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数字化发展现状初探

2024-03-16 11:13王晨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数字化

摘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现阶段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数字化应用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数字化应用,保持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无疑将加深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也是博物馆成为文化驱动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数字化

2003年11月28日—30日,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及成果展示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组织国内各级博物馆围绕数字化建设进行研究、交流、专业培训、科研成果推广的专业学术团体,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研究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开展博物馆数字化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推广博物馆数字化科研成果、产品和技术。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AR/V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支持展品数字化采集、图像呈现、信息共享、按需传播、智慧服务等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政府、产业、社会的数字化决心相互促进,为数字化整体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而博物馆致力于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发展服务,促进人文环境更好地发展。在新形势和新技术背景下,在原有数字化建设与文化服务基础上,博物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趋势更为显现。

一 、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而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服务。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参与者。

(二)博物馆数字化概念

数字化的概念,从狭义方面来说是技术层面,即将内容复杂的信息转变为一系列的数字化模型,再转变为二进制代码,最后通过计算机语言的统一处理,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技术;从广义方面来说,是人们将数字化作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媒体设备等区别于传统或不断更新的高科技手段,最终呈现的装置形式。但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说,数字化都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全球供应链和通信技术等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数字化的运用有时甚至决定了某一行业的兴衰。

二、南京市博物总馆公共文化服務职能数字化发展现状调研

现阶段,我们可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数字化路径分为两大类:内部系统包括博物馆办公运营系统、数字化藏品保护、数字化遗址保护、博物馆可视化平台等,这些工作系统的搭建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作用于对公众服务的效率、渠道;外部通道则主要包括网站资讯、博物馆数字装置、数字展览、 数字展品、线上咨询服务、数字导视、直播、线上活动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数字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本文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乃是因为南京市博物总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实行总、分馆制的博物馆,总馆成立于2014年,是融汇南京古代史、近现代史、革命史、城市史、文保、民俗与非遗等诸多门类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下辖七馆两所,包括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9家市属文博馆所。因此作为一个总分馆机制的主体单位,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数字化运用会有其更为鲜明的特点。

(一)以互联网站为窗口的信息化服务引擎

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于2014年,同年开通了网站、微信、微博等三个信息交互平台,其中官方网站的阅读量截至2022年9月为1.06亿次。网站的内容设计更趋向于为观众提供资源整合下的系统化引导服务,网站首页设置的分流导视页面,便于跳转所需平台,让大众对于南京市属博场馆的信息有的放矢。除此之外,网站还整合了9家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学术资源、资讯信息、网上展厅等版块的重点内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众对南京地区博物馆引擎搜索混乱、合眼摸象的情况。

在微信平台设计上,结合其交互性和功能特点更为突出,对终端、系统的兼容性更强以及开发成本低廉的特点,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数字化的优质路径。南京市博物总馆打造自媒体群宣传服务矩阵,包含“南京市博物总馆”和各分支机构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构建更为合理的资源和服务分配体系,形成“树状”结构,满足了各类搜索需求,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公众对信息资讯的查阅内容方面。

(二)面向公众的可移动终端数字化服务引擎

南京市博物总馆根据其组织架构的优势,对服务内容进行划分。除了网站内容的定位以外,“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主体账号以参观预约、活动预约、总馆资讯三类为主要功能。

我们通过南京市博物总馆微信平台单日点击数据,可以发现观众对菜单栏的点击情况(图1),能够直观地看到超过87%的用户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为参观预约,观众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了自助式服务。

(三)网上展厅、数字展览

网上展厅、数字展览的出现成为公众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进行了解博物馆的重要阵地。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截至2022年11月,南京市博物总馆官方网站上共计有22个基本陈列、85个临展回顾在平台展出,展出形式为图片及文字说明。这种展示方式对于观众而言一目了然,对于博物馆来说则是上线速度快、投入成本低。网上展厅的另一种陈展形式为数字展览,它又分为VR虚拟展厅和数字展览两类。VR虚拟展厅以线下展厅为基础,将线下展厅的高清图片通过3D动画效果,让观众有种沉浸式的体验,突破了线下展览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虚拟展厅在网站上呈现,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现阶段更多的虚拟展厅还嫁接在微信端服务平台上。

(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职能

云课堂是近年来博物馆为大众提供的具有教育宣传功能的互联网服务,它是基于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的远程授课形式。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直播平台和App 程序的开发,多种互动形式也逐一呈现。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各分支机构在统一、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内容开展了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太白之旅”研学游云课、“博物馆云课堂”公益网络课成功入围2022年全国社教百强案例。云课堂的实现,以各馆所对应公共服务部门的研学社教内容为基础,结合展览与教育课程,突破了原有线下教育的壁垒。

(五)“互联网+志愿服务”数字化服务平台

博物馆志愿者是连接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桥梁,也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力量,更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还是一项资源分配工作。北京市文物局于2022年10月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的要求,加大科技支撑,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

(六)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趋势

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内容主要涵盖博物馆展区智能管理、展览数字化技术的交互应用、公众需求的远程服务等内容,各博物馆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应用。现阶段南京市博物总馆主要的实施项目以智能语音讲解设备、展览数字化装置、VR观展、全息投影、沉浸式导视、博物馆可视化运营系统为主。

三、现阶段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数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当下,博物馆的数字化运用已较为普遍,但有些场馆仍停留在“有”的阶段。我们针对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数字化运用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图2)。在收集到的441份问卷中,仅有51.93% 的观众对现阶段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数字化运用现状表示满意;29.71%的观众直接指出现有服务、线上活动和线上功能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调研结果发现,现阶段的成果仍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其原因大致表现为技术运用得不平衡、不充分,缺乏对重点对象的研究分析。

(二)参与性、互动性、可持续性不足

绝大多数博物馆仍采用“知识讲述模式”,以南京市博物馆为例,截至2022年10月,共推送信息257次,共计802条推送内容,总阅读量496862次,点赞数4630次,留言数936条,在看数1626次,平均互动指数为1.4%。其中,《朝天宫雪》阅读量为1.7万次,点赞451次,留言33条,互动指数2.8%;《特展预告“1420:从南京到北京”》閱读量为6961次,点赞119次,留言13条,在看54次,互动指数为2.67%。以上两则文章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息类发布,而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重点推出的“云课堂”等教育活动的观众参与度和互动性则相对较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云课堂”发布的有效性不足问题。

博物馆需要建立互动参观和共同创建的信息模型,在庞大用户基础上,依托展品、展览与公众开展对话和交流。网络的核心是人与社群,这是其他平台无法替代的。

(三)缺少客户群画像分析和利用,平台内容没有针对性

用户行为习惯与新媒体内容曝光量有密切联系,不同平台用户群体的诉求各不相同。针对博物馆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受众体验数据,我们采用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相关数据。为了让数据更有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全国范围及南京地区两类,其中南京地区调查问卷共收回48份,全国范围内调查问卷共收回441份。

从柱状图(图3、图4)发现,南京本地区引擎搜索集中在网站(62.5%)和微信(75%)平台上,其余通道均低于30%,而全国区域的服务平台相对平均。网站和官方微信的宣传通道几乎没有随机性的数据推送,因此这个数据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大众对博物馆服务要求的定向查阅、精准定位,而全域范围的浏览通道相对平均,其主要原因为数据抓取推送,即被动式收取。

四、未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展望

数字化内容是利用技术实现信息、公众的双向连接,其核心是人与社群,通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对社会经济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要将人的数字化、人与人关系的数字化、物的数字化三者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的展示方式,在未来将是博物馆展览和教育长久延续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当下之需,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数字化应用,保持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加深博物馆与社区的联系,并成为文化驱动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裕昌.关于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思索[J].甘肃科技,2006(04):191-194.

[2]刘绍南.数字博物馆系统架构初探[J].东南文化,2010(04):99-103.

[3]钟燕丽.基于“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与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2):148-149.

[4]何晖译.博物馆在疫情期间如何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J].博物馆·新科技,2020(02).

[5]张静.浅谈博物馆信息化[J].艺海,2011(09).

[6]宋俊涛,董洁,张景柯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故宫博物院数字化转型研究[J].商展经济,2022(15):14-17.

[7]苏怡,张沛沛.借助数字科技激活、强化和释放“博物馆的力量”——从故宫博物院与腾讯集团跨界的合作谈起[J].中国博物馆,2022(02):14-18.

作者简介:

王晨(1989—),女 ,汉族,山东荣成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数字化制胜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