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的文化遗产”专题阅读训练四则

2024-03-21 21:21张希波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曲水流觞铁棍吊脚楼

张希波

“天上楼阁”吊脚楼

高桃芝

①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寨内依山而建的一栋栋清一色吊脚楼或半立岩崖,或半悬空中,远远望去,仿佛“天上楼阁”聳立云霄,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②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古老传统建筑,分为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一般有三层。底层因潮湿而不住人,主要用于堆放农具及肥料,圈养家禽牲畜,或用作厕所。二层才是苗家人居住的地方,有堂屋、卧室和厨房等,堂屋即迎客厅,以款待亲朋好友。两侧为卧室或厨房,宽敞明亮,门窗对称。中堂前檐下,有造型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成为整栋建筑最显眼的位置。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故美其名曰“美人靠”,着实为楼阁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这便是苗族吊脚楼的独到之处,其功能酷似现代建筑的阳台。顶层则用来存放粮食。

③史料记载,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和自然两方面的原因。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传说其始祖是蚩尤。涿鹿之战后,苗族先民开始从黄河流域向西南迁徙,历史上经过五次迁徙,现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苗族先民迁徙至黔东南地区后,受到耕地资源少、山高坡陡的地形特点等客观因素影响,开挖地基修筑房屋极为不易,加上气候潮湿、多雾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同胞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构筑起这种极具特色的木楼——吊脚楼。一代代苗族工匠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将祖先的造房艺术发扬光大,吊脚楼便在苗族地区沿袭下来,历经千年不衰。

④建造住宅时,选在30~70度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每栋木楼的屋基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屋基就越高。稳固起见,屋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

⑤每栋楼房就地取材,用从山上砍来的木料,凭一把斧头、一把凿子、一把尺子、一根墨线,就把吊脚楼建好了。建造过程中,匠人巧妙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穿榫合接,将整栋楼的框架连起来,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不用一钉一铆,衔接无隙,丝毫不差,结构严密坚固,构成了吊脚楼的主框架。屋檐、柱子顶端和前门上方沿用古老的传统制作手法,或雕龙画凤,或雕刻葫芦及花、鸟、虫、鱼等图案。房顶铺青瓦,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房屋历经百年风雨不倾不斜不倒,堪称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⑥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保存和积淀了几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艺术,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苗寨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等诸多方面,都优越于其他建筑形制。顺应山势,不需要改变山形,却又虚实相间,实处依傍大山,虚处空灵通透。这正是苗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让人不得不赞叹苗族先民的智慧和审美。2006年5月,“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典型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些凝聚着苗族人民非凡智慧的手工技艺。

⑦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搭建出古朴美观的吊脚楼,它因亲切和谐的比例之美、灵动轻巧的造型之美和活泼别致的构图之美,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来源:《科普时报》,2023年6月23日)

⒈第②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苗族吊脚楼的?

潮州嵌瓷屋顶艺术

曾正伟

潮州人的屋顶上,总会布设一种名叫嵌瓷的工艺品。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是潮州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潮州嵌瓷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先用纸灰泥堆塑出物体的雏形,然后将彩釉瓷片切割成大小不等的碎瓷片,并将这些瓷片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逐一搭配,用平嵌、浮嵌、立体嵌等手法将瓷片插嵌于纸灰泥雏形上,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或立体画屏。

潮州嵌瓷发端于明代万历年间,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用的瓷片可以是正品,也可以是废品,一般用废品比较经济,正所谓变废为宝。潮州嵌瓷常用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集中表现。要想读懂潮州嵌瓷,人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看潮州嵌瓷的造型。嵌瓷的造型多取材于戏曲人物、飞禽走兽或植物,分别布设于屋顶的不同位置。一般来讲,潮州人民多在屋脊上布设双龙、双凤、麒麟或松鹤等神兽瑞禽,一来象征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二来显得气势恢宏、寓动于静。屋脊的垂带尾饰往往以戏曲或历史人物为主,这些人物多取材于《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八仙过海》等典籍。远远望去,好像正在屋顶上演一出露天大戏,所以潮州自古就有“厝角头有戏出”的俗语。至于屋角、檐下及外墙,多是体形较小的、相对独立的花鸟鱼虫,它们不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还彰显主人的人文情怀。

其次是看潮州嵌瓷的色彩。嵌瓷的色彩变化万千,瓷片釉色的不同,除了与胎体成分、烧制温度有关,还由于器身表面加了铜、铁、钴、锰、锌等元素。在嵌瓷艺术中,既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基本单色调,又有赭红、鹅黄、淡绿、粉青、浅蓝、暗紫等多种复合色。不仅如此,嵌瓷的色调中既有彩色组合,又有黑白搭配。彩色嵌瓷强调造型的多样性,显得厚重而又多变;黑白相间的嵌瓷注重器身的单一性,显得素雅而又绵密。色度的变化,既能点缀生活,又能增加美感。所以说,色度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主旨和个人风格。

再次是看潮州嵌瓷的层次。和中国画一样,嵌瓷艺术也讲究整体构图和个体组合。从整体布局到个体布设,从宏观置色到局部调整,往往显示出一个工匠的嵌瓷水平。通常来说,屋脊上的龙凤显得比较单薄,而垂带尾饰上的人物就显得比较厚重,这与造型个体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屋脊上的个体数量太少,作者就不能用左右穿插的手法来表现嵌瓷艺术的魅力。单就戏曲人物而言,往往具有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的特点,密处显得密不透风,疏处显得疏能行马。技艺高超的工匠不仅善于将群体造型的和谐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会将作品的立体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美学价值,无疑是嵌瓷工艺和个人技艺的完美融合。

最后是看潮州嵌瓷的寓意。嵌瓷不仅是一种多姿多彩的装饰艺术,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它的题材常和主人的品位或建筑主体相匹配。庙宇或祠堂,工匠常配代表吉祥如意、长寿富贵的动物造型,比如两条相向而舞的巨龙或仙鶴,用以象征龙腾虎跃、松鹤延年。石榴、鲤鱼、寿桃、雄鸡、玉米和花草等造型一般用于民宅,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长命百岁、大吉大利、五谷丰登和花开富贵等寓意。潮州人比较喜欢重塑古代神话和戏曲中的人物,它们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还能表现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另外,有一定积淀的耕读人家会镶嵌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之类的器物;一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二来告诉人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闲情逸致。

潮州嵌瓷是一种集石雕、木雕、彩塑、彩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在建筑中的完美展现。它既表现了潮州人的文化自信,又稳固了潮州人的美学根基。或许,这就是潮州嵌瓷的魅力吧!

曲水流觞:故宫中的园林雅趣

周乾

①位于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的宁寿宫花园,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乾隆皇帝归政后游赏的场所。宁寿宫花园的禊赏亭内,有一条蜿蜒的石刻水槽,称为流杯渠,是乾隆帝模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而建造的。禊又名修禊,指古人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觞是一种酒杯,杯身如船形,两侧有耳。“曲水流觞”的酒杯,一般为木制,底部有托,因而在水上稳如行舟。皇帝和大臣们围绕水渠而坐,酒杯漂到谁的位置附近,谁就作诗一首,或者罚酒一杯。

②流杯渠所在的地面区域长约4.5米,宽约3.7米,由石板铺成。其造型特点为:以中间部分的石板为对称轴,南北两侧各有4道弯曲的水槽;进水口、出水口则分别设在南侧、北侧最外道水槽的中部。水槽长27米,且为“九曲”之形状,不同位置的弯曲弧度大小不一。这样一来,酒杯在水中漂移,很容易因“九曲”的渠壁而被临时“截停”。水槽断面为上宽下窄的凸弧状:上宽约0.21米,下宽约0.05米,深度约0.18米。这种断面设计,与船形的酒杯相对应,便于酒杯在水上漂流。远眺流杯渠,其形状犹如一条蜿蜒游动的长龙,又犹如一个繁体的“风”字。从现场调查来看,该流杯渠的建造方法是先将若干石块平铺在地面,然后在上面画出水槽的轮廓,再分别对每块石板进行凿挖及打磨,开凿出流杯渠的不同部分,再进行现场组装,最后用防水灰浆对组装后的石块接缝处进行勾缝处理。

③从供水方式的角度而言,“曲水流觞”所用水汲取巧妙。禊赏亭的南侧为假山,再往南为水房。水房内有两口缸,每口缸上口直径1.4米,下口直径0.8米,高1米,可存水2.7吨。缸的底部开口接水管,水管穿过假山底部,到达流杯渠。水从流杯渠南侧的栏板底部进入,底部水口的直径约0.1米,涓涓细流沿着“風”字形的流杯渠缓缓流动,充满了诗情画意。

④需要说明的是,水缸的水源位于水房南面的水井。在举行“曲水流觞”游艺时,需从水井内取水倒入缸中,保证水流不断。水的流动主要通过水压产生。缸中的水越多,其重力越大,产生的水压越大,水的流速也就越快。当缸中水快见底时,水流减速,并逐渐停止,产生与因“碰壁”而临停相同的效果。据初步计算,1缸水在水渠内流完,需要约6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可满足一个饮酒作诗的“节目”需求。

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而言,“曲水流觞”体现了我国古代精巧的造园技艺。此处,“曲”包含了两种用途:其一是显示水景曲折多姿的艺术形态;其二是使得酒杯漂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有利于营造较好的活动氛围。“水”作为生命之源,使人亲近,产生愉悦的感受,而形态丰富的水体,不仅与假山形成“一刚一柔”的景致呼应,而且为临水而设的君臣活动提供了重要载体。“流”动的水赋予了禊赏亭区域生机,营造出山涧溪流的意境,亦为君臣的吟诗赋对提供了雅趣的方式;“觞”则体现了人文活动的公共属性,这与我国古代园林的休闲属性不谋而合。不仅如此,流杯渠南侧的假山因地制宜堆叠,灵活分割园林空间,巧妙点缀禊赏亭周边的风景,增添了人工环境中的山野情趣,并对水房进行了巧妙遮挡。而流杯渠两侧的汉白玉栏板上,均雕刻有竹纹,与王羲之的“茂林修竹”之境相呼应,亦反映出古人的风雅情趣和造园智慧。

⑥综上可知,故宫里的“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精巧景观的代表,不仅包含了浓厚的人文意境,更是古代工匠卓越智慧的体现。

⒋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B.“上宽约0.21米,下宽约0.05米,深度约0.18米”,句中的三个“约”字能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C.流杯渠中水的流速完全取决于供水缸中水位的高度。

D.参与“曲水流觞”活动的君臣,在六分钟内作不出一首诗,就要被罚酒。

家乡闹红火

杨川宝

记忆中,闹红火是少不了铁棍表演的。

“铁棍”又称抬阁,流行于山西境内各地,盛行于太原、晋中一带。民间有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喜煞人。其实太谷、榆次的铁棍和徐沟的铁棍比一点儿也不逊色。

铁棍由四部分组成。

中间是用上好硬木制成的方形木柜子,它高二尺有余,长六尺多,宽五尺左右,上面四个边有精致的木围栏,下面有四只脚,便于铁棍停放地面。

木柜子中心有铁制的芯子从里面穿出,铁芯子上面分出三股或者两股插座。铁棍表演时,选十岁左右的漂亮女孩站在插座的脚蹬上,身体从腿部至腰间用白布和铁芯丁字铁裹紧固定,外面用表演的服装罩起来,扮演各种角色。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三位女孩,叫三人铁棍。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两位女孩,叫双人铁棍。站得比三人女孩更多的铁棍叫多人铁棍,不过很少见。

木柜子前后两侧各有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前后抬杆的末端各绑着一根横杆。横杆的末端系着一条编得很华丽的粗绳子,粗绳的另一端插着一根抬杆。铁棍前后各有四个人用四根抬杆把铁棍抬起来。

木柜上面是一个小舞台,上面是根据女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布置的小布景。女孩扮演的角色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中的主角。铁棍的故事是《白蛇传》,上面的女孩扮演的人物就是白娘子和许仙,小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是西湖断桥;铁棍的故事是《梁祝》,上面的女孩子扮演的人物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小舞台上的布景一般是“十八相送”的景色,等等,不一而足。

抬铁棍是一种大型的表演红火,它是需要众人齐心合力才能完成的街头表演艺术。一根铁棍除了上面的表演的女孩子,下面还需要十二个成年人参加表演。前后各四个人抬起铁棍,木柜子的四个角还各需一个人“压铁棍”。

铁棍表演队伍基本来自农村,表演者自然也是中国农民。抬铁棍是个苦力活,铁棍表演时抬铁棍的人要替换。实际上一架铁棍需要抬铁棍的人远远不止八个,一般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替补。替补的人手执一根大卡杆,随同铁棍左右。休息时,将杆卡在抬铁棍的人的胸前,以消除疲劳和紧张,必要的时候相互替换。一架铁棍还有干给女孩子补妆、湿唇等杂活的人,加上鼓乐,一架铁棍需要二三十个人。

抬铁棍和“压铁棍”的人穿统一的服装,迈着统一整齐的特殊的“铁棍步”,一步一颤地走着,铁棍在“压铁棍”的人随着“铁棍步”的节奏一上一下的提压下上下动起来。随着铁棍上下颤动,在铁棍上面表演的女孩子肩披彩带,情态妩媚,或拿带着红穗的宝剑,或拿带着红穗的彩伞,或拿一方彩帕,随着铁棍颤抖的节奏悠悠扬扬地摆起来。

铁棍表演时八个抬铁棍的人要步伐一致、前后呼应。抬铁棍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号子,以便统一行动,像“儿鸥(音)——”就是前进和后退的号子。

铁棍抬起时有五米多高,铁棍上的女孩站得很高,看起来凌空起舞,飘飘欲仙,几乎会吸引所有看红火的人的眼球,让人欲罢不能。

铁棍表演一般还需要配套的锣鼓队伍,一般由一个鼓手和大镲(铜钹)、小镲各两至三人组成。他们虽然没有威风锣鼓的气概,但同样震撼人心。鼓手是一支队伍的灵魂,两根鼓槌在他手里按鼓谱飞舞着,不时地还挽出一朵朵手花,他是整支队伍的指挥者。

“咚咚嚓,咚咚嚓,咚嚓,咚嚓,咚咚嚓。”

每当这熟悉的锣鼓声响起,人们就知道铁棍来了,紅火来了。

一根根铁棍,抬的并不只是故事,更抬着华夏子孙的美好梦想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盼。浑然一体的铁棍表演,不正是中国农民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写照吗?

(来源:《山西晚报》,2023年1月9日)

⒈作者在第二段引用民间流传的说法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天上楼阁”吊脚楼》:

⒈按空间顺序介绍苗族吊脚楼。先介绍底层,再介绍第二层,最后介绍第三层;介绍第二层的结构布局时,先介绍中间的堂屋,再介绍两侧的卧室或厨房,最后介绍中堂前檐下的“美人靠”。

⒉是从吊脚楼的建筑材料、结构特点、雕饰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的。

⒊⑴用“目前”限定“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的时间范围,说明西江千户苗寨是现在或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不一定是“过去”和“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华上古居民建筑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⒋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赞同。第②段介绍吊脚楼的结构布局特点,第④段和第⑤段介绍吊脚楼如何建造,文路顺畅;第③段和第⑥段的内容都涉及吊脚楼的历史文化,都是对吊脚楼深层次的介绍,放在一起更合理。

《潮州嵌瓷屋顶艺术》:

⒈主要从它的制作过程、发展史、造型、色彩、层次、寓意几个方面介绍潮州嵌瓷。

⒉主要采用了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据是文中的一些词语: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⒊打比方、作引用。把嵌瓷比作一出露天大戏,引用“厝角头有戏出”的俗语,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屋脊的垂带尾饰往往以戏曲或历史人物为主的特点。

⒋不赞同。如果删掉“通常来说”这一插入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屋脊上的龙凤显得比较单薄,而垂带尾饰上的人物就显得比较厚重”,不是大多数,而是无一例外,都与“造型个体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曲水流觞:故宫中的园林雅趣》:

⒈故宫宁寿宫花园禊赏亭内的流杯渠——曲水流觞。

⒉主要从造型特点、供水方式、景观设计三个方面介绍说明对象。

⒊不可以。第②段后半部分介绍流杯渠水槽的建造方法,第③段介绍供水设计;“槽”是用来流水的,由介绍“水槽”到介绍“供水设计”,自然顺畅。第⑤段从景观设计角度介绍“曲水流觞”,较之“供水设计”,层次更高一些。如果调换,上下文间的逻辑关系就被打乱了。

《家乡闹红火》:

1.说明太谷、榆次的铁棍也是非常受人喜爱的。

2.从中间到中心,再到两侧,最后到上面。

3.回忆家乡闹红火的一项民俗——抬铁棍:先解说铁棍的组成,后讲述铁棍的表演。

4.结构上,照应前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5.飞舞,跳舞似的在空中翻飞。“飞舞”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鼓手动作特别娴熟,技艺极为高超,富有艺术的美感。

猜你喜欢
曲水流觞铁棍吊脚楼
家乡闹红火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鸟鸣
韩铁棍(下)
韩铁棍(上)
试论景观艺术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