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曲赏析课程思政融入探究*
——以“阳春白雪”为例

2024-03-21 06:42武国强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师旷阳春白雪宋玉

贺 颖 武国强 余 阳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

一、绪论

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曲高和寡”视为雅,以《阳春白雪》为代表,“下里巴人”视为俗,以《百鸟朝凤》为代表。在传统乐曲赏析课程教学中,须浅论文化之雅俗,提炼思政元素,结合乐曲内容,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向引导,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爱国主义的培养等,通过赏析音乐,了解我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1]。本文就《阳春白雪》乐曲赏析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乐曲赏析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融入问题

乐曲赏析课程教师多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不足,找不到思政切入点,较生硬地将原理原著中的话语强加入课堂,甚至有教师规划出独立的“思政时间”,不利于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在乐曲赏析课堂上,不仅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还要依托较有代表性的典故和音乐作品,实现“立德树人”,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添砖加瓦[2]。

三、乐曲简介中的课程思政融入

在教授乐曲赏析课程时,坚持课程思政无痕融入课堂知识点中,杜绝生搬硬套。如讲解《阳春白雪》乐曲赏析时,首先进行简单的乐曲介绍,再给学生播放琵琶独奏曲的《阳春白雪》,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简单感受,之后介绍乐曲演变情况,进而引出古琴版本的相关乐曲。通过古琴曲《阳春白雪》的聆听,介绍古琴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入琴师师旷介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对举,以《百鸟朝凤》为例讲解我国“下里巴人”乐曲的经典文化。

(一)乐曲简介

《阳春白雪》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现存较流行的版本由琵琶演奏。乐曲以欢快的节奏表现了初春时,冬雪还未完全融化但万物已经开始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3]。教学时可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引导。

(二)琵琶曲《阳春白雪》欣赏

教学时,师生聆听琵琶版本的《阳春白雪》,引导学生思考对乐曲的初步感受,同时通过了解乐器琵琶,来强化对乐曲的认同感。琵琶在我国已经流传了近2000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常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在音乐史中有着重要地位[4]。

教师通过介绍琵琶的由来及琵琶曲的分类等,重点突出琵琶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是文化大国,琵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代表着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课堂中通过介绍小说《西游记》、王之涣古诗词及白居易《琵琶行》[5]等经典文学作品中对琵琶的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琵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和审美情趣。

(三)古琴曲《阳春白雪》欣赏

《阳春白雪》在演变中出现古琴曲,相传为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做,笔者赞同目前多数学者观点,认为古琴曲的《阳春白雪》为师旷所作。师旷,是先秦著名音乐大家,因双目失明,自称盲臣、暝臣,博学多才,善弹琴,辨音力极强,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师旷有较高的音乐才能。晋平公曾找人铸了一口大钟,铸好后让众人来听钟声,大家都称赞钟声悦耳,只有师旷听后说钟的音律不准,懂音律的人听了会嘲笑晋平公。但是晋平公不相信师旷,没有理会他。后来卫灵公来晋国访问,晋平公让随访乐师师涓听钟声。师涓仔细听了大钟的音律后,也说钟的音律有问题。晋平公终于相信师旷的音乐才能。

师旷非常爱国。卫灵公想要炫耀师涓,便说在路上听到一支很美妙的乐曲,师涓听一遍就会演奏,请他演奏给大家欣赏。师涓演奏乐曲,非常好听,但只奏了一半,就被师旷阻止了,卫灵公和晋平公不解,师旷解释说这首乐曲是商纣王让人演奏以蛊惑人心、让人不思进取的亡国之音,不能听[6]。

师旷主张“民贵君轻”。师旷听到晋平公对人说为君者可以享权享利时,以重物去打他,批评为君者应该要百姓为上,民贵君轻。

教学时,可结合师旷与师涓的故事,从爱国情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了解古典音乐名曲名家的同时,融盐入水的进行思政教育。

(四)古琴曲《阳春》《白雪》欣赏

《阳春白雪》在流传中逐渐出现更多的版本。在明代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中,《阳春》和《白雪》被分为两首乐曲,且各有不同意义。我们一般把《阳春》曲意理解为春回大地的温暖,《白雪》曲意理解为赞颂品质高洁的人。教学时播放乐曲,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自己对乐曲的感受。教师讲解时结合“春”“雪”意象,从古琴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体会《阳春》《白雪》代表的精神文化内涵。

1.古琴的人文精神有一个重要的字——“敬”。第一是“敬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对自己的尊敬。第二是“敬人”,儒家讲“仁者爱人”,要尊敬别人。第三是“敬天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7]。

2.古琴精神中敬自然、敬天地的思想,形成了弹琴的仪式感,如沐浴焚香后弹琴等。古人认为弹琴最好的地方就是古松之下,泉水之边,古琴代表了人与自然的亲近[8]。《阳春》《白雪》用古琴来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的春天,称赞洁白清莹的冬雪,并以此赞颂品质高洁的人[14],提升乐曲的内涵。

教学时,通过“雪”这个意象的举例和古琴“敬天地”精神的分析,融入思政,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敬”字,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阳春白雪》无论何种版本均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文人、阶级地位高的人才能够理解的高雅音乐,而普通百姓欣赏的来自民间或乡下的俚俗乐曲,即被称为“下里巴人”之曲。

(五)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泛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下,“巴人”指巴蜀的百姓,后来泛指通俗的、比较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9]。

中国乐器种类较多,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中国最高雅的乐器是古琴,中国最有特点的通俗乐器,那就是唢呐。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被应用于宫廷。唢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技艺高超的演奏技巧[10]。

唢呐俗称喇叭,发音高亢、嘹亮,易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广泛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社会日常生活当中,常用于婚、丧、嫁、娶及欢庆活动中,以及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较为正式的场合也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10]。

在我国,鼓吹乐已流传了两千余年,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笛、箫方便携带,曲调绵长忧郁,常与古琴相配,文人士子吹奏者较多,但是遍布于各地、活跃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的,还是以唢呐为代表的通俗吹管乐器,旋律简单明快,适合各类场合。

教学时,从中华优秀的音乐文化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与感受,结合唢呐乐曲进行举例赏析,如《百鸟朝凤》。唢呐通过吹奏者的气息调整等不同的技巧,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如欢快喜庆、激昂争鸣、萧瑟肃杀、哀婉凄凉、缠绵感伤等。乐曲《百鸟朝凤》是唢呐的代表曲目,表现出欢快喜庆、百鸟争鸣的氛围,代表了“下里巴人”乐曲中的最美乐章[11]。

1.《百鸟朝凤》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模仿许多不同种类飞鸟的叫声,活泼爽朗,富有生动的画面感。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表现了百鸟争鸣的场景,给人们展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图景。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被誉为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

2.《百鸟朝凤》是通过鸟鸣与情绪欢乐的几个乐段穿插循环形成的乐曲。因此,其曲式结构带有民间循环体结构的性质。乐曲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喜庆色彩,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鸟语花香、令人陶醉的美好景象。引子部分唢呐模拟各种鸟叫声,最后乐曲的结尾又出现了鸟鸣声,与引子遥相呼应。

3.《百鸟朝凤》将唢呐这一乐器的表现力演绎到极致,乐曲展示的不仅是听觉盛宴,在凤凰为尊、百鸟环绕的主题下,音乐创造出通俗易懂又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动人画面。

在教学时,主要从乐曲赏析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和唢呐艺术特色。本曲是“下里巴人”乐曲的代表,从百鸟围绕凤凰争鸣的美好画面中,表达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四、乐曲雅俗之辨

《阳春白雪》《百鸟朝凤》经过多年的流传和改编,成为雅俗共赏的传统乐曲。

(一)雅与俗属于中国美学的范畴。古代文艺美学认为,“雅”属于地位较高的阶层,或者有着高知识高文化的文人阶层,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文化水平的代表,一般有着深刻的内涵、寓意,代表了正统和雅正。“俗”则一般代表普通百姓的通俗文化,一般没有深层次可挖掘的寓意。在文学中,“阳春白雪”代表雅,“下里巴人”代表俗,但就音乐而言,本无雅俗不能互相理解之说,音乐是无分贵贱的,也无关知识水平,可有感而发,也传递情感,众人皆可欣赏。

(二)古琴是文人乐器,琵琶是弹拨乐器之王,乐曲《阳春白雪》无论何种演奏版本,都在表现春天美景的同时赞颂品质高洁的人,乐曲都是高雅的。《百鸟朝凤》表现百鸟齐鸣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亦是有较高精神文化水平的,为何不能认为也是高雅的?

“阳春白雪”代表雅,来自宋玉与楚王的一场辩论。宋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辞赋家、雄辩家,在文学上追求高雅和纯洁的艺术表达,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和思想的深刻探讨。楚襄王认为百姓不怎么喜欢宋玉,就问宋玉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德行,为什么市民百姓不怎么称赞他,宋玉举例子为自己进行辩解[12]:

1.以歌曲“曲高和寡”自喻。宋玉举例,有唱歌的人在郢中唱歌,起初唱巴蜀地区的民歌时,全国上千人都,可以跟他一起唱;歌者唱“阳阿薤露”这种重要的歌曲时,全国多数人没听过,只有上百人可以跟他一起唱;当歌者唱“阳春白雪”这种比较有文化内涵的歌曲时,全国能跟他一起唱的只有几十人;当歌曲增加难度和高雅性时,全国能跟他一起唱的只有两三个人。宋玉通过举例表达出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听得懂、学得会的人越少,即“曲高和寡”,人也是一样,越是人品贵重的人,能与之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人越少,所以不被百姓称赞也是正常[13]。

2.以凤凰和鲲来自喻。宋玉提出凤凰是鸟中之王,飞得高,看到了人间山川,但小麻雀没飞过那么高,不知道天空的美好。鱼类中有小鲵,也有鲲,鲲体型庞大,速度也快,可以在大海中畅游,小鲵体型小速度慢,只在河水中生活,那么小鲵也无法知道大海的广阔。宋玉认为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百姓不称赞他也正常[14]。

3.《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能随着歌唱的人极少,此后成为“曲高和寡”的代名词。宋玉借“下里巴人”“阳阿薤露”和“阳春白雪”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宋玉谈论歌曲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同时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宋玉用歌曲的难易、听得懂的人的多少来写雅俗之差异,而自己品德高尚、德行过人,能欣赏的更少,所以称赞自己的较少。

4.宋玉的观点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地域的偏见,民间艺术和文化被归为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雅俗之辨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学中,要偏重于融入思想文化的自由性,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要公平公正地看待雅与俗的问题,无论雅俗,都代表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雅俗之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评判标准,也是对艺术和文化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方面。

五、结语

《阳春白雪》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乐曲,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和美感,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也蕴含了古人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该曲不仅在音乐界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在文化界和文学界均受到极大关注,作为我国古典音乐名曲,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音乐的形式传向世界。

综上所述,在乐曲赏析教学时,不仅从传统的乐曲聆听与成曲背景等赏析,还要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引导,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断探索与改革,不断实践。

猜你喜欢
师旷阳春白雪宋玉
师旷论学
师旷劝学
师旷撞晋平公
小鹿和泥塘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音乐剧不应是“阳春白雪”
师旷妙语劝说平公学习
知音
说“看”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