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对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3-17 11:36朱玉芬解红文蒋艳双吴秀娟赵正清
上海护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低血糖教练养老

朱玉芬,解红文,吕 云,蒋艳双,吴秀娟,赵正清

(1.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1;2. 江苏大学附属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1)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主流人群。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显示,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约3 550万,居世界首位。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频繁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影响其预后甚至致死、致残,进而降低生存质量[2]。研究表明,加强糖尿病患者知识、技能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帮助其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存质量[3]。近年来,养老机构迅猛发展,填补了居家养老经济、服务及科技等方面的缺口,是当前和未来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所。然而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为基本的生活照护,和慢性病健康保健、健康管理有关的服务较少,且提供服务的主要为护工[4-5],不能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相关国家政策[6-8]表明医疗机构要与养老机构合作以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拓展和丰富护理服务内涵,并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因此,提升养老机构护理服务水平、整合医疗资源成为我国养老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康教练技术是一种健康促进干预技术,主张以患者为中心,目标为导向,促使患者获得知识、技能、工具及自信心来主动参与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9]。研究显示,健康教练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如人力、时间、空间等成本限制的短板[10]。微信平台具有沟通及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花费低等特点,但存在无法保证患者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及保持良好执行力等问题[11]。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两种方法结合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在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选取与镇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签约的2 所养老机构内入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20年WHO有关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2];②年龄≥65 岁且<90 岁;③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④意识清楚,有良好的沟通能力;⑤有智能手机且能熟练使用微信;⑥在镇江市居住半年以上,愿意定期参加随访。排除标准:①晚期肿瘤、癌症或体质极度衰弱者;②研究期间参加其他干预性研究者;③有精神病史者。剔除研究期间离开养老机构、退出研究或死亡者。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K-20210079-Y)。以患者的空腹血糖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两样本均数比较所需样本量计算公式:n=2[(Zα+Zβ)σ/δ]2,双侧取α为0.05,β为0.1,通过查阅文献[13]取σ=1.85,δ=1.94,计算所需样本量为n1=n2=44。按照10%脱落标准计算出样本量为n1=n2=49。本研究最终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采用抽签法选取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养老机构A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9),养老机构B 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49),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2 例患者离开本市,对照组1例患者突发疾病住院、1例患者转至其他养老院,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的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健康教育宣教活动。在养老机构负责人与医院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的前提下,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于每月1 号在养老机构报告厅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开展知识讲座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包括饮食注意事项、运动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注意事项、药物使用指导、低血糖识别及处理和糖尿病技术(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指导。每月1次,共6个月。

1.2.2 观察组

1.2.2.1 组建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12 名成员,包括本院糖尿病专科护士5名(含护士长1名),内分泌科医师、营养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及研究生各1 名和养老机构护理员、领班各1 名。护士长负责团队分工,制订研究计划、《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手册》[包含4个部分:①患者档案(包含姓名、生理和社会状况、饮食喜好、自我管理情况);②相关操作技术图谱(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③健康管理目标反馈信息;④自我血糖监测记录表]和排班计划,同时收集或制作健康教育视频(包括胰岛素注射步骤、自我血糖监测方法、运动跟练视频等)。其他4 名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患者血标本采集,档案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评估,科普讲座、培训并考核养老机构护理员血糖监测步骤及记录方法、胰岛素注射技术。内分泌科医师提供疾病咨询、治疗方案调整。营养科医师负责患者全天总热量摄入计算、饮食管理。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辅导。志愿者负责指导患者加入微信群和使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手册》。研究生负责一般资料调查表设计、资料整理和数据收集等。养老机构护理员负责患者血糖测量、胰岛素注射,领班负责组织患者运动并拍摄运动视频。

1.2.2.2 团队成员同质化培训干预前1 周由专业的健康教练人员(接受过健康教练技术系统化培训,熟练掌握健康教练技术应用技巧与流程内容)在养老机构内运用现场授课及工作坊的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同质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健康教练技术的概念与应用案例、具体实施流程、内容及应用技巧等。同时,邀请内分泌科主任根据《中国老年2 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 年版)》[14]的内容组织团队成员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及低血糖识别与处理进行学习,共培训4次,每次2 h。

1.2.2.3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方案研究团队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群体联合一对一干预。干预时间6 个月。健康教练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接触、观察、强化、澄清、帮助、鼓励、教育、引导8 个步骤,时间与形式灵活多样,无固定的统一标准[15]。见表2。

表2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方案

1.3 评价指标与方法

1.3.1 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发生高血糖[14](血糖≥13.9 mmol/L)或低血糖[14](血糖≤3.9 mmol/L)。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期间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研究生收集患者干预前近6 个月内和干预期间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例数。

1.3.2 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干预前后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机构治疗室内负责采集患者空腹血标本,并通过专用标本运输箱送至医院检验科,由同一型号的机器完成检验。

1.3.3 生存质量采用由廖志红等[16]于1997 年编制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进行评价。DSQL 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及治疗4 个维度,共27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 级评分,从“根本没有”到“总是有”分别计1~5 分。量表总分27~135 分,评分越低说明生存质量越高。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折半信度系数为0.91。干预前后由研究生在机构内发放问卷,和志愿者一同指导患者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FBG、HbA1c 值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BG、HbA1c值均低于干预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FBG、HbA1c 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mmol/L,±s)

表4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mmol/L,±s)

?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DSQL得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DSQL 得分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DSQL 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DSQL得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患者DSQL得分比较(分,±s)

?

3 讨论

3.1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能有效降低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表3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P<0.05)。这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能帮助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降低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率。分析原因,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石,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对糖尿病疾病的控制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健康教练技术通常是面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血糖监测的次数与频率监管难度大,时间和空间成本要求高。本研究中护理员每日将患者血糖测量数值上传至微信群,医师根据血糖值情况及时与患者视频沟通反馈并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方案,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确保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更平稳,血糖值控制在理想范围,有效防止高血糖或低血糖发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3.2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能帮助改善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表4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BG、HbA1c 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对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能起到一定正向作用。这与邢晓菡等[18]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行为也随之变差,学习能力、记忆力也逐渐下降,导致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管理知识理解掌握不充分甚至出现错误认知[19]。此外,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因亲属不在其身边照顾、监督,可能会减弱对自身血糖控制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健康教练技术对慢性病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能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但存在人员不足、时间空间限制的短板[20]。而微信平台存在可语音聊天、视频及发送信息文件等方便、快捷的特点,时间、空间不受限且互动性和时效性好[21]。因此,本研究整合两种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健康宣教、一对一访视问诊,实时给患者反馈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强化老年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理解,并对其血糖控制起到有力监督作用。除此之外,本研究还组织患者参与群体活动,帮助患者热量消耗与摄入保持动态平衡,对血糖控制同样有益。

3.3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有助于提高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表5 显示,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DSQL 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能帮助提高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发生低血糖、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和存在低血糖恐惧[22]。常规的健康教育只是单一的输出信息,不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真实问题,未能做到相关信息反馈和追踪,难于有效地解决患者个性化的问题,导致老年患者参与度低、健康教育知识理解不够甚至容易遗忘[23],干预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团队成员通过与患者线上线下进行互动,每天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查阅,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患者,内分泌科医师和营养师线上会通过视频予以相关疾病指导和饮食调配,有效延缓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同时减少了线下问诊医师或患者路上耽误的时间。此外,每周糖尿病专科护士会面对面、动态评价患者心理情况,精准发现个体的健康需求及情绪变化,联合心理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全身心的照护,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生存质量水平。

4 小结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能帮助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血糖水平、提升生存质量。另外线上线下干预能优势互补,使得养老机构能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在糖尿病管理链中的优势,调动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和潜能。受时间、人力、物力等影响,本研究未能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练技术对养老机构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远期效果,且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仅纳入有智能手机且能熟练使用微信者,这会使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可尝试延长干预时间,采用更方便于老年患者使用的通信工具,在多地域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拓宽受众面惠及更多老年患者,进一步建立血糖长效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低血糖教练养老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