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

2024-03-21 06:42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琵琶思政情感

李 蕙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在当今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琵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在高校选修课程中的教学也亟须与时俱进,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琵琶选修课中引入思政内容,实现琵琶音乐与文化、德育的有机融合,成了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研究将以课程思政视角为切入点,探讨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当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缺乏思政的内涵

通过对高校开设琵琶选修课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在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缺乏思政的内涵。尽管琵琶选修课在传授琵琶演奏技巧方面可能表现出色,但在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却显得相对薄弱。这种情况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部分琵琶选修课的教学重点过于倾向于琵琶演奏技巧,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渗透[1]。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能更多地关注琵琶乐曲的教学,而对于如何通过这些乐曲传达思想、价值观和情感,以及与学生进行相关讨论的内容,却可能未能充分思考和规划。其次,课程材料和教材的选择也可能导致课程设计缺乏思政内涵。如果选用的教材只注重琵琶演奏技巧的讲解,而没有涉及琵琶音乐作品所代表的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学生可能只会停留在琵琶的技术层面,难以深入理解琵琶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因此,解决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中课程设计缺乏思政内涵的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

2.音乐技能和思政内容割裂

通过编制《高校琵琶选修课的师生评价调查》的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为琵琶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音乐技能和思政内容存在割裂。虽然琵琶选修课强调音乐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在传授琵琶演奏技巧的过程中,忽略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导致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缺乏对其文化、历史、价值观的深刻认识。这种音乐技能和思政内容的割裂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将其仅仅视为一种技术性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琵琶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2]。学生可能只关注琵琶演奏的音质、速度、节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而缺乏对琵琶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社会意义的认识。这种割裂也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将琵琶音乐与国家发展、社会价值相联系。他们可能很难从琵琶音乐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难以理解琵琶音乐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也难以将琵琶演奏与国家的进步与振兴相结合。因此,琵琶选修课的教学在注重音乐技能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思政内容的渗透。

3.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

尽管琵琶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可能包括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思政内容的传达,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往往过于强调技术层面的琵琶演奏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琵琶音乐的文化理解、思政内涵的把握以及对国家、社会价值的感受。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琵琶演奏技巧的评价,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表现,而忽略了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使学生局限于琵琶演奏的表面层面,而难以理解琵琶音乐的深层含义。其次,单一的评价体系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关注和重视[3]。如果教学中的评价只关注琵琶演奏技能的提高,学生可能会将思政内容视为附加项,而未能在学习中深入探讨琵琶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此外,这种评价体系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琵琶时缺乏更广泛的创造性思考。由于评价主要集中在琵琶演奏的准确性和水平上,学生可能过于注重技术层面,而较少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琵琶演绎,从而限制了他们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编制《高校琵琶选修课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调查》的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为琵琶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尽管琵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过于注重琵琶的演奏技能,而忽视了琵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和认识。琵琶作为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哲学和价值观。然而,由于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琵琶的技术层面,学生可能只将其视为一种音乐演奏技巧的训练,而未能深入了解琵琶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这种现象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会琵琶音乐的内在价值,也难以将琵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传承和弘扬。此外,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能削弱了琵琶选修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如果课程将琵琶仅仅视为一门技能课程,而忽略了琵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学生将失去一个接触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机会。

二、思政教育对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的意义

思政教育在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涵,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首先,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至关重要。在琵琶选修课中,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演绎琵琶乐曲。通过了解曲目的起源、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提升音乐表演的品质[4]。其次,思政教育强调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在琵琶选修课中尤为重要。琵琶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乐器,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琵琶的历史演变、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琵琶音乐所传递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够将琵琶演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外,思政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要音乐家能够在演奏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和思考。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价值观,从而更有力地将这些情感体现在演奏中,提升音乐的表现力。最后,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在琵琶演奏中展现个性和创造力,从而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的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政教育能够加强琵琶选修课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渗透和融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琵琶音乐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关联,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思政教育,琵琶选修课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的培养,更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使学生在音乐表演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展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课程思政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1.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考核评价

在课程思政下,高校琵琶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精心策划,以明确课程目标和丰富考核评价策略,旨在确保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同时提高琵琶选修课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果。首先,制定高校琵琶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关键[5]。这些目标应该旨在融合思政要求和琵琶艺术的传承,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首要目标是明确琵琶演奏技能的提高,包括音准、音色、节奏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演奏琵琶曲目。其次,课程目标应注重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这可以通过选择与思政主题相关的琵琶曲目,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关于社会和文化的看法来实现。同时,教材和曲目的选择应反映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题。这可以通过在教材中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历史事件以及社会问题来实现。在教学方法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除了琵琶演奏技巧的训练,可以引入小组合奏、讨论、演讲和音乐欣赏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考核评价策略应综合考虑琵琶演奏技能和思政教育的要求。除了常规的琵琶演奏表现评价,还可以包括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核,例如思政主题的论文撰写、课堂参与度和社会实践经历。

2.融合思政内容,传承琵琶艺术

在课程思政下,高校琵琶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应当旨在融合思政内容,同时传承琵琶艺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琵琶艺术和思政教育的双重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琵琶演奏技能,课程目标还应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例如,设定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美感、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明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精心策划,以确保思政内容与琵琶艺术的传承相互融合。这可以通过选择琵琶曲目,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演奏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6]。同时,也可以将琵琶的历史、音乐理论、艺术哲学等相关知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琵琶艺术的多维度。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除了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训练,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音乐欣赏、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琵琶艺术和思政内容的融合。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琵琶演出、音乐文化活动等社会实践,将琵琶艺术与社会互动相结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琵琶艺术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琵琶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

3.注重演奏技巧,提高音乐审美

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演奏技巧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首先,在演奏技巧的培养方面,可以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从基础练习到高级曲目,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能[7]。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分阶段进行教学,注重基础功法的打磨,如手指灵活性的训练、音准掌握等。此外,针对不同曲目的特点,教师可以开设特定技巧训练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琵琶演奏中的特殊技巧,如弹挑、轮指等。通过细致的技巧指导,学生能够逐渐提高演奏的精准度和表现力。其次,提高音乐审美水平需要更深入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曲目的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音乐作品。开展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听取不同风格、时代的琵琶音乐,帮助他们培养感知音乐美的能力。

4.精选传统作品,感受中国文化

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之一是精选传统作品,让学生通过演奏和欣赏这些作品,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策略可以在多个方面展开,以促使学生在琵琶音乐中获得更深刻的文化体验。首先,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代表性的传统琵琶作品,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等,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演奏这些作品,学生能够在琴音中感受到古老的民族情感,深入体会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其次,教学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环节,让学生了解每首传统作品的故事背景和文化意义。教师可以介绍作曲家、创作背景、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演奏中体现出作品的情感和意义。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演奏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节奏、情感表达等。通过感受这些元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琵琶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鼓励创作曲目,促进表达创造

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高校琵琶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之一是鼓励学生创作曲目,以促进他们在琵琶演奏中的表达和创造能力。这一策略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在琵琶音乐中更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琵琶演奏的基本技巧和音乐理论,为他们提供创作的技术基础。通过掌握基本的和弦、音阶、节奏等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音乐创意付诸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创作训练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练习,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中汲取创作灵感。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思考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转化为琵琶音乐的创作素材。这种个人化的创作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创作更具有个性和情感。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创作比赛、展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四、结语

在融合琵琶艺术与思政内容的方面,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琵琶课程中,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实现思政与琵琶艺术的互融共进。这样的教育方式将琵琶选修课变成一门更具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艺术教育。同时,本文也提到了科学规范的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必要性。这需要综合考虑琵琶演奏技巧、音乐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的多个维度,确保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标准的准确性。这种科学规范的制定将有助于琵琶选修课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琵琶思政情感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窈窕淑女琵琶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