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中心城区“十三五”期间声环境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4-03-21 03:42赵远琴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声级宜宾市环境质量

帅 闯,赵远琴

(宜宾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固废管理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0)

引言

“十三五”期间,宜宾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交通体系不断健全,枢纽功能全面提升。噪声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备受重视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之一[1]。随着公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视,噪声扰民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2],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要求,声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应每年定期开展,宜宾市持续开展监测工作,但未对“十三五”期间噪声监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3-4]。

1 监测概况与方法

1.1 监测概况

宜宾市中心城区范围由翠屏区、南溪区、叙州区部分划定而成,其中共包括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6个,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 位63个,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35个。

1.2 监测频次及评价方法

区域声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每年各监测1次。区域声环境质量每个监测点位测量10 min,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每个监测点位测量20 min;得到等效连续A声级Leq(简称:等效声级),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5]进行评价。根据技术规范要求划分“一级”至“五级”,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功能区声环境每季度监测1次,每个监测点位每次连续监测24 h,记录小时等效声级Leq,采用能量平均法得到各测点的昼、夜间等效声级,按照《声 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6]中相应的环境噪声限值进行独立评价,并按监测点次分别统计昼间、夜间达标率。

2 监测结果与分析

2.1 2020年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

2.1.1 区域声环境质量

中心城区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为55.0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二级,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其中,声环境质量满足一级要求的点位有20个、二级点位有115个、三级点位有84个、四级点位有5个、五级点位有11个。其中二级、三级点位占比较高,达到84.6%。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在三级及以上水平的点位主要位于旧州组团以及白沙组团、老城组团,声环境质量等级在一级和二级的点位主要分布在南溪区、南岸组团。

2.1.2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好,路段达标率高。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67.7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监测路段总长度为120.5千米,其中达标路段长度为104.8千米,占总长度的87.0%;超标路段长度为15.7千米,占总长度的13.0%。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和二级的路段长度占交通干线总长度的87.0%。

2.1.3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2020年,宜宾市中心城区各类功能区昼间共有60个监测点次达标,点次达标率为93.8%,1~3类区昼夜点次达标率均为100%,4类区昼间点次达标率为80.0%。夜间共有48个监测点次达标,点次达标率为75.0%,4类区夜间点次达标率仅为20.0%,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统计表

2.2 “十三五”期间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2.1 区域声环境质量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区域平均等效声级,2016年为52.7 dB(A)、2017年为52.5 dB(A)、2018年为53.5 dB(A)、2019年为53.7 dB(A)、2020年为55.0 dB(A),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5~55.0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均为二级,但2020年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与前四年相比有所上升,已经达到二级与三级的临界值。

2.2.2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十三五”期间,宜宾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介于66.7~69.1分贝之间,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处于一级或二级水平,超标路段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表2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统计表

2.2.3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各类功能区共监测640点次,其中昼间、夜间各320点次。总体上,各类功能区监测点位昼间达标率高于夜间,4类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低于其他功能区。其中,中心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全年昼间点次达标率介于87.5%~93.8%之间,夜间点次达标率介于62.5%~75.0%之间,如表3所示。

表3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各类功能区噪声点次达标率情况统计表

2.3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对比分析

2.3.1 区域声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2011-2020年,中心城区区域平均等效声级呈波动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区域平均等效声级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十三五”末与“十二五”末相比,中心城区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无明显变化,仍维持在二级水平,表明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但平均等效声级升高了2.4分贝,如表4所示。

表4 2011-2020年中心城区区域平均等效声级统计表单位:dB(A)

2.3.2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2011-2020年,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相对稳定。“十三五”期间,平均等效声级同样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路段超标率2016年达到峰值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十三五”末与“十二五”末相比,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发生明显变化,由二级上升为一级,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0.7分贝,超标路段减少7.1千米,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20年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年度变化图

2.3.3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期间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明显上升,4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上升最为明显。与“十二五”末相比,“十三五”末,宜宾市中心城区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在8~25个百分点之间。1类区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上升12.5个百分点,2类区、3类区持平,4类区下降3.3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

图2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次达标率对比图

3 原因及分析

3.1 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区域声环境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与城市人口总量、车辆保有量高度相关。随着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总量、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社会生活噪声源多样化,各类酒店、KTV、夜宵等餐饮娱乐场所数量不断增加;对新建城区无营业门面、流动式摊点及广场舞等活动缺乏有效监管;建筑施工噪声面源不断增加及城市面积逐年扩大等,造成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3.2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逐年下降及超标路段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总量微弱相关。“十三五”期间,宜宾市加强道路升级改造。对于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实施拓宽、扩建和实施柔性路面黑化改造,有利于减少车辆与路面的摩擦噪声;在规范交通秩序方面,通过科学设置红绿灯,合理设置单循环路线和对部分路段实施车辆分流,降低了城区车流量压力;强化城区禁鸣管理,包括在学校、办公区严格查处违反禁鸣等相关规定的违规行为及强化运营机动车噪声管理,督促参营驾驶员与客运站签订《关于车站机动车禁鸣喇叭的通知》,要求其自觉遵守禁鸣规定,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文明、规范、安全行车。

3.3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次达标比例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关部门在工业企业噪声防治方面严控审批,强化源头控制;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落实工业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进一步采用降低声源强度等治理措施。在交通噪声防治方面,相关部门采取了道路升级、规范交通秩序、强化禁鸣管理和运营机动车噪声管理等措施。在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方面,相关部门采取了严把源头关、增设降噪设施、加强现场管理、落实噪声防治主任责任等措施。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十三五”期间,宜宾市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总体呈上升趋势,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呈下降趋势。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次达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类区夜间超标情况相对较严重。

4.2 建议

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宣传噪声污染危害。随着公众对噪声污染越来越重视,政府可以通过科普宣传、媒体报道、社区引导等方式告知公众噪声污染的危害,倡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加强执法力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噪声、市区内车辆随意鸣笛、沿街商户音响噪声、广场跳舞等产生噪声活动的日常巡查及执法管理。(3)严控多样化社会生活噪声源。强化控制各类酒店、KTV、夜宵等餐饮娱乐场所、新建城区无营业门面、流动式摊点、广场舞等噪声源的监管体制机制。(4)紧抓建筑施工噪声治理管控。严格建筑施工的审批和管理,特别是涉及到夜间施工的工地。加强对建筑施工的日常巡查及对公众意见的反馈。(5)加强道路升级改造及优化交通秩序。持续对非主要交通干道柔性路面实施黑化改造、合理设置环路线和对部分路段实施车辆分流、强化城区禁鸣管理。继续在学校、医院等所在路段敏感区域设置限速标识和禁鸣标志等,并严格查处违反禁鸣等相关规定的违规行为。

猜你喜欢
声级宜宾市环境质量
一种等效40 h声级的计算方法探讨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火车站列车运行噪声测试与分析
AWA6228型声级计监测室内噪声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