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读国保单位大伊山石棺墓遗址

2024-03-16 11:39邹平彦杨梅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棺新石器

邹平彦 杨梅

摘要: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位于江蘇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大伊山东麓的青风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1985年和1986年的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和人体骨架,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1996年,大伊山石棺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国内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棺墓遗址,也是东方史前文明的一个缩影,又因受到南、北两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遗址还有一些未解之谜,需要史学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石棺;新石器;女性墓地;南北相融

大伊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这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中山,县城所在地伊山镇也因此得名。大伊山东边有一处具有较厚土层的台地,名叫青风岭,海拔12米左右,是原先当地一家砖瓦厂的取土之地。1981年11月的一天,砖瓦厂工人在挖土时挖出了几座石棺及少量陪葬器物,于是向灌云县图书馆文物办公室(灌云县博物馆前身)报告,文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迅速保护了现场。为了避免石棺墓遭受进一步的破坏,1985年和1986年,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进行了两次联合发掘。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发掘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这两次发掘共揭露文化层面积达550㎡,清理出石棺64座,提取出土文物150余件,其中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另外还出土了6具人体骨架标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以及《瞭望》海外版、《人民中国》日文版、香港《龙语·文物艺术》杂志等媒体相继作了宣传报道,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于1986年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轰动一时。此后,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2005年CCTV-7、2006年CCTV-9、2007年CCTV-10节目组先后来到灌云县,对大伊山石棺墓遗址进行了拍摄和报道,灌云县的大伊山遂名闻天下。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具有鲜明的特色,且至今仍有一些未解之谜。虽然遗址已经发现40多年了,但依然是知之者甚众、识之者甚少,本文旨在帮助人们深入识读大伊山石棺墓遗址。

一、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特色

(一)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修建年代在国内同类型遗址中最早

经多年比较研究,1991年南京博物院专家团队在当年《文物》杂志第7期发表文章,称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社会,其相对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6500年。其比1979年在辽宁省牛梁河发现的石棺墓要早2000多年,也比2000年在陕西省西峡县发现的数座距今约5000年的石棺要早1000多年,因此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才是当之无愧的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棺墓遗址。可以说,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发现令灌云人民自豪无比。

灌云县在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区位,应属以徐州为中心的汉文化带,这从相关的史料记载、境内的许多汉代遗址和墓葬群、灌云县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汉代文物中可以找到答案。对于汉代以前的灌云历史,史料记载得很少,而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一下子把灌云有史可据的历史上溯了数千年。作为东夷族早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不仅是东方人寻根问祖的地方,还是研究东夷人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石棺墓主人的女性特征

从遗址出土的原始人类骨架标本来看,为清一色的女性。目前世界上同时期只有西亚的伊拉克有类似的女性墓葬群,因此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可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墓地之一,这一特点是由母系氏族公社的性质所决定的。当时,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要高于男性,德高望重的妇女还能担任氏族首领。而在此时,鬼神观念已经产生,古人相信身虽死但灵魂不灭,妇女们希望死后能够享受生前同样的待遇,于是就有了专门制作的石棺以及豪华奢侈的随葬品。

(三)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

在遗址发掘的这64具石棺中,共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文物150多件,这对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氏族公社来说,可谓数量可观并弥足珍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做工讲究、打磨光滑的骨器和石器,为遗址的时代断定提供依据;2.器型各异、造型精美的陶器,反映出较高的制作水平和烧制技艺;3.小巧玲珑、玉质晶莹、抛光和钻孔技术精湛的玉器,不同于原始社会体形大而表面粗糙的玉器,堪称同时代的珍品。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玉器,使专家们不由得一边赞叹它们的精美,一边惊叹于大伊山原始先民的工艺水平。除此以外,从遗址中提取的6具结构完整的人体骨架,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体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所反映的葬俗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年代,活着的人连自身的生活来源和生命安全都尚且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如何厚待死者了。而生活在大伊山的原始先民们却能够利用大伊山的自然片石(学名片麻岩,便于开采和加工)稍作加工,制成石棺,选择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对逝者进行安葬,并把他们的生活用品拿来陪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棺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形制与材质各种各样,如在灌云县出土的汉代和宋代墓葬中也常发现石棺,其选料精良、打制精细,与大伊山遗址的石棺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大伊山先民开创了人类棺葬习俗的先河,这些石棺虽然粗糙简陋,但其中体现出的文明观念和血肉亲情,却依旧让人深受教益与感动。

(五)大伊山原始居民的经济生活呈现多样化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伊山原始居民“靠山吃山”,生长在大伊山的动植物成为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当地先民像其他原始人类那样,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石棺墓中出土的3枚猪牙、3枚鹿角证明当时女子已将男子猎获的东西作为装饰品;2.大伊山原始居民“靠海吃海”,黄海潮涨潮落,留下的海洋生物取之不尽,石棺墓出土的2件网坠和1件贝壳证明大伊山先民已能够张网捕鱼,并将贝壳作为饰物;3.大伊山原始居民也经营原始农业,遗址出土石器60多件,其中农业工具只有4件,分别是石镰1件、石铲2件、石捣臼1件,这些表明当时农业经济不占主导地位。

在遗址出土的60多件石器中,有斧、铲、凿、镰、砺、杵、臼等;50多件陶器中有鼎、豆、钵、盆、罐、壶、釜、锉、支座等,陶片比比皆是;9件玉器中有璜、玦、珠、坠、斧等;另有纺轮、骨针和骨锥等5件纺织用具。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手工制品相当丰富,而仅靠业余时间是无法制造出这些手工制品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手工业已经成为独立的行业。

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能够得出大伊山原始居民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为辅,结合发展手工业,他们的经济活动丰富多彩。

(六)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体现出南北文化相融的特点

有人把大伊山遗址的文化性质归入龙山文化,也有人将其归入青莲岗文化,其实都不够确切。从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既有北方文化诸如北辛文化的特点,又有南方文化诸如马家浜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遗址出土陶器的器型和纹饰上可以看出,陶鼎腹部饰附加纹,鼎足呈柱状或乳丁状;陶钵多为平底,部分为“红顶钵”;有的钵、盆附羊角状把手;另有圆柱状陶支座等器物,这些与北方文明的北辛、二涧村下层、大村、淮安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等遗址出土器物相似;二是带腰檐喇叭形圈足器、腰檐鼎与南方文明的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腰檐釜相似。

有些器物的材料系通过交流直接得来的,专家推测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玉石材料来自浙江、安徽一带,部分石斧的原料则来自山东。灌云县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开花结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

二、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两大谜团

生活在6500年前的大伊山原始居民創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谜团,至今未解。

谜团之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否已经产生文字?

文物工作者在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一些陶钵底部发现有清晰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的形状都很规整,类似于今天的几何图形。有的符号由若干个线段通过相交、平行等方式组合而成,有的由四根箭形“芒刺”与一个椭圆组合而成,明显是想用它们来表达感情和交流信息。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在它们的口沿上也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只可惜数量太少难以识读。语言文字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需要,所以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可以视为已经具备原始文字的意义,或可视为原始文字的雏形。至于如何识读,期待专家们的进一步发现与研究。

谜团之二: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葬俗与甲骨文之间到底有没有渊源?

遗址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在死者的面部都覆盖着1件红陶钵。很显然,大伊山先民不愿看到他们深爱着的亲人的脸庞被泥土所玷污,红陶钵盖面是要保持死者面部的洁净。但奇怪的是,这些陶钵的底部都钻有一个小孔,这便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个小孔是专供灵魂出入的通道,表明原始的鬼神观念已经产生,死者身死而灵魂不灭,地下有知,保佑生者平安幸福。事实上,大量随葬品的出现正是“灵魂不灭”思想的表现,人们希望亲人死后仍然能够拥有和使用这些东西。

古人认为,人虽身死,精神犹在,是为鬼。近年来,灌云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甲骨文中的“鬼”字就是器物盖面的形状。作为象形字,“鬼”字的下部是一个“人”,“人”的头部上方罩着一个“口”形物,这般模样与大伊山石棺墓遗址葬俗有着惊人的相似。陶钵盖面现象在我国东部地区并不鲜见,如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江苏常州圩墩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江苏连云港二涧遗址等都有发现,在日本的千叶县等也有发现,唯以大伊山遗址发现最早且较多。那么,甲骨文上的“鬼”究竟是来源于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这一葬俗,还是中华民族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在大伊山遗址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石荣伦.连云港与东夷史前文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01):83-86.

[2]石荣伦,张家超,李传江.大伊山石板棺葬群的文化价值[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01):81-84.

作者简介:

邹平彦(1966—),男,汉族,江苏灌云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文物。

杨梅(1980—),女,汉族,江苏灌南人。大学本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陈列展览、地方史。

猜你喜欢
石棺新石器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Who Designed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朝阳龙城区出土的辽代石棺——兼谈辽代朝阳地区佛教的发展
土耳其食肉石棺之谜
广东从化横岭新石器时代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