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治疗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024-03-21 06:42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来访者

石 俊

(伊犁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839300 )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一方父母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因为死亡或离婚等原因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家庭。[1]单亲家庭是一个脆弱而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不完整的结构影响着它的教育功能,导致单亲儿童出现行为偏差、抑郁、社交焦虑、自我控制能力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子女比普通家庭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必须矫正和控制单亲家庭结构缺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否则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形成所谓的问题青少年[2]。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治疗方法很多,比如读书疗法,团体心理咨询等干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从外部塑造单亲儿童的行为,而不是从其内心上塑造。同时,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相较于特殊儿童往往不易觉察,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去检测才能准确把握。虽然,有心理障碍的单亲儿童和特殊儿童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矫正单亲儿童问题行为的训练上将单亲儿童作为特殊儿童来对待,仍旧套用治疗特殊儿童的干预方法,则会加重单亲儿童的自卑心理。

通过美术治疗提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可有效避免上述干预方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材料及媒介、美术创作活动帮助个人或团体成员整合身心的一种艺术疗法。[3]美术治疗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还包括雕刻、泥塑、剪纸、书法、摄影等形式类别,以帮助当事人调节情绪、整合身心、塑造人格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治疗师的鼓励下,单亲家庭儿童自主参与美术活动,利用美术材料与工具进行创作与自我表达,释放压抑的情绪并认识自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力、自我认知力,达到对单亲儿童人格的统整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美术治疗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的生理依据及理论基础展开分析,从其优势得出美术治疗的作用并根据治疗方法和实际的治疗情况展开论述。

一、美术治疗的内涵

美术治疗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欧美,是一种利用绘画、雕刻、泥塑、拼贴画等美术活动实现个人或团体身心统合的艺术心理疗法。爱德华兹在《美术治疗》一书中概括出了美术治疗的艺术形式主要集中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上,通常不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相较于传统的心理疗法,美术治疗是一种由思想和情感建构的非语言治疗,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帮助个体获得自我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实现自我治愈和提升生活。相较于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更重视创作过程而非最终的作品。因此,美术治疗的疗愈过程比最终的创作作品更重要。其主要特征为,借助绘画作品直接呈现来访者内在的心理信息,无需使用口语谈话。因此,对用语言进行自我表现困难的儿童及成人是有效的。美术创作的素材经过来访者心灵的提炼加工,所表露心理信息是真实的。这样治疗师就能够通过作品可以窥探来访者真实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美术治疗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的生理机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斯佩里发现,人类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控制言语文字,右半球则负责控制情绪情感,所有与情感情绪相关的信息都是通过右脑进行处理,并以图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不仅如此,与我们经历过的重要事件相关的形象、体验过的情感相关的情景都会被右脑保存。另外,左脑的言语侧化功能,只能表达“我们认为我们感受到的”东西,而存储在右脑里的真正的情绪体验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是在言语化过程必然地隐藏起来。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感受时,实际的内容在语言的处理下被转换和解释,从而丢失大量的重要信息。而美术治疗具有直达心灵的特质,并以右脑信息为主要操作对象,借助视觉艺术意象而非语言交谈,直达情感的深处,表达郁积在心中的困苦心境,纠正扭曲的情感体验,最终使来访者借助自我的力量建起一条与心灵交流的通道。

美术治疗师鲁宾认为人类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人们过去所遭受的创伤性经历很可能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被压抑,无法从语言中提取到相关的有效信息。不仅如此,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就是前语言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4]因而,仅靠言语治疗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亲家庭儿童生理上尚未成熟,处于言语发展期,语言能力不足以讲述真正的创伤体验。同时,家庭破裂的创伤性经历驱使单亲儿童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将创伤体验压抑于内心而无法用言语表达。视觉意象作为一种符号能够接近创伤的源点,患者能够自由表露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具有隐蔽性,不受社会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约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患者的受伤心灵将得以被恢复。

三、美术治疗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的理论依据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创立,该理论强调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美术治疗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强调美术作品具有尚未用言语行为表达的无意识与潜意识的部分,绘画成为分析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技巧。荣格致力于在治疗中使用意象的内在来源。他曾使用绘画为自己疗治心灵的创伤并充分肯定绘画的作用。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加重视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也更加强调意象的自主性。弗洛伊德将绘画的疗效解释为升华或者宣泄,是本能力量在自我协调下符合现实原则的表现;而荣格认为,绘画可以使病人探索来自无意识的意象,这些“具有自主性的”意象携带着无意识的宝贵信息和财富,对病人的心灵起着调节作用。真正将弗洛伊德的理论与美术结合起来并用于心理治疗的人是南伯格。她将弗洛伊德的“使无意识成为意识”思想作为美术治疗的首要目标,强调通过自发的艺术表现释放无意识形象。在南伯格之后,克莱曼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美术治疗的具体实践中。克莱曼的美术治疗是以升华理论为基础,强调美术创作是升华的过程,能够释放个体在现实中的痛苦情绪,满足其不切实际的幻想。她鼓励来访者在画面中表现个人的情感活动和冲动,由此使得个体的无意识部分被意识化,内心的幻想和现实被统合起来。

2.行为-认知理论

行为-认知取向的美术治疗是将认知行为疗法与美术治疗技术相结合,以教导的方式改善来访者的症状行为。在治疗师看来,美术治疗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训练情境,帮助个体解决不当行为的同时习得适应性行为习惯。[5]鲍温和罗莎等人率先把认知行为疗法用于美术治疗,并将有关感觉经验的“指导性意象”这一认知行为技巧与蜡笔画与拼贴画相结合,以减少心理障碍患者的不适应感和怪异行为,强化患者的心理控制点。[6]艾伦·罗斯,首次将行为矫正技术应用于绘画治疗,创造出了“现实塑造技术”,以改善儿童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研究者们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结合美术治疗,对那些由于焦虑、恐惧而形成不合理信念的儿童、持有消极自我评价的儿童,以及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等行为异常儿童尤其有效。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美术治疗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在美术治疗实践中应用而产生的。人本主义美术治疗强调,个体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本能的成长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娜塔莉·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表现性艺术,创立了“来访者中心表现性绘画艺术治疗”。她强调利用绘画、雕塑、舞动等形式为来访者创造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氛围,帮助来访者体验和表现自己的情感。以此进入无意识之中,唤醒来访者的创造性,使受到伤害的情绪得以恢复,解决内部心理矛盾,克服自己的困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人本主义取向美术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美术经验,以刺激其他感官与视觉能力相互协调配合,促进来访者感知机能上的协调统一。同时创设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充分尊重来访者的观念与尊严、接纳来访者的态度,唤醒来访者创造性的生命能量,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最终帮助来访者修复情感创伤,解决内心冲突与矛盾,实现内心的自我整合,从而获得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层面上的完整感。

四、美术治疗应用于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美术治疗可提升单亲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能够给个体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单亲家庭儿童缺乏父母人际交往的榜样示范与指导,交往能力发展不健全,对同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对同伴产生敌对和恐惧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过度强烈,从而阻碍儿童的正常社交。团体美术治疗可以通过团体成员之间言语以及非言语的双向互动,促进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开展。美术是语言的替代品,也是游戏的媒介,它能够使得团体成员处在一种较谈话疗法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色彩丰富的美术作品能够引起儿童互相关注的兴趣,促进儿童成员相互学习与交流。团体美术治疗因其利用了美术与团体的双重力量,不仅提高了成员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促使他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且能够帮助成员获得归属感与身份认同。韩国学者金京南以5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24期的小组活动为中心的集体美术治疗,他发现黏土媒体带来的安全感和合作工作对儿童的同龄人关系显示了积极的效果。此外,单亲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孤独、抑郁、敏感和缺乏同理心等不良情绪,而产生情绪障碍。麦金太尔提出了针对离异儿童的团体美术治疗模式,对丧失亲人的9-12岁儿童实施绘画干预治疗,结果发现,绘画心理治疗能够提供儿童亲人丧失后的一种有效心理平衡。[7]

2.美术治疗可提升单亲儿童的自尊水平

自尊又称自尊心或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低自尊水平的人往往很可能具有恐惧、抑郁、焦虑、攻击性等消极情绪和行为。因此,稳定单亲儿童的高自尊水平对心理健康及其良好的行为表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自尊感是通过父母在早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如何与子女互动而形成的,单亲家庭儿童与父母的互动并不恰当。家庭成员的不完整容易让他们变得敏感而自卑,将关注点移至他人而忽略了对自身情绪、感受的关注,导致其自尊水平较低。而美术治疗这一独特的治疗方式,能够在无意之中提升儿童的自尊水平,获得自信和积极的精神。

玛西娅等人对一名父母离异的单亲儿童贝丝进行了为期5周的10次个人美术治疗,内容包括了拼贴画、面具制作等美术活动,其结果发现贝丝的自我概念水平有显著的提高。[8]美术治疗师带领团体成员利用颜料、绳子、金属、黏土等综合材料,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制作一个面具来代表自己,之后让团体成员之间对制作好的面具作出积极的反馈。制作面具以及他人积极评价的过程能够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强化儿童自我积极的那方面,从而提升自我概念。塞尔维斯特发现,大脑内部的神经传导复合胺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影响动作质量,还会影响自尊水平。含量高与自我肯定感和动作控制有关,含量低与冲动和愤怒的等行为有关。美术创作活动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大脑中神经传导复合胺的数量,因而提高自尊水平。

3.美术治疗可改善单亲儿童的情绪问题

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导致单亲儿童处于“心理爆炸”的临界点,并将其负面思想转化为逆反心理,变得十分固执。[9]美术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美术活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郭修延对小学儿童情绪困扰与自我观念的辅导效果的研究中发现,接受美术治疗活动对于绘画表达、情绪困扰的调适与自我观念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美术治疗在促进小学儿童自我认识、情绪宣泄上,有正面的成效[10]。当单亲儿童将内心积怨的情绪转移至绘画等美术活动上,如泼洒颜料、揉捏橡皮泥、敲打相关材料等等,压抑已久的情绪将会得到释放。美术治疗师可以让单亲儿童找寻代表自己能量的意象,如龙卷风、乘风破浪的船、蘑菇云、火焰,或者极其细微的曲线、点、颜色等,通过绘制这些意象的图形作为发泄情绪的出口从而释放负面情绪。对于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自由活动。由于游戏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加之美术与人的心灵密切联系,往往更容易接近情感的深处。美术材料种类繁多,如黏土、颜料、墨汁等等,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美术材料并将其当作游戏道具,体验一场“美术游戏”,升华美术活动的愉悦性,获得积极情绪,从而纠正扭曲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方法让不同的群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愉悦身心,释放压力。将美术治疗的理念融入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工作中,既促进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健康稳定,阐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引发社会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关爱与关注,同时也让美术治疗这一新型的心理治疗方式蓬勃发展。如今,美术治疗在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需作以全面而系统的探索。笔者真心希望美术治疗能够成为解救单亲家庭儿童身心疾病的“一剂良药”。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来访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危害及其解决途径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