:选择良好生物安全的场线代养种猪;预估各种可能的风险,建立风险紧急应对方案,处于不败的境地。明确复产流程(图1),从下列项目,全面提升场线能力(表3)。

图1 复产流程

表3 高效复产关键项目和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麻花猪瘟非洲
义卖麻花有感
麻花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爷爷的麻花
非洲鼓,打起来
麻花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