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为例

2024-03-21 06:42梁维科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思政创作

梁维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受人诟病的思政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两张皮”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构建思政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就成为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的建构思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唯一的设计类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打造了许多特色鲜明的设计类专业。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设计·中国”网站、“为人民而设计”理念、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等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设置、办学理念还是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都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立校、强校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彰显学校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识。“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依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设计专业优势,建构的特色“大思政”格局,旨在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实现双方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培育。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课教师和专业课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近八成。单纯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很难完全扛起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任。通过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实现对大学生全过程的价值引领,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依托设计类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主题创作等领域凸显思政要素和价值引领,目前已成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进课堂”工程、“为人民而设计”主题创作、“奋进的山东”成就展设计、“生命重于泰山”疫情防控主题创作、“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主题创作等实践,通过组织实施、平台打造、宣传推广、专题教学、人才培养等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旨在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向互动,要求思政课程充分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和思政课性质,通过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前提下,探索与艺术专业融合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将典型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或者依托时政热点、课程重点难点,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艺术专业进行主题创作或调查研究,通过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对分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调研、创作和分享中加深对理论和思想的感悟。可以说,将典型的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已经成为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和要求

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在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深入把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经典文艺作品与课程内容的相关项来厘定“思政”与“设计”的契合点,把蕴含丰富思政内容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的艺术作品主要有雕塑作品《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和《李大钊纪念像》、高更油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乌合麒麟作品《血棉行动》、索福克勒斯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与《安提戈涅》、昆曲《断桥》、学校系列主题创作、中国画与形而上学等。2021年12月底,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教学中融入文艺作品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调查①。在“思政课上穿插艺术相关内容能否引起你的注意”的问题上,选择“会”的比例为83%,“有时会”的比例为17%,“不会”的仅为1%,可见,文艺作品的融入能够引起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并非所有融入课堂教学的艺术作品都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的选择表现出显明的指向性,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文艺作品的选择要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资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高等艺术类院校中具有突出的设计专业优势,如果抛开学校自身丰富和厚重的艺术资源而去寻觅“他山之石”,则无异于舍近求远。比如涉及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艺术及其功能的内容时,可以扩展和关联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表述,以及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事业、文艺战线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等内容。在文艺作品的选取上,以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重于泰山”疫情防控、“喜迎建党百年华诞”等主题创作上的宣传画、插画、绘画、服装、雕塑、壁画、摄影等作品为主,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才最熟悉,亲自参与创作的印象才最深刻。可以说,学生参与相关思想政治主题的艺术创作实践,既是对艺术专业的一次实践演练,也是相应思想政治主题的一次内化。

(二)文艺作品的选择要在学生专业领域内

针对如“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1]等涉及艺术方面的课程内容,可以开展何为艺术、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功能等课堂讨论。针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以扩展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艺术样式和体裁发展的不平衡等内容。具体课堂讨论中,在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学、美术学、艺术史论等专业班级中获得较好回应,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而动画、服装、建筑等专业班级的效果一般,学生对文艺理论的兴趣不高。在问卷调查中,“中国画与形而上学”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从“metaphysics”的释义与中文翻译,到“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注解,再到“形而上学”的多重含义,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重写实、强调物我对立到中国画的以大观小法、重虚灵、强调物我融合[2],把“形而上”与中国画的“写意”相结合,既扩展了形而上学概念又关联艺术专业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艺作品的选择要反映最新的时事热点

“00后”大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网民”,他们日常沉浸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汪洋之中,每日接受国内外最新的热点推送,所以在文艺作品的选择上要紧跟时代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问卷中,“乌合麒麟作品”是仅次于“学校系列主题创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文艺作品。在讲解资本原始积累相关内容时,联系欧盟、英美等国肆意编造谎言,诋毁我国治疆政策,H&M、耐克等一些国际服装企业不分青红皂白,炮制所谓“抵制新疆棉花”运动的时事热点,选择解读乌合麒麟作品《血棉行动》。针对该作品的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到从作品中“找细节”“找不同”的课堂互动之中。相反,在讲解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关系时选取的“昆曲《断桥》”和有关价值主体性内容选取的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时,学生的“抬头率”却不是很高。

(四)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掌握程度

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文艺作品时,要考虑文艺作品本身与课程内容的契合性问题,还要考虑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等因素。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又能从艺术专业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如果仅仅因为某些文艺作品与课程内容存在关联性,就把文艺作品生硬地“陈列”于课堂之上,实现某种形式上的“结合”,那就是典型的“两张皮”“表面化”和“硬融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时,选取了两件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吴为山雕塑作品《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和钱绍武雕塑作品《李大钊纪念像》。一个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政府送给特里尔的纪念礼物,一个是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的经典范例。但是,由于首次课堂讲解相对浅显,没有深入作者的创作心路和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因而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聚焦两件雕塑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详细解读作品创作技法之后,课堂效果有了较大改善。比如,通过梳理吴为山教授的创作心路,讲解作品运用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写意雕塑的手法,刻画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形象,展现马克思从容淡定、目光深邃的神态和沉着、自信、坚毅的精神世界,而马克思坚定稳重的行走姿态,则象征着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发展性。强调钱绍武先生通过阅读李大钊同志的论文、演进、讲义、杂文等,特别是《狱中自述》,深入李大钊同志的内心世界,才决定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和概括性的雕塑语言刻画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的伟岸双肩,展现李大钊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

三、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一)思政课与艺术专业的结合方式和思政课教师“艺术能力”问题

在关于“你喜欢哪一种思政课与艺术的结合方式”的问题上,多数学生赞成通过文艺作品的讲解来传达特定思政内容,也希望思政课教师在政治方向上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而选择“针对思政课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和“思政课教师与艺术专业学生共同创作”的相对较少。通过深度访谈得知,主要原因是学生担忧“额外”的“主题创作”会加重学业负担。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也不现实。所以,思政课教师的发力点自然不是创作或设计本身,但可以在涉及“思政元素”的主题创作中,如选题、意识形态审核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与二级学院、团委、学生处等通力协作,依托思政课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参与到学生校外写生、乡村创业帮扶、党团培训、主题创作等实践活动中。

思政课教师提升“艺术能力”是文艺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在“你认为思政课教师是否应该提高艺术素养”的问题上,选择“应该提高”的比例占到54%。其实,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和充实艺术专业知识是提升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一项基本要求。但选择“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的比例也占到了37%。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他们认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融入艺术专业知识本身就是锦上添花,教师没有必要把太多精力放到艺术专业上。当然,从掌握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提高教学吸引力方面考虑,思政课教师应该提升“艺术能力”,但对于如何提升、提升哪一部分、提升到什么程度等具体问题,则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思政课教师的艺术偏好等,有针对性地扩展艺术专业知识,以能够准确地传达文艺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为基本要求。

(二)文艺作品的甄选和更新问题

思政课课堂教学基本采用100人左右的“中班制”授课,而学校的专业班级人数基本在25人左右,这就出现一个授课班级学生可能来自多个不同艺术专业的情况。那么,文艺作品的选择问题就出现了,即如果选择的作品与学生专业相接近,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课堂互动,如果作品与学生专业不符合,则可能出现学生兴趣不高、互动不积极问题。为了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文艺作品,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甄选“最大公约数”的文艺作品,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课的针对性,文艺作品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可以把网格化应用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自身艺术偏好和学校不同艺术专业特点,将同一专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授课班级,开展师生“专业”相对应、相契合的网格化教学。

聚焦社会热点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遴选和更新文艺作品库,以满足教学需要。但由于教师缺乏丰富的艺术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应的理论视域,在及时更新文艺作品上的确存在困难。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与艺术专业教师通力协作,建立双方常态化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搭建共享资源库。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艺术专业教师的协助下,把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热点且具备“思政元素”的优秀文艺作品及时更新到资源库中。

(三)课堂互动形式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完善问题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课堂互动的选择要同课程性质相符合、同教师的授课风格相一致、同授课对象的特点相吻合。以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为例,如果涉及艺术作品,可以从艺术专业层面对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技法等进行提问,由教师讲解和分享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课堂讨论则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针对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等设计问题以及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采用更丰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翻转课堂”、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创作的“任务驱动”、注重实际体验的“情景模拟”等。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分享创作经验和感悟的学生进行单独记录,在平时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额外“加分”。也就是说,通过课堂上直接的“奖励”,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思政+设计”双融共育作为一种为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奠定坚实思想政治基础的机制,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案和评价系统。依托思政课程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调研是一条相对便捷、有效的实施路径。具体实施中可以分年级、分专业和分小组开展,由创作团队分享创作思路和进行作品介绍,由班级学生进行现场评选。如果是一次大型的实践教学则需要由思政课与专业教师组成实践成绩评定小组,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作品的思想性由思政课教师负责,作品的技巧、创新、艺术性等内容由艺术专业教师负责,最后的评分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四、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依托艺术专业特色和优势领域,打造“思政+”系列特色机制,持续推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从思政课教学层面上看,就是要在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基础上,秉持守正创新原则,深入研究艺术专业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政+”系列金课,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注释:

①调查总人数为760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占总人数的21%,回收有效问卷155份。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思政创作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