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霍山县胡家河村为例

2024-03-21 08:27许方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胡家皖西乡村规划

许方明

(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乡村规划指导政策与建设指南, 各地区也纷纷制定和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皖西大别山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建设风格。 但是由于大别山区农村长期发展的路径已经形成, 村庄整体空间合理性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文化弱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 所以急需制定适合大别山地区特点的村庄规划设计策略, 为皖西大别山村庄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 受地方政府委托, 笔者有幸参与了皖西大别山区霍山县磨子潭镇胡家河村村庄规划项目。 设计团队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制定设计策略,结合乡村振兴时代特色打造具有皖西大别山地区特色乡村规划。 这不仅提升了地域文化影响力,建立了原住民的归属感与自信心, 同时对地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能进一步推进大别山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

1 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庄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逐渐成为共识,乡村规划也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参与到对乡村规划课题相关研究工作中来。主要是从多角度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多地区开展的实践研究两个视角展开的。

1.1 多角度开展的理论研究

基于不同的视角与时空维度,乡村规划的学术研究梳理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乡村空间迁移研究、乡村规划内涵与特点、乡村规划体系研究、乡村规划方法的探索等四个方面。 王勇、李广斌(2011 年) 发现乡村空间的地域功能分区日趋复杂化,一些新的乡村生活方式正在建立,而同样功能的空间逐渐集中起来,出现了类似城市功能分区的特征;赵民等(2015)认为乡村人居空间不是简单的拆村并点,既要考虑和保障农民自身的利益,还要顺应当下乡村社会转型的要求。 随着乡村空间的迁移演变, 传统村庄正在慢慢解体,乡村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下降, 某种程度上,发达地区的乡村聚落越来越具有“城市”的特征。(段进,章国琴,2015)[2]。 乡村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安排,是一个涉及乡村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产业配置、乡土文化的整体发展策略。 (谢霏雰,吴蓉,李志刚,2016)。 现有文献对乡村规划方法的研究, 不仅包括规划标准与技术手段的研究,(赵民等,2014)[3], 还有基于乡村具体地区探索创新式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1.2 多地区开展的实践研究

我国各省市从2008 年起都积极开展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各地政府组织编制的乡村规划都是根据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具体制定的,从类型、内容和深度都不同。 通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地区的支持,除了政府外,出现了企业、社会公益机构、高校师生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乡村规划实践, 这种社会不同力量主导的乡村规划, 使得建设的内容与目标更加多元化。 陈锐等(2016)通过与政府主导的乡村规划实践对比, 发现多元化主体乡村力量共同建设实践,弥补了单一建设模式的缺陷。唐军等(2015)通过河南乡村样本的观察,比较了政府和非政府不同主导力量推动乡村空间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发现通过各类新兴主体崛起和参与[4],推动了传统乡村规划实践模式创新转型。 文剑刚等(2015)指出乡村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由政府主导的参与,也要有社会各类多元主体参与[5]。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两种视角的各项研究均取得一定成就,对指导乡村规划的编制和保障规划实施也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前者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视角研究乡村规划的发展规律,对各乡村发展差异关注不够; 后者从多地区开展的实践研究展开研究。 两种视角的各项研究均取得一定成就,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特别是对皖西大别山地区乡村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所以亟需加强研究。

2 皖西大别山区村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胡家河村隶属于安徽省皖西地区霍山县磨子潭镇,位于大别山脉的东段,村域总面积约为42.6 平方公里, 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2.86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41.75 平方米。 村下辖36个村民组,总人口3072 人,共810 户。 胡家河村地处山区,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较为复杂,自然环境优美。胡家河村拥有广泛的森林覆盖,森林资源丰富。 河流密布其中。 这些自然资源为胡家河村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机会。

2.1 现状要素分析

2.1.1 基础设施

胡家河村交通便利,附近有公路和交通设施可以连接到县城和其他地区。 公共设施方面,胡家河村的供电、供水和通讯网络等基本设施基本完善。 为当地孩子提供基础教育,胡家河村设有小学和幼儿园,为当地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同时,该村还设有文化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文体活动和社区聚会的场所。 村内还设有医疗卫生站,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近年来,政府开始加大对皖西大别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山区地区的交通、供水、医疗、教育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2.1.2 产业发展

胡家河村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原本主要发展粮食种植、果树种植、茶叶种植等农业产业和发展木材加工、竹木制品生产等林业产业。目前第二产业基础较差,乡企加工厂较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虽改变了乡村发展的模式,但当地加工模式单一,且对环境负荷较大。因胡家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人文资源, 近年来,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形式遍布各大城镇村落,该地区可以开发乡村民宿、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提升乡村经济发展。

2.1.3 文化特点

皖西大别山地区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皖西大别山区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分支之一,是皖西居民长期适应本土气候而形成的独特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伦理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理论内涵,胡家河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历史传承、民间艺术、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化建筑等方面。 村民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农耕文化展示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同时吸引游客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这些文化特点彰显了皖西大别山地区村庄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皖西大别山地区乡村整体风貌正是这多种文化交融的物质反映。

2.2 现状问题分析

2.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绿色发展理念不足

基于当前乡村建设现状, 各地区乡村对经济目标的追求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皖西大别山区因地理环境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当地乡村发展。 胡家河村缺乏对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有效投入,供电线路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路面硬化情况较差,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停车场配套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都影响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 而地方政府仍然秉持追求经济增效的发展理念,缺乏长远的绿色发展意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对生态环境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容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也延缓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

2.2.2 建筑风貌新旧混杂,大别山地域特色缺失

胡家河村乡村建筑性质大多是民居依山而建,布局较为分散,建筑功能单一;当地传统乡村建筑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 战乱破坏和城镇化影响, 很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改建,导致传统建筑风貌的丧失。 在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中部分老旧住宅面临改造与更新,由于缺乏规划和统一的建筑设计,不同村落、街道和建筑物的风格、色彩、材料等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不协调;少量私建牲畜房、卫生间、储藏室等辅助用房等卫生条件差,且有安全隐患。 村庄部分私建建筑多采用了现代化、标准化的建筑设计,缺乏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保留和融合,建筑立面、色彩和形体都略显杂乱, 造成了乡村建筑风貌的单一化, 皖西大别山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严重缺失。 所以急需提升与改造,从而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2.2.3 产业发展形态单一,配套服务缺乏创新

胡家河村产业发展多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导,生产效率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创新模式,也无法有效提供乡村建设供给。 加上大别山地区地势较为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和出口困难。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基础薄弱, 工厂数量少,经济效益一般且大部分都已闲置,容易对环境造成较大负荷。胡家河村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所以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兴起,这些自然资源虽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胡家河村旅游产业普遍以观光为主,互动性和活动较少,游客的参与度也非常低,无法满足游客各类个性化需求, 其配套服务创新不足,急需要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以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和村民收入。

2.2.4 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参与不积极

胡家河村域内居民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基本没有外来人口。 由于乡村资源匮乏,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村民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随着乡村经济、社区服务等资源集中向城市分配和转移,为寻求更好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年轻人开始向城市流动,导致乡村人口逐渐减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乡村人群结构单一,“空心化”现象严重[6]。随着乡村的人力资源流失和缺乏,农村产业销售面临困境,乡村经济活力减弱,乡村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大别山区乡村整体教育水平较低, 村民缺乏对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 或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没有充分认识,或缺乏一定的沟通渠道和参与机会,从而导致村民对乡村振兴建设参与不积极,影响乡村社区生活营造和发展。

3 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村庄作为农村居民生活与生产的聚居点,是乡村规划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所以要深入村庄基层一线,因地制宜,能够在实践中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积极寻求基于地域性的符合乡村发展多元需求的规划策略。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应在科学分析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整体发展方案,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再通过当前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制定出具有大别山地域特色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框架,从而实现设计对建设的有效指导[7]。 (如图1)

图1 村庄规划设计策略框架

基于此, 笔者所在的乡村规划设计团队,以“旅游圣地、乡愁记忆”为设计目标,规划整体功能布局、提升绿化景观环境、优化道路交通流线、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探索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的创新设计策略。 综上所述,胡家河村的整体规划策略确定为:以人为本、文化传承、自然更新、资源优化,打造新大别山村庄生活。

3.1 促进村民积极参与,明确合理发展目标

乡村社会的核心组成要素是人, 乡村振兴的最终发展目标主要是为了让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过上有质量、有品质的生活。 胡家河村村庄规划设计采用全过程村民参与方法。 即村民参与前期调研、方案论证、组织听证、规划编制至规划实施等全部过程[8]。 设计团队通过与县、乡、村各级干部、村民进行多轮沟通,找到胡家河村村庄规划设计思路的切入点, 深入了解该村对乡村规划的具体需求, 提出皖西大别山区乡村规划的框架体系和内容。 包括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四大部分, 有针对性地搭建村庄规划框架,确定规划编制内容与深度。 进一步完善村庄布点、居民点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在胡家河村村庄规划设计中,应根据村庄自身发展条件及大别山地域现状,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胡家河村有着优越的山水自然地形和丰富的山林物质资源,为开展特色种植、生态旅游、滨水休闲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胡家河村可以依托现有种植体验园,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打造更多的种植体验。 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相关的产业链条, 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生产、 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因此,胡家河村发展目标定位为以大别山地域文化为主导,集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特色种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村镇。

3.2 地域文化特色传承,重塑乡村整体风貌

皖西大别山区文化作为皖西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其独特的伦理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理论内涵。 乡村风貌亦同样是文脉传承的衍生形态,蕴含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为当代乡村文明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因此进行胡家河村村庄规划时, 在注重对现有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 对村庄的其他各类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取文化特色风貌要素,对乡村建筑进行相应地保护和更新, 通过深入研究村庄空间肌理形态,秉承村庄自然空间秩序,系统重塑村庄整体风貌特色、绿化环境规划整治、街巷动线关系、重要建筑节点等[9],同时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2.1 建筑风貌塑造

胡家河村的建筑风貌塑造应该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自然环境进行设计,突显地域特色和人文氛围。一保留胡家河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保护和修复老旧房屋,并利用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建造具有历史韵味的新建筑。二是提取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对不符合大别山地区村庄建筑风貌的乡村建筑进行改善提升[10]。在建筑风貌塑造中注重弘扬胡家河村的人文精神, 通过建筑设计的细节和装饰来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历史传承,并尊重当地原住民的意愿,保持历史连续性和认同感,确保新建乡村建筑的功能性和适应性。 胡家河村乡村建筑风貌充分考虑皖西大别山地区地域特色, 立足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规划灵活、可变的功能设计方案,在整体功能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立面力求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2.2 街道风貌塑造

胡家河村街道风貌塑造具体内容包括:对街道进行整治,清理各种杂物和违规建筑,提升街道的整体美观度。对街道两边种植带进行重新规划,选择种植当地树种、蔬菜,营造绿色和谐的街景,打造胡家河村街道特色景观;提取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文化元素, 将其融入街道增设的休闲座椅、路灯等基础设施造型中,提取农耕文化中的农具元素,融入小品设施设计中[11],打造胡家河村特色小品设施。 街道环境的风貌塑造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 更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营造出具有浓厚人文氛围和社区感的街道环境。

3.2.3 重要节点风貌塑造

重要节点的建筑设计应与保留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元素,同时融入现代的创新和功能性,突出地域特色和独特性。 建筑外立面可以采用传统的装饰元素,如雕刻、彩绘等,展示胡家河村的文化和历史。建筑材料主要选择本地特色材料,如古砖、青石等。重要节点风貌塑造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并具有大别山地区乡村独特魅力。

3.3 自然更新,村庄系统重构

村庄在自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和特征,这也是村庄规划的立足点和发展定位。如果不根据自然禀赋所体现的地域差异性来设计, 就失去了地域风貌和个体特征,使得本来极具创造性的村庄规划失去发展优势与特色,也会造成村庄生命价值的迷失。 因此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应在顺应自然山水特色空间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类保护,自然更新,通过梳理村庄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契机和存在问题,确定今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分步落实,分期组织实施。

胡家河村基于大别山地域自然与资源特点,在顺应自然山水特色空间的前提下,遵循现状村庄格局,整体规划重构为“一心、两带、三轴、若干功能组团”。 “一心”是指位于村庄核心区域的游客接待中心,“两带” 中一带为胡家河南北向的滨水景观风貌带, 一带为健身活动场地北侧的水体景观风貌带,“三轴” 指的是南北向沿外环路的一条村庄发展主要轴线和东西向两条步行景观轴线,“若干功能组团” 指的是位于村部一侧的茶叶文化广场、 村民健身活动场地、居住组团、茶厂及茶文化体验中心等。 (如图2)胡家河村的规划建设目标是结合周边自然山水资源, 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及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 形成以胡家河水系为纽带的滨河休闲生活区和以自然山体为背景的特色种植与旅游服务区,能够有效提升人居环境。 (如图3)村庄系统重构有利于为皖西大别山地区其他乡村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产业定位等多个层面提供示范和参考, 从而为皖西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图2 村庄系统功能结构

图3 村庄规划布局

3.4 资源优化,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与保障[12]。皖西大别山区耕地资源丰富,第一产业现状农业基础良好。 当地乡村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皖西大别山区村庄规划, 要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依托乡村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借助现代化技术,开拓创新、促进乡村产业优化转型,以产业振兴发展为乡村规划建设保驾护航。

胡家河村以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结合村庄实际和现状产业结构, 通过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开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 积极利用胡家河村独特风貌和自然风光, 结合将军文化园、四望瀑、龙井河等景区,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等产业,形成“一心、一园、一谷、一区、一廊”多元化产业功能布局。 (如图4)具体包括:

图4 产业功能布局

3.4.1 优化乡村旅游配套服务

以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改造提升主要乡村道路提高游客通行便利度,提升沿路沿水的生态环境和村庄环境,完善停车场、环卫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 塑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在漂流峡谷、胡家河等既有旅游资源点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旅游导览标识、自驾服务系统、观景点等道路提质改造项目。构筑全维度、全覆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

3.4.2 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体系

结合现有胡家河水资源、废弃工矿厂以及将军文化园,营造乡村旅游氛围,加快推进主要旅游道路沿线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的建设,如嗨谷漂流、将军文化园、HI 民谣酒馆、运动主题营地等,结合生态、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面向健康养生、研学教育、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等新需求, 打造具有胡家河村特有的乡村记忆,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构建全季、全时、全人群覆盖的旅游产品体系。

3.4.3 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品牌

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大别山山地景观相配合,建设大别山峡谷漂流,通过营造出多视角、多层次的游览体验和环境,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同时加快推进胡家河村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以构建完善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引领胡家河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全县范围内创新胡家河村产业规划方式、培育胡家河村休闲文化,不仅提升胡家河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逐渐树立具有胡家河村特色旅游品牌,并使其在霍山县深入人心,进而逐步推广至六安市、大别山区乃至安徽省全境,使胡家河村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乡村文旅典范,成为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自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村庄规划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共识,不仅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3],并在乡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皖西大别山地区村庄风貌,历经几千年自然与人文洗礼, 体现出独特的空间形态、建筑特征和产业特征。本文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区胡家河村庄规划设计策略的实践探索,来阐述如何通过确定战略定位、强化区域发展目标、挖掘乡村山水人文资源、优化产业要素配置等方式探索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努力设计符合皖西大别山地域特色的村庄规划,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和实施,也可为我国村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胡家皖西乡村规划
“擅自偷笋者罚5000元”是否有效
呀呀呀得儿喂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执着的设备守护者——记中盐镇江公司胡家林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
回马枪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