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三级防控”模式探索
——以扬州某化工园区为例

2024-03-21 03:42叶付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管网园区废水

叶付勇

(江苏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0)

引言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2022年全国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比2021年上升3.0个百分点,好于年度目标4.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6%,比2021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7.6%。由此可见,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成效显著。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2年度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国省考断面中纳入“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10个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91.0%,无劣Ⅴ类断面。由此可见,江苏省内及全国水环境质量呈持续向好态势。

虽然生态环境逐步向好,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逐年上升,环境风险源头和风险种类类型不断变化更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形势仍较为严峻[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污染事件严重时可能引发多起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水环境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占比较大,据学者统计,2019—2020年,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中70%为涉水事件,其中10%的事件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污染(8%导致取水中断);2021年全国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有23起影响或威胁集中式饮用水源[2]。近年来的一些突发环境事件还历历在目,如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江苏盐城发生的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2020年黑龙江伊春市发生的伊春鹿鸣矿业公司尾矿库泄漏事故、2022年贵州遵义桐梓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柴油泄漏事故等,均暴露了各地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上存在不足。从各个事件中不难看出,事前预防、提前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而推动各类水污染防治应急设施的建设是避免涉水事件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积极落实生态环境部部署要求,充分吸收“南阳实践”经验,立足全省水环境风险现状,按照“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思路,围绕长江、太湖、京杭运河、南水北调清水走廊及饮用水源地等重要敏感目标,重点河流与重点园区应急防范并重,印发了《关于加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的通知》(苏环办〔2021〕45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22〕326号)等文件,全面推进全省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省内重点园区需建立“企业-公共管网(应急池)-区内水体”三级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控体系,确保能将污染源引入截留区,实现清污分流、降污排污等功能。

1 建设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化工园区尚未建立完善的三级防控体系,普遍存在企业环境应急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园区公共事故应急池缺失、园区周边水系未设置闸阀类应急截流措施等问题。而化工园区内往往聚集了大量风险企业,因此也成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高危、高发区域。水环境安全的防控是系统性、全过程的管理,从源头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监管,到环境风险源的管控都极为重要。公共应急池、污水处理厂、雨水和排污管网是工业园区水污染三级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先期围堵、拦截,势必造成污染扩大,处置难度也进一步增加。园区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可能会对区域内及周边敏感水体等造成重大危险,同时也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加快构建园区突发水污染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扬州某化工园区的特点

2.1 地理优势显著

扬州某工业园区位于江苏省仪征市(隶属扬州市管辖),南濒长江,是南京都市圈和扬州“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辐射部位,同时也位于江苏省沿江城市带和上海经济圈300公里的辐射范围内。地理优势显著。

2.2 环境风险大

园区以高端功能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主,仓储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园区规划构建“两轴、一带、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目前,园区范围内企业及配套基础设施企业共36家,其中26家为化工企业;6家危险品仓储物流及码头企业;2家粮油生产企业;4家基础设施企业。其中重大风险企业18家,较大风险企业15家,一般风险企业3家,较大以上占比91.7%。

2.3 区域水系众多

化工园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水系,具体分属潘家河西岔冲、肖山冲、桃元冲三个小流域。规划区外围为长江、胥浦河、潘家河,内部河道主要有肖山冲、烟灯河等。区内及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统计见表1。

表1 水环境风险受体统计表

2.4 “雨污分流”设施完善

园区排水规划严格执行雨污分流,雨水管道沿道路敷设,雨水以重力流排入横一沟、横二沟、肖山冲,经烟灯河、胥浦沿山河排向胥浦河,最终排入长江。园区内污水收集实行“一企一管”“明管输送”,经青山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至长江。目前,园区已建成总长约58.8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入园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这为环境应急设施建设提供了先天优势。

3 应急短板

扬州某工业园区公共事故应急池及配套设施存在的不足:园区总体缺少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专用公共事故应急池;园区缺少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事故废水收集管网等措施;园区缺少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事故废水转输管网及转输水泵等相关措施。

4 三级防控建设工程内容

为实现突发水污染事件时超出企业防控能力的事故水进行有效的收集、暂存、转输处理,通过完善以下系统工程,以提升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的事故废水风险防控体系:扩建收集管网对突发事故时超出企业防控能力的事故废水进行有效收集,完善事故废水收集系统;新建公共事故应急池及联通管网对事故废水进行暂存,以便相关设施有足够的时间对事故水进行逐步处理消化;新建转输管网以完善事故废水后处理转输系统。

4.1 园区事故池

根据《化工园区事故应急设施(池)建设标准》计算园区事故应急设施(池)容积,按照“化工园区内各企业同时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按一次考虑的原则,其容积不宜小于最大的一个事故源企业超过其防控能力可排放到园区的事故水量”计算得到,园区需事故废水应急事故缓冲容积约为18 000 m3。园区充分利用区内企业中化化雨污水处理厂有效容积为10 000 m3的事故应急池,并为了充分保障园区事故缓冲容积,新建设有效容积为10 000 m3的事故应急池,组建园区公共应急池,补齐园区应急空间短板。事故应急储存设施的防腐蚀设计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 50046—2008)的要求进行,建设“钢筋混凝土+HDPE防渗土工膜”为主体材质的事故应急池,并在事故池底板、池壁、梁、柱迎水面采用3 mm的玻璃钢进行防腐,并在选址时充分考虑水池的抗浮。

功能:当发生事故时,通过收集管道接纳事故污水,在事故时起到应急储存污水的作用,事故后根据水质情况将暂存废水进行处理

尺寸规格:L×B×H=50.0 m×40.0 m×5.5 m,有效深度5.0 m,有效容积10 000 m3

数量:1座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内壁做防腐防渗处理,底部及池壁防水处理

※液位控制系统1套(含液位计),与污水提升泵联动

4.2 应急池联通

新建提升泵2台,并敷设230 m DN450管线。

功能:当发生事故时将事故水提升至应急池暂存。

管道规格:内衬水泥砂浆球磨给水铸铁管,DN450。

数量:230 m。

配套设备:

※DN450流量计;

※DN450阀门2套;

※污水提升耐腐蚀泵2台,1用1备,Q=800 m3/h,H=17 m,N=55 kW。

4.3 后期处置管网

4.3.1 新建应急池至中化化雨污水处理厂集水井

按所有事故废水在事故后于48 h转输完成计算,根据新旧应急池储存容积比例5∶4,新建应急池转输完10 000 m3事故废水约需26 h,即每小时需转输385 m3事故废水,因此,拟配备一台流量300 m3/h污水提升泵。

4.3.2 新建事故池与一企一管集水点联通管道

功能:事故结束后,当事故废水水质检测不合格时需要对事故废水进行预处理,将事故废水输送至一企一管集水点(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池进水口)。

管道规格:内衬水泥砂浆球磨给水铸铁管,DN300。

数量:160 m。

配套设备:

※DN300流量计;

※DN300阀门2套;

※污水提升耐腐蚀泵2台,1用1备,Q=300 m3/h,H=15 m,N=30 kW;

※液位控制系统1套(含液位计),与提升泵联动。

4.4 企业事故池与园区应急池连通

采用“企业污水提升泵+固定管网”的形式,充分发挥“以空间换时间”的理念,节省事故状态响应的时间。将“临时泵+临时管道”的方案作为“企业污水提升泵+固定管网”方案的补充,在因非人为因素导致方案一不可用情况下,依旧可以启动临时泵和管道作为补充,进一步减少事故水扩散范围和后期处置费用。

配套建设包括公共事故应急池配套管网约400 m,园区污水支管扩建约1 400 m,以此将各企业应急系统与园区联通。事故后应急池废水处置传输系统详见图1。

图1 事故后应急池废水处置传输系统

5 效益分析

5.1 环境效益

5.1.1 间接性

公共事故应急池与配套管网所带来的效益往往是使园区企业有良好的安全生产保障,使企业少一份担忧,全身心投入生产,从而增加企业效益,但是基本上投资没有直接收益。

5.1.2 隐蔽性

公共事故应急池与配套管网投资的主要效果是保证生产,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对周边水体的污染,减少或消除突发环境事件水污染损失,因此,其所得是人们不容易觉察到的“无形”补偿。

5.1.3 分散性

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水体污染危害涉及社会各方面,包括生产、生活、景观、人体健康等,因此,排水设施投资效益基本上是间接的经济效果。

5.2 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使服务范围内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避免对周边水体造成环境影响,尽管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管控措施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园区公共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可显著提高区域内投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3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防控体系更加安全可靠,可以有效减轻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对周边水体的环境影响,保证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更加齐全。

6 总结及思考

通过新建园区10 000 m3的事故应急池和配备污水提升泵及应急池转输管道,补齐了园区二级、三级防应急及缓冲空间;通过“污水提升泵+固定管道”和“临时泵+临时管道”的构建保证了企业事故池与园区事故池的有效联通,从而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事故废水的有效收纳,筑牢了园区水污染控制应急防线。此方案经证明是有效可行的,可为全省乃至全国化工园区水污染三级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园区可围绕“一园一策一图”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内“三级防控”体系建设。一是编制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使用说明,进一步优化事故响应流程及处置措施;二是绘制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指挥图,结合实际标注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使用说明,实现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挂图指挥作战;三是构建园区虚拟现实技术(VR)全景图,利用计算机技术合成园区全景图,并在全景图上标注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的点、线面矢量数据,实现互动式察看园区场景效果;四是园区及时组织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验证性演练和无脚本实战应急演练,充分检验“三级防控”的可操作性。通过演练,针对性开展应急能力提升,包括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联动,人员队伍、物资装备、施工材料、设备机械等方面不断迭代优化,以强化环境应急响应。

猜你喜欢
管网园区废水
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氯废水COD测定探究
织起一张共管网
络合萃取法预处理H酸废水