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评价与建议

2024-03-14 06:47谢婵媛曹庆先程海燕
南方自然资源 2024年1期
关键词:海岸线保护区海域

◎ 谢婵媛,曹庆先,李 梦,程海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202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提出“向海图强”。

2022 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为2 296.9 亿元,占广西生产总值的8.7%,占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生产总值的50.4%。2022 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4 %,而江苏省占比9.6%,山东省占比17.3%,广东省占比19.1 %,由此可见广西单位岸线海洋经济总值不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空间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开发海洋资源,在有限的海洋空间资源里,全面掌握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估海洋空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用海项目和用海强度,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控制在合理的承载范围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沿海地区海域开发利用情况

(一)海洋开发利用确权现状

广西海域空间分布西起中越北部湾北部海上分界线,东至粤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向陆一侧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海岸线,向海一侧至粤桂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南端点向西的直线,涠洲岛、斜阳岛向外约3 000 米的海域范围。广西沿海设区市从东往西依次为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截至2023 年底,全区已确权用海2 100 余宗,面积约560 千米2,占管辖海域的8.1%。广西海域使用以渔业用海为主,用海面积达到350 千米2,占海域确权面积的62.5%;工业用海居第二位,用海面积达到65 千米2,占海域确权面积的11.6%,此外,还有交通运输用海、特殊用海、旅游娱乐用海、造地工程用海等。

(二)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广西大陆海岸线东起与广东交界处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广西大陆岸线类型多样,总长1 600 余千米,人工开发利用岸线占六成,主要分为围塘堤坝(围海养殖、渔港等)、防护堤坝、工业、港口码头岸线类型。自然岸线以生物岸线为主,均为红树林岸线,主要集中分布于铁山港湾、廉州湾、茅尾海、大风江口、珍珠湾、北仑河口等河口海湾地等区域,重点分布于北仑河口保护区、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范围内;泥质岸线和砂质岸线次之,还有少量的基岩岸线。

二、评价方法

此次研究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方法》)中的指标参数和阈值标准而进行的。《试行方法》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本概念,其中海域评价包括海洋空间资源评价、海洋渔业资源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海岛资源环境评价四项基础评价和重点开发用海区评价、海洋渔业保障区评价、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评价三项专项评价内容。此次研究小组仅对海洋空间资源进行评价,包括海岸线开发强度(是指岸线开发利用类型的综合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方法主要是人工岸线长度,依据其资源环境影响系数归一化之后,占区域岸线总长的比例)、海域空间开发强度(是指各种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资源总体耗用程度,评估方法为各种海域使用类型的面积,依据其资源耗用指数归一化,占海域使用总面积的比例)。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海岸线开发强度

评估对象为广西9 个评价单元(广西近岸海域、1个县、6个区、1个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将广西近岸海域划分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区、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和保留区6 个主要海洋功能区,广西全海域总体海岸线开发强度处于临界水平,其中2 个评价单元海岸线开发强度较高,分别是合浦县和钦南区,海岸线开发强度分别为1.17 和2.25,以钦南区的2.25 最高。5 个评价单元海岸线开发强度适宜,分别是海城区、铁山港区、东兴市、防城港区、港口区,其中海城区和东兴市指数在0.80 以上,接近海岸线开发强度临界值;海岸线开发强度处于临界的区域有1 个,银海区指数为1.07,接近海岸线开发强度较高值(见表1)。

表1 广西沿海地区海岸线开发强度指数表

(二)海域空间开发强度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范围内已确权的8 个一级类和18 个二级类用海类型的总面积约480 千米2,占近岸海域已确权面积的92 %。根据海域资源开发承载力监测评价方法,计算出9 个评价单元海域开发效应指数(PE)、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S2),最后得到评价结果。钦南区和港口区海域开发效应指数明显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他区域海域开发效应指数均小于0.027。9 个评价单元海域开发承载力评价标准(PM0)在0.38 ~0.61 之间,其中银海区评价标准最高,合浦县评价标准最低。在这些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出的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均小于0.15,均属于海域开发承载力适宜区域(见表2)。

表2 广西区海域空间开发强度指数表

(三)成因分析

研究小组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及海域使用现状,分析了广西海岸线、海域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压力以及造成承载能力临界或超载的原因。

(1)合浦县和钦南区海岸线开发强度指数较高。主要是因为合浦县和钦南区在功能分区中海洋保护区和保留区占比较高,其中合浦县所属的海洋保护区包含有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合浦儒艮海洋保护区、大风江红树林海洋保护区;钦南区所属的海洋保护区有大风江红树林海洋保护区。海岸线开发强度标准过低,从而导致海岸线开发强度高。

(2)港口码头岸线对海洋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试行方法》中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因子里,港口航运区的影响因子最高(0.80);海域使用类型资源耗用指数里的港口码头用海指数也高(1.0)。因此港口码头较多的地方开发强度较高。虽然港口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对海洋资源环境都产生一定影响。如在建设期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占用了大量滩涂、林地等自然生态用地,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对一些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直接的破坏;港口码头的建设使岸线和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对洄游动物、动物的产卵场和生长区产生影响,同时对水产养殖业、渔业也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港口海岸线建设会改变海岸原生地形地貌格局和原有生态系统。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港区所在区域的生态背景、港区规划等密切相关,港口主要运输货种的不同,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干散货和液体散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广西港口码头人工岸线超过100 千米,占广西大陆岸线的6%以上,对广西海洋资源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广西海域具有独特的特点,区域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具有差异性。一是广西大陆岸线曲折率高。岸线最南端点至深入内陆最北端点垂直方向纵深55 千米,其中大风江口、铁山港湾等区域深入内陆最深处25 千米。岸线曲线总长1 600 余千米,起始点的直线长度180 余千米,曲线长度与直线长度的比值即曲线率接近9 ∶1,曲线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广西岸线类型复杂多样。海岸线类型中的22 个二级类型均有分布,人工岸线占比大,开发利用现状多为围海养殖区,经调查多有土地权属。而岸线位置涉及近岸围海养殖和无居民海岛分布的区域存在一定管理区域的交叉,岸线位置走向复杂。部分岸段向海一侧围海养殖已取得土地权属,部分岸段向陆一侧内侧分布有无居民海岛,部分岸段位置界定在无居民海岛周边围海养殖围塘边等。

四、建 议

(1)统筹利用海岸带资源,强化海洋保护区监测监控。广西全域海岸线开发强度评价结果为临界,其中合浦县和钦南区海岸线开发强度指数较高。建议严格海岸线功能管控,坚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实施海岸线的分类管控,优先保护自然岸线,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将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3 个类别,明确各类别岸段位置和范围,并提出分类管控要求。统筹考虑海洋保护区集中分布地(合浦县和钦南区)的海岸线开发,海洋保护区是海洋生态安全的蓝色屏障,要建立覆盖主要海洋生境与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强化海洋保护地的常态化监视监测工作,建立长期野外监测工作站以及开展海洋生态研究,为海洋保护地建设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依据海洋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估,明确空间布局和资源分配的规划约束条件,控制港口码头建设占用海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有港口海岸线,提高单位港口岸线的吞吐量、产值及利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意见》,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立体分层设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作用,有序开展立体分层设权实践;强化用海总量和强度控制,科学限制单体项目占用海域的规模和岸线长度,建立海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海域使用管理全流程监督机制,提高海域开发利用与用海管理水平。

(3)合理优化养殖用海空间格局,发展离岸生态养殖。广西开发利用现状多为围海养殖区,结合广西近岸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特征和水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合理优化养殖用海空间格局,适度控制毗邻海岸线区域的水产养殖密度和强度,以降低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压力。推动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应大力发展离岸养殖,拓展深远海生态养殖,构建科学、生态和高效的牧场渔业发展模式,在保障渔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海域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承载能力,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猜你喜欢
海岸线保护区海域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