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文字中触摸时光的温度

2024-03-15 05:09王国梁
知识窗 2024年2期
关键词:道阻之士界碑

王国梁

我的书橱里有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分上、中、下三册,是我学生时代读的书。这几本书陪伴了我很久,如今我仍然会时常拿出来读。

在慵懒休闲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书房。我在桌上放一杯清茶,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古代文学作品选》,不刻意地读,往往是翻到哪页读哪页,很有“风吹哪页读哪页”的自在和洒脱。阳光暖暖,茶香淡淡,这样的时刻真让人感觉惬意极了。

我读《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些古老的文字把我带回遥远的古代。我想象着,当年一定有个深情的吟诵者,大声吟唱着优美的歌谣。他用悠扬的曲调吟诵出这些诗意的文字,瞬间呈现出画面感。古老的时光里,会有怎样的人经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那些人、那些故事湮灭在岁月尘烟中,而文字却能永远留存温暖,曾经的时光也因此有了温度。

这样想着,我觉得读古文学像是去另一个时空,与古人邂逅、擦肩、感念。在古老的文字中触摸时光的温度,这种感觉特别神奇。当然,在读古文学的时候,我还会参照自己的心境。比如这首《蒹葭》,我年少时读会想象“在水一方”的佳人,如今再读,我的侧重点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人生中,总有那么多即使逆流而上去追寻,也无法得偿所愿的事。

触摸书上那些文字,我觉得它们有凹凸的质感,特别深沉厚实。有时我一个人在家,还会大声朗读某一篇文章。那次,我大声朗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屋子里回荡着我的读书声,我觉得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真切,仿佛自己不是朗读者,而是穿越者,借助文字穿越到了烽烟弥漫的三国时期。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都有些哽咽了。小时候,我读过《三国演义》,诸葛亮这个人物被神化了。而真正读诸葛亮的文字,我才感受到他的血肉真情,体会到他的赤诚忠心。

时光是虚幻的,文字是真实的,文字让时光有了温度。有一次,我读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不禁感慨起来,我是河北人,离我家不远有一座刻有“燕南赵北”的界碑,据说是燕国与赵国的界碑,我们当地人根据历史传说重建了此碑。不过,我的家乡为燕赵之地确实无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活跃着那么多风云人物,他们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过着酸甜苦辣的日子,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慨悲歌之士”这几个字高度概括了我们河北人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无比准确。读到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字时,我总是想象,在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传奇。三千岁月尘与土,繁华一梦代代新。

我喜欢读古老的文字,寻找时光留下的线索。当然,我也读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中不乏好作品,但读的时候没有这种感受。我们与古老的文字隔着一条时光之河,遥望过去,迷离梦幻,神奇美麗。在古老的文字中触摸时光的温度,每一个字都是深刻厚重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幸好留下了这么多文字,否则流逝的时光该多空漠和空洞啊。

猜你喜欢
道阻之士界碑
战“疫”之士
不说再见(外一首)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孟子的“贵贱”论
在渝黔界碑
道阻且长,漫漫求索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