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基本特征、主题范畴与展望*

2024-03-15 08:01吴雨静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文献

赵 烨 陈 辉 邹 聪 吴雨静

(1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 合肥 230032 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文献信息研究所 合肥 230032)

1 引言

随着兼具传播和互动属性的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和传播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交媒体情境下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日益成为关注热点[1]。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平台在功能和受众上兼具共通性和差异性,而媒介特点已被证明是影响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的重要外驱因素[2]。微信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极具代表意义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传播力、影响力、覆盖面、功能性、易用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微信中的健康信息既存在于以弱关系为主导的公众号,又存在于以强关系为纽带的朋友圈、微信群。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功能获取、咨询、分享健康信息,还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获取、购买健康服务。社交媒体平台的共通性为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而社交媒体平台内部的差异性使单独针对微信平台的研究更具实用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单独针对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的全面总结,以及对社交媒体情境下健康信息行为全过程的系统梳理,本研究基于系统的文献调研,运用文献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提炼与总结微信平台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的基本特征、主题范畴,在文献述评基础上,讨论当前不足,提出未来展望。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SCIE、SSC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采用中文检索式“(微信 OR 朋友圈 OR 公众号) AND(健康OR医疗OR保健OR 医学OR卫生)AND行为”、英文检索式“Wechat* AND(health OR medical OR dietary OR healthcare) AND behavio*”开展文献调研(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13日)。经过去重、筛选并结合引文追溯法,最终纳入分析文献64 篇,其中中文文献49篇,英文文献15篇。

3 文献基本特征

3.1 年度发文趋势

2013年初微信团队宣布该程序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2016年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陆续发表,2018年后研究热度攀升,2019—2021年发文量占比超71%,见图1。

图1 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时间趋势

3.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50篇,78.1%)和访谈法(24篇,37.5%)应用最为广泛,内容分析法(6篇)、案例分析法(5篇)、文本分析法(3篇)也得到一定运用,18篇文献综合使用两种及以上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在研究群体选择方面,共有21篇文献限定微信用户群体,限定条件包括年龄、职业、患病情况等基本人口学特征。在数字化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微信用户的健康信息行为成为学者关注焦点(15篇)。在微信功能选择方面,20篇文献以医疗健康类公众号为研究对象,针对微信朋友圈(4篇)[3-6]、微信群(1篇)[7]和小程序(2篇)[8-9]的研究较少。

4 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主题范畴

在线健康信息行为是指个体受健康意识驱动,利用互联网查寻、获取健康信息,进而分类、评估及利用以满足自身或他人健康信息需求的一系列信息行为[10]。健康信息行为内涵丰富,涵盖多个行为阶段。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由两名课题组成员以纳入文献中信息行为的定义和测量标准为基础,以现有行为分类为借鉴,各自对文献主题进行提取及分类,意见不一致时,由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最终将微信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主题归纳为健康信息使用行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健康信息传播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4个范畴。

4.1 健康信息使用行为

4.1.1 使用意愿 本研究将使用意愿定义为个人对使用微信各项功能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观意愿。研究显示老年人使用意愿处于较高水平,文化程度越高,使用意愿越强[11]。使用意愿反映用户对微信平台健康信息的需求、态度及使用意向,是用户实际利用微信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前提,在其他健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探究中常被引入作为中介变量。如王晓琪等[12]研究证明使用意愿对健康类微信公众号使用频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何美幸[13]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某医院微信公众号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4.1.2 关注行为 关注行为强调用户对微信平台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包括健康信息浏览行为、阅读行为、微信公众号关注行为、与健康相关微信小程序的使用行为等。王晓琪等[12]和吕亚兰等[14]研究显示调查对象对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3.39%和85.7%,由此可见用户已普遍接受以微信公众号为媒介的健康信息传播形式。现有研究在普遍探索公众号关注行为影响因素之外,也注意到微信健康信息使用对用户认知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后续影响,呈现出因果并重的研究特征。如束晓舒[15]、褚鑫鑫[16]研究证实微信使用与大学生健康信息的信任度、个体健康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4.1.3 搜寻行为 本研究中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指用户为满足特定的健康需求,通过微信搜索有关健康知识或信息的行为过程,强调信息获取的目的性、主动性,属于积极视角的健康信息使用行为,与无预期情境下的信息偶遇、信息浏览行为存在差异[17]。徐杰杰等[18]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慢性病患者微信平台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动机、来源、模式及影响因素;Yang Q H等[19]基于感知风险态度模型探索微信雾霾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前因和行为结果。目前该领域文献发表数量较少,且缺乏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搜寻策略的分析和实验性研究。

4.2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

本研究中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指用户通过微信平台获取健康信息后,判断、认同、接受并采用健康知识的行为过程,强调的是用户对微信平台健康信息吸收内化的结果和后续影响。微信已成为用户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来源,如何提高健康信息传播效果和实现健康促进成为当务之急。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银发人群”成为主要研究对象[20-21]。部分学者分析微信用户采纳行为的内容偏好、类型和策略,如王蔚[22]发现老年群体对微信中饮食和运动类健康信息采纳程度较高,而对保健品和用药决策信息采纳程度偏低,这是老年用户运用低成本采纳或避免策略的具体表现。孙世伟[22]将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用户行为归纳为甄别行为、学习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交行为。甄别行为是其他采纳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步骤,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能否作出合理健康决策。但李儒银等[23]研究发现部分微信用户基于对认证公众号的高度信任会省略信息甄别环节,直接采纳公众号发布的健康信息,这对微信平台的审核机制与内容生产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4.3 健康信息传播行为

本研究中的健康信息传播行为指用户利用微信平台的点赞、转发、评论、发布等功能分享、扩散所获取的健康信息。社交媒体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既能促进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弱关系网络下的健康知识普及,又能强化以朋友圈、微信群为代表的强关系网络下的社交联系与人际传播。张恩惠[24]、张磊[25]均从转发、评论、点赞3个方面对微信平台用户健康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Wang W等[26]研究发现健康信息分享已成为老年微信用户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转发、咨询、回复、发布,其中信息转发行为最为常见,而回复、发布较少,这与当前该主题范畴的研究现状相吻合。受健康信息特殊性所限,网络健康信息传播更依赖于信息转发而非信息发布,学者在微信健康信息转发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探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如金晓玲等[6]基于转发者内在动机视角,发现信息的社会特征、情绪特征和功能特征均对健康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张坤[3]基于扎根理论,从健康信息发布方、平台运营方和用户方3个范畴出发构建微信朋友圈用户健康信息转发行为形成的概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27-29]被广泛应用于传播行为影响因素探究中。

4.4 持续使用行为

本研究中的持续使用行为指用户在利用微信平台浏览、搜寻、采纳、分享健康信息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的意愿或行为,包括对微信公众号的持续关注行为、对微信群的持续参与行为、对朋友圈及小程序的持续使用行为等。从平台方角度看,促进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是增强用户黏性、实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健康信息传播效果角度看,持续使用也是促进用户健康认知提升和健康行为改变的重要前提。Xu L等[3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绩效期望、享乐动机、社会影响、威胁评价正向影响中老年养生类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并证明绩效期望的中介作用;刘冠君[7]通过分析医疗微信群用户的客观行为数据,发现寻求信息支持、用户在会话网络中的位置是影响用户持续参与的重要因素,而寻求情感支持却反向增加用户的退出风险。目前微信平台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得到学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多项研究将持续使用行为作为使用行为、采纳行为的一个测量条目,未对持续使用行为进行单独分析。

5 展望

5.1 丰富研究方法,增强数据多样性

已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数据,存在着总体样本量较小、客观行为数据欠缺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公开数据集,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加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实验研究法、经验取样法,收集实时、动态且客观的行为过程数据,探寻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的因果规律。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主客观数据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刻把握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的复杂性、连续性和动态性。

5.2 细分研究对象,挖掘健康信息行为差异性

在用户群体选择方面,已有研究呈现出通用性、概括性的特点,用户细分度不足,分类标准较为单一,多为基于年龄的群体划分,而职业、性别、学历、健康状况等人口学特征较少被列入细分标准,且缺乏基于个人偏好、既往经验、性格等个人属性因素的划分。在微信功能选择方面,以弱关系为主导的微信公众号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而以强关系为纽带的朋友圈、微信群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健康类小程序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操作简单、社交性强,且与健康类App的功能相似。微信健康类小程序能否替代健康类App?二者用户的健康信息行为发生机制、行为特点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须进一步细分研究群体和微信平台功能,对比不同功能情境下特殊用户群体健康信息行为差异,为改善微信平台健康信息服务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提升个人健康水平提供精准化的引导。

5.3 厘清主题内涵及外延,提升行为研究系统性

已有研究对于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的命名、定义、测量均缺乏统一标准,如对于健康信息吸收与内化过程存在信息接受行为、信息参与行为、信息采纳行为等多种表达方式。信息行为的连贯性和过程性使人为划分的各类行为之间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复杂的交叉关系。此外,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过于集中,现有研究聚焦于健康信息采纳行为、传播行为两大主题,缺乏对搜寻行为、持续使用行为以及不使用行为、健康信息评价等主题范畴的探索;而在信息行为机制研究中,集中于前因,即影响因素的探究,忽略了后效,即健康信息行为后续影响的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应实证与理论并重,厘清健康信息行为内涵和外延,理顺健康信息行为在微信平台的研究链条,加强对健康信息行为作用效果、内在联系、完整机制和连贯过程的探索,加强媒介视角下健康信息行为差异性研究,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6 结语

本研究系统搜集国内外发表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揭示文献年度发表趋势,总结常用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对象,归纳出该领域4大研究主题范畴:健康信息使用行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健康信息传播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并从丰富研究方法、细分研究对象、厘清主题内涵及外延3个视角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研究为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引,但也存在缺少国内外同类型及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行为差异性对比、缺少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分析等不足,未来可通过拓展文献来源、使用元分析方法等加强文献分析的广度与深度。

利益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微信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